历史常识:关于科举制,你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考点:事业单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今天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网(luzai.cn)给各位分享历史常识:关于科举制,你应该知道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历史知识考点:事业单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历史常识:关于科举制,你应该知道的

2、历史知识考点:事业单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3、历史考点:事业单位热点之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

4、历史观中的“英雄”VS“群众”

历史常识:关于科举制,你应该知道的 ♂ 历史常识:关于科举制,你应该知道的 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 申论答题技巧 法律知识 政治知识 |科技知识 经济知识 |公基复习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历史常识:关于科举制,你应该知道的》,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如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一样,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亦经历了一步步蜕变,渐臻成熟。期间亦有着许多精彩的飞跃。细致梳理,我们可以把他们归纳为下面这条主线:首先是夏商周的世卿世禄制;接着是秦朝的军功爵制;接下的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征召制;而魏晋南北朝则改为九品中正制;一直到隋唐以后,科举制终成,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接下来的一千多年,历朝历代不断对其完善。我们接下来就看一看科举制这一影响深远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渐臻完善的。

一、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个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1)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考的主要科目;

(2)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自荐求官;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3、科举制度的改革:宋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其次,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第三,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4、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

(1)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2)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5、科举制度的废除: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二、科举制的程序

注:1、与科举制相关的成语:,一举成名,折桂,名落孙山,连中三元,三元及第,进士及第。

2、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统称童试,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皇帝派遣到各地的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3、科举的三级考试指的是乡试、会试、殿试。

4、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5、金榜分三甲:一甲:状元(榜首),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别称“鼎甲”;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制的形成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而且对我国后来的一系列人才选拔相关的制度等均有深远影响。故而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地总结记忆。关于科举制的这些内容,你记住了吗?

热门推荐:公共基础知识

更多事业单位招聘和考试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历史知识考点:事业单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 历史知识考点:事业单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 2016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 2016申论写作 法律知识 政治知识 |科技知识 经济知识 |公基复习

【导读】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事业单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事业单位人文历史部分的考察中,选官制度的发展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体系。

一、汉代以前的选官制度

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二、汉代察举制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世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四、科举制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热门推荐: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历史考点:事业单位热点之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 ♂ 历史考点:事业单位热点之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 2016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 2016申论写作 法律知识 政治知识 |科技知识 经济知识 |公基复习

【导读】

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事业单位热点之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6000多字的讲话文字实录中,习近平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贡献,号召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并号召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反对“台独”分裂势力。那么孙中山先生有哪些主要的历史贡献,大家一起来学习。

【考点总结】

一、人物简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享年59岁),学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名中山。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二、组织的革命活动

(1)成立兴中会:孙中山联合反清志士,在1894年于檀香山了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革命团体取名为兴中会。

(2)成立同盟会:孙中山在1905年于东京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领导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武汉三镇,起义取得胜利。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

(4)建立中华民国: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式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废除社会旧习俗: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剪辫令,做中华民国新国民。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改称“先生”、“君”等。服饰发生变化,创立了中山装。

(6)建立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7)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建议下,创办了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但它没有意识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华民族独立的最大障碍,没有明确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2)民权主义:建立民国 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民国实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立场上,反对没收地主土地,所以提不出彻底的个土地革命纲领。

【模拟测试】

1.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面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

①创办了黄埔军校 ②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③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

④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3.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宣传新三民主义

4.毛泽东说:“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巨大的成就”获得的主要原因是( )。

A.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B.国民革命军建立

C.广大工农群众支持 D.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答案】1.D 2.D 3.C 4.D

热门推荐: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历史观中的“英雄”VS“群众” ♂ 历史观中的“英雄”VS“群众”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历史观中的“英雄”VS“群众”》,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本次的备考指导,主要为大家介绍的知识点是关于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内容介绍。该块知识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而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便是一对较为典型的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内容,较常作为出题点出现。

一、知识介绍

(一)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是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是同人民群众相对应的历史观范畴,通常指杰出人物。有的场合也泛指对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如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都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例如:梁启超:“历史是英雄的舞台,舍英雄便无历史” ;英国思想家:“世界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伟人的历史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等说法都是典型的英雄史观。由于英雄史观认为是个人创造了历史,是典型的唯心史观。

(二)群众史观:群众史观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所形成,后来经过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展起来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群众史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一般说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

第二,人民群众是英雄人物的创造者。

第三,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群众史观内容中,认为历史是由所有的人类,也就是群众创造出来的,不是由个人创造的,即使英雄消失了,但人民群众的需求仍然存在,那么社会与历史就依旧能够发展,是较为典型的唯物史观,与英雄史观是对立的。

二、试题展示

【单选题】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主人。这种群众史观反映到人生观上必然是()

A.为人民服务 B.为个人谋福利

C.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答案】A。解析:正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将人民群众放在核心地位,党与政府应该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故本题答案为A。

例: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讴歌劳动者,是因为() 

①劳动者是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和真正英雄    

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者在劳动创造中的作用日益融合

③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优化  

④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解析: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本题强调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而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真正的英雄,而且劳动者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③说法不属于唯物史观。故本题答案选B。

三、考察形式

需将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唯心与唯物的区别明确,并能进一步将群众史观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了解作为破题的突破点。

相关推荐

中国十大名酒

浅谈中国边界各地(上)

历史常识:关于科举制,你应该知道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历史知识考点:事业单位—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史常识:关于科举制,你应该知道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50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