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相关知识汇总(三大国粹)

  

今天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网(luzai.cn)给各位分享三国相关知识汇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三大国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三国相关知识汇总

2、三大国粹

3、三大国粹之中医学

4、三大国粹相关知识点汇总

三国相关知识汇总 ♂ 三国相关知识汇总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您提供2023年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题库,包含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常见公共基础知识点、复习备考知识点、讲义笔记等公共基础考试知识试题及参考答案,助力2023年事业编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三大国粹 ♂ 三大国粹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三大国粹》,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很多人都知道国画、中医和京剧,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三种艺术并称为“三大国粹”,对于三大国粹的相关的知识学员了解较少,下面就国粹知识加以介绍,希望能对各位考生的考试有所帮助。

1.国画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时期的人认为中国是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宗教、道德、等方面的认知。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所产生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绘画达到了顶峰,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2.中医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其他国家的医学发展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3.京剧

京剧,中国戏曲种类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年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剧班子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发展,直至民国时期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念指歌唱和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与打指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和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剧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现的。京剧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当中人的本来面貌出现的,而是根据所扮演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在化妆、服装各方面加以若干艺术的夸张,这样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划分成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在京剧里的专门名词叫做“行当”。

【练习题】

我国的三大国粹是什么:

A.中医

B.国画

C.秦腔

D.京剧

【答案】ABD。解析:我国有三大国粹,分别是中医、京剧和国画,秦腔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不能算作国粹。所以本题选择ABD。

相关推荐

三大国粹相关知识点汇总

常识之三大国粹

三大国粹之中医学 ♂ 三大国粹之中医学 2018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 申论答题技巧 法律知识 政治知识 |科技知识 经济知识 |公基复习|行测题库考试题库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三大国粹之中医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中医学,是中国的最传统、最古老的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诊疗特点的医学体系,是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传统学科。它的发展,除了取决于实践外,还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宝命全形以贵生的系统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关系甚为密切。中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不断地发展,它是历史的延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纵观中医学发展的历程,其发展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可划分为中医理论的奠基时期、中医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的完善时期、中医与现代多学科结合研究的萌芽与探索时期。

一、理论奠基时期(秦汉以前)

1.春秋之前属于自发的医学实践活动与朴素的医学理论萌芽。考古学家研究证明,新石器时代,人们死后多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作为随葬品,提示原始人相信躯体虽死,人的灵魂尚存。夏、商、周时期的医学与巫术没有进行严格区分,甲骨文中大量的问病卜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春秋时期,很多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普遍认为吉凶祸福在于人事,而不在于鬼神,这一思想反映到医学中来,促进了唯物疾病观对唯心的鬼神致病观的斗争。

2.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化,使各行各业日趋专业化,这也给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中医学影响很大,他们之中,儒家、道家、阴阳家对医学的影响尤为突出。

到了汉代,由于疾病的流行,一些进步的医家在自己临床实践中,吸取了当时流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药物学进步和对疾病进一步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临床医学思想,其重要标志就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这一巨著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形成了根据病变阴阳、虚实、寒热、表里来处方,奠定了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二、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完善时期(汉代至鸦片战争时期)

1.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至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的中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向成熟。

2.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宋代,统治者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门设立了“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见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到了金元时代,中医学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享(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3.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完善(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张介宾和赵献可提出了“命门学说”,李中梓也明确的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至今它们仍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明清时期形成的温病学派,发展、补充了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有:明·吴又可创“疠气”学说,解释温病病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吴鞠通创“三焦”辨证体系,用于温病临床疗效卓著,充实、丰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使温病学派日趋发展,逐渐成为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都自成体系的一门学说。

更多公共基础知识,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三大国粹相关知识点汇总 ♂ 三大国粹相关知识点汇总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您提供2023年公共基础知识热点题库,包含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常见公共基础知识点、复习备考知识点、讲义笔记等公共基础考试知识试题及参考答案,助力2023年事业编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三国相关知识汇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三大国粹、三国相关知识汇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49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