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自首和立功(法律知识:行政主体)

  

今天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网(luzai.cn)给各位分享法律知识:自首和立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法律知识:行政主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法律知识:自首和立功

2、法律知识:行政主体

3、法律知识: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傻傻分不清楚?

法律知识:自首和立功 ♂ 法律知识:自首和立功 2018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 申论答题技巧 法律知识 政治知识 |科技知识 经济知识 |公基复习|行测题库考试题库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法律知识《自首和立功》,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法律知识考试要点自首和立功,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1.自首(揭自己老底)有两种情况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构成要件:①自动投案,一般是由犯罪分子本人亲自向公安机关自动投案,若犯罪分子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亲自投案,可委托他人代为投案或以信件、电话、电报投案。②犯罪分子投案后应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如果是共同犯罪应该说出同案犯。③犯罪分子必须接受审查和裁判。若犯罪人以信件、电话或其他形式投案并交代罪行后,又反悔并逃亡或隐匿,则不视为自首。

特殊自首(揭发自己的老底)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

2.立功(卖朋友)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的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或者协助司法机关抓获其他嫌疑人的。有两类,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对于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一般立功犯罪分子到案后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的其他犯罪,经查证属实;提供侦破其他案件的重要线索,经查证属实;阻止他人犯罪活动;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具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表现。

重大立功是有下列行为的:1、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2、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情形。

例:

1.甲和乙共同入户抢劫并致人死亡后分头逃跑,后甲因犯强奸罪被抓获归案。在羁押期间,甲向公安人员供述了自己和乙共同所犯的抢劫罪行,并提供了乙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关押在另一城市的看守所的有关情况,使乙所犯的抢劫罪受到刑事追究。对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行为属于坦白,但不成立特别自首

B.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但不成立立功

C.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和立功,但不成立重大立功

D.甲的行为成立特别自首和重大立功

2.下列关于自首和立功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向王某行贿20万的事实,从而使检察机关的指控王某的受贿罪,甲成立自首。

B、乙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在押期间给父母写信请求父母帮助抓获同案犯李某。其父发现李某偷偷回村后,立即报告公安机关,将李某抓获,乙成立立功

C、丙和郭某均被判处死刑被关押在同一监舍,在该二人闲聊中,郭某将自己未被发觉的两宗杀人事实告诉丙,丙将此情况反映给司法机关,经查证属实。丙成立重大立功

D、丁犯有诈骗罪、贪污罪、受贿罪,审查期间揭发他人贪污100万元的事实,经查证属实。丁成立重大立功

答案解析:

1.B

本题考查自首和立功之间的区别,题目当中,先确定甲犯抢劫(共同犯罪)和强奸两个罪,因强奸罪被逮捕,在羁押期间供述了自己和乙共同所犯的抢劫罪行,这符合特别自首的含义,因此对于甲的供述属于特别自首。对于后面提供的乙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关押在另一城市的看守所的有关情况,不属于立功,因为公安机关已经将乙定罪量刑。故本题答案为B。

2.ACD

甲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向王某行贿20万的事实,其实是自己对于行贿罪的自首,因此A正确。乙抓获同案犯不是自己的行为,而是其父母帮助,因此不是立功,立功要求是犯罪分子本人的行为,因此排除B。丙向司法机关反映的是郭某尚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重大杀人事件(卖朋友),因此属于重大立功,因此选C。丁在审查期间揭发他人贪污100万元的事实,并且经查证属实(告别人),是属于重大立功,因此选D。综上本题答案为ACD。

更多法律知识,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法律知识:行政主体 ♂ 法律知识:行政主体 2018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 申论答题技巧 法律知识 政治知识 |科技知识 经济知识 |公基复习|行测题库考试题库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法律知识《法律知识:行政主体》,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事业单位的考试中,对行政法知识的考查偏难,这不仅是由于行政法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更重要的原因也在于行政法与刑法亦或者民法不同,我们无法对行政法有着直观的认识,为此也加大了我们对行政法的理解。因此这里重点给大家讲解下我们行政法中关于行政主体的知识。

1.概念:所谓的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2.特征:根据以上概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行政主体的三个关键要素即:

(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其中享有国家行政权力的组织比如国家行政机关,如市政府、县政府等。

(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行政主体能以自己名义行政,代表着其主体地位,而不是普通的内部机构或者是委托机构的情形。

(3)行政主体是能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独立的责任承担代表着一个组织的独立性。

3. 考点注意

(1)行政主体、行政法主体与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三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我们所说的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相对方以及包括监督主体。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则指的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2)行政主体并非完全等同于行政机关。根据行政主体资格取得的法律依据的不同,可将行政主体分为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职权性行政主体一般情况下为行政机关,但通过授权的组织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而不可认为行政主体只有行政机关。

(3)被委托的组织和个人不是行政主体。其中“个人”的情形中的有个特殊情形,如公务人员,虽然公务人员具体实施行政权力,但仅仅是源于代表行政机关实施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行为。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归属于行政机关和国家,公务人员并无权利、名义及责任。

热门推荐:事业单位考试科目及考试内容

法律知识: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傻傻分不清楚? ♂ 法律知识: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傻傻分不清楚?

【导读】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法律知识《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傻傻分不清楚?》,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行政主体和行政机关,是一对很不好区分的词,很多考生分不清楚这两者,导致做题频频出错。今天,我们就来区分一下这两个知识点。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四个关键点:(1)有自己的名义—名(2)享有行政职权—权;(3)独立承担责任—责。(4)组织。也就是说,要想成为行政主体,必须具备“权名责+组织”这样一个条件,才能成立。那么我们可以反着推,若一个群体,满足“权名责”,但不是组织,还能叫行政主体吗?不能。

那么什么是行政机关呢?在行政法中,行政主体分为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其中职权性行政主体包括(1)五级政府;(2)职能部门;(3)派出机关。他们本身可以是行政机关,但是要想成为行政主体,必须满足上述条件。比如,一个政府的办事机构,如果只承担政府的内部工作,不对外发生职权行为,那么也就没有独立承担责任的必要。所这种情况下,该办事机构也就不是行政主体。

综上所述,我们并不能说行政主体就是行政机关,也不能说行政机关就是行政主体。这两个是一定要区分清楚的。此外,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下,并不是只有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我们刚刚看到行政主体在分类时,还有一个叫授权性行政主体,也就意味着,有一些非行政的社会团体,也有可能被授权而成为行政主体。

说到这,我相信广大考生都很清楚这两者的区别啦,下面我们就做题练习一下吧。

下列对行政主体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多选

A 行政主体就是行政机关。

B 行政主体只能由行政机关构成。

C 行政主体分类上有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

D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人。

答案:ABD

解析:行政主体并不等于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只有满足“权名责+组织“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A选项错误;行政主体的分类有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故B选项错误; 在行政法中,行政主体分为职权性行政主体和授权性行政主体,C选项正确;行政主体指的是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D选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BD。

相关推荐:

行政机关一定是行政主体吗?

关于“行政主体”的复习备考

法律知识:自首和立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法律知识:行政主体、法律知识:自首和立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49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