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分析之主要环境问题(考点分析之井田制)

  

今天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网(luzai.cn)给各位分享考点分析之主要环境问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考点分析之井田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考点分析之主要环境问题

2、考点分析之井田制

3、考点分析之元朝的重要制度

4、考点分析之光的波长

考点分析之主要环境问题 ♂ 考点分析之主要环境问题

【导读】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各位考生提供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析之主要环境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在未来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实现理想!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事业单位考试常识部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事业单位考试的高频考点—主要环境问题。

一、知识点剖析

1.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新的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雾,多出现于秋冬季节,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液化)的产物。

霾,也称灰霾(烟雾),主要成分是空气中的颗粒物。

3.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来源包括土壤扬尘、机动车尾气等。

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

4.一般声音达到80分贝或以上就会被判定为噪声。

5.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6.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利昂以及水汽等。

7.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部分紫外线,氯氟烃被认为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8.酸雨是指pH值低于5.6的大气降水,通常形成酸雨的物质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其中燃烧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9.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二、考点分析与例题展示

1.(单选)空气中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能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肺部,特别是小于2.5微米的细粒子还会被吸收到人体血液和淋巴液中。我国空气质量报告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是指:

A.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 B.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C.粒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 D.粒径小于2微米的颗粒物

【解析】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PM2.5和PM10的区别。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来源包括土壤扬尘、机动车尾气等。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AC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2.(多选)下列选项中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的化学元素是:( )

A.二氧化碳(CO2) B.甲烷

C.臭氧 D.一氧化二氮

【解析】ABC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造成温室气体的主要原因。造成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CO2)、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利昂以及水汽等化学元素。故本题答案为ABCD。

3.(判断题)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

【解析】A。本题考察的是环境问题—赤潮。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 HAB),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故本题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为选A。

经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各位考生对于常识中环境问题的相关考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非常欢迎大家来到课堂共同学习与进步。

相关推荐

浅谈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a>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考点分析之井田制 ♂ 考点分析之井田制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析之井田制》,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事业单位的考点众多,在人文历史方面更是这样,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事业单位中井田制的相关要点以及考试的考察方向。

一、知识点分析

(一)起源

井田制乃中国西周时期较为普及的土地制度,字意为:因土地划分为许多方块,且形似“井”字形,故得名井田制,有公田私田之分。“井田”一词 ,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夏代曾实行过井田制,商、周两代的井田制因夏而来。井田制大致可分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记其八家为井而有公田者,如《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记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如《周礼·地官·小司徒 》载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当时的赋役制度为贡、助 、彻,皆为服劳役于公田,其收入全部为领主所有,而其私亩收入全部为个人所有是一种“劳役租税”。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 ,而只有使用权。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定期平均分配。

(二)内容特点

井田制是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一人耕种大约100亩(约合今70公亩)。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甲骨文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来。 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但实际上并不是每块井田都是900亩,还存在诸如800亩,1000亩这样的特殊情况。

(三)井田制之结局

井田制的瓦解总结原因主要有两个:

1,生产力的提高: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伴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当时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小农户型的生产模式出现了,导致这种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就过时了。

2.商鞅变法;西周时期,井田制的土地是不允许私自买卖的,但是公元前361年,商鞅在秦国实施改革,主要内容有:“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进行买卖,井田制就彻底瓦解。

二、考点分析与例题展示

1.(单选)井田制在哪个朝代最为兴盛( )。

A.夏 B.商 C.周 D.秦

【解析】C。本题考察的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井田制,夏代曾实行过井田制,商、周两代的井田制因夏而来,在中国西周时期较为普及。故C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选C。

考点分析之元朝的重要制度 ♂ 考点分析之元朝的重要制度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分析之元朝的重要制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事业单位考试历史部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事业单位考试的高频考点古代史—元朝的重要制度。

一、知识点剖析

元朝

(一)蒙古的统一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草原的古老民族,大小部落过百。1189年,铁木真被推选为蒙古部落的首领,经过10余年战争,铁木真统一了蒙古。1206年,蒙古部落共推铁木真为全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意为强大的至高无上的君主。

(二)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260年3月,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北)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亡,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残余力量,元朝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和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三)元朝的重要制度

1.行省制度

元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民族众多。为了加强对广阔疆域、各族人民进行有效统治,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在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这一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澎湖巡检司

元朝时台湾被称作琉球,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

3.宣政院

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实行有效管辖,使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

4.民族分化政策

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分成四等: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原西夏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金统治区的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

二、考点分析与例题展示

1.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最早始于(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B。本题考察的是元朝的重要制度—行省制度。元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民族众多。为了加强对广阔疆域、各族人民进行有效统治,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附近地区。在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故本题答案为选B。

2.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清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

B. 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

C. 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分成四等

D.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

【解析】A。本题考察的是元朝的重要制度。元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台湾。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分成四等:地位最高的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原西夏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原金统治区的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族人;第四等是“南人”,包括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元朝时期宣政院负责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BCD表述正确。元朝是我国疆域最辽阔的朝代,故A选项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为选A。

经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各位考生对于古代史中元朝的重要制度的考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非常欢迎大家来到课堂共同学习与进步。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史-民族融合的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之元朝

公共基础历史常识:元朝

考点分析之光的波长 ♂ 考点分析之光的波长

【导读】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黄河知识《考点分析之光的波长》,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事业单位考试常识部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也是事业单位考试的高频考点—光的波长。

一、知识点剖析

光是一种肉眼可以看见(接收)的电磁波(可见光谱),由光子组成。

光速指的是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是光在宇宙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了1年的距离,一般被用于衡量天体间的时空距离。

光的波长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粒子性与波动性。

我们可以用波长和频率来衡量光的性质。波长是指波在一个振动周期内传播的距离。频率就是某一固定时间内,通过某一指定地方的波数目。波长和频率成反比关系。

1.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

电磁波按照波长递减的顺序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不可见光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是指除可见光外其他所有人眼所不能感知的波长的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远红外线等。

2.红外线与紫外线

(1)红外线

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线波长长,人眼不能看到。

应用:红外探测器(自动门,电梯,遥控器等),烘烤油漆等。

(2)紫外线

紫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线波长短,人眼看不见。

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是太阳,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紫外线被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

应用:杀菌,验钞,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

二、考点分析与例题展示

1.(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红外线的具体应用的是:( )

A.电梯 B.杀菌 C.验钞 D.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

【解析】A。本题考察的是红外线的具体的应用。红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线波长长,人眼不能看到,电梯为红外线的具体的应用。紫外线波长比可见光线波长短,人眼看不见,BCD为紫外线的具体应用。故本题答案为选A。

2.(单选)下列有关不可见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不可见光是一种假象的光,实际并不存在

B.不可见光也可以传递能量

C.不可见光也可以在空气中直接传播

D.不可见光遇到物体也可以被反射

【解析】A。本题考察的是不可见光的特点。不可见光是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是指除可见光外其他所有人眼所不能感知的波长的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光,紫外光,x射线,γ射线、远红外线等。不可见光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人眼无法感知。A选项说法错误。BCD选项都强调了不可见光的一些特点,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为选A。

经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各位考生对于物理常识中光的波长的考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也非常欢迎大家来到课堂共同学习与进步。

相关推荐

黄委会备考之黄河知识练练手

管理的含义学习指导

考点分析之主要环境问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考点分析之井田制、考点分析之主要环境问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49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