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公文的行文方式)

  

今天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网(luzai.cn)给各位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公文的行文方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公共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2、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公文的行文方式"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公文的行文方式

3、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公共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事业单位招聘网为大家提供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等精彩内容。今日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还包含: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在历年事业单位考试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属于人文历史常识的经常考点,大多以识记性的单选题或者多选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识记性的单选题考查一般较简单,一般会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起因、签订的条约、造成的影响等;多选题考查难度较单选题较大一些,一般会考查第二次鸦片中除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之外的其他条约,所以这时就需要同学们掌握其他的条约以及条约的内容。今天就为同学们介绍一下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战争起因

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西方列强并没有获得期望的贸易结果,仍然没能打开中国市场。为了攫取更多权益,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发动侵华战争。

1.何为“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初,一艘100吨的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在黄埔。“亚罗号”是一艘三桅帆船,装备欧式船壳和中式帆篷的混合船舶,船上水手全是中国人,船主是香港华人方亚明。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亚罗号”上逮捕几名海盗和有嫌疑的水手,这纯属中国内政,本与英国毫无相干,但是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英国船,捏造中国兵曾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叶名琛据理力争,态度强硬,而且不赔偿、不道歉,只答应放人。巴夏礼认为叶名琛的答复不能令人满意,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这次“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政府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借口,并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何为“马神甫”事件?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是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之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我国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在此条约中允许法国在我国通商口岸设立天主教堂,但是法国为了进一步取得内地传教的合法地位,实现其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的野心,令教士在内地非法传教。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包庇教徒马子农、林八等抢掳奸淫,激起民愤。1856年清政府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处决。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提出“为保护天主教而战”口号,于1857年联合英国共同出兵侵华,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战争经过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可以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和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1856年战争爆发,到1858年联军抵达天津附近海域为止。在这一次战役中签订了《天津条约》。第二次英法联军之役是从1858年爆发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到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为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北京,并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是中国与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分别签订的条约,主要是《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但考试中一般不会考每一个条约的主要内容,考查的是四个条约中归纳出的主要内容,因此,给大家总结的是《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英军随军画师绘1860年中国战争;③外籍传教士得以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以入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

《北京条约》主要内容:《天津条约》内容持续有效;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三、签订的其他条约

1.中俄《瑷珲条约》,时间1858年5月。

条约主要内容:①中国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②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国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2.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时间1864年10月。

条约主要内容:①重新规定从沙宾达巴哈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新界以西原属中国的土地划归俄国;②划界后,新边界线附近居民,“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③条约后满240天,两国立界大臣会同,“按照议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并拟定国界记文,互换为凭;④立界后,位于新界俄国一侧的原有中国卡伦,应于一个月内迁往中国一侧。塔尔巴哈台所属巴克图卡外民庄五处,限10年内内迁。

3.中俄《伊犁条约》,时间1881年2月。

条约主要内容:①俄国将伊犁地区归还中国,中国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一带地方划归俄有,根据本约规定的界线,在塔尔巴哈台地区“酌定新界”,在喀什噶尔地区“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②中国赔款900万银卢布(约合509万两白银),限两年内偿清;③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照旧免税,在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准俄商前往肃州(即嘉峪关)贸易,由俄国运入该处的货物,按旧例减税三分之一。

四、战争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国丧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俄北京条约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的部分备考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栏目还为大家提供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相关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公文的行文方式">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公文的行文方式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公文的行文方式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提供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等精彩内容。今日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公文的行文方式。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还包含: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公文的行文方式,是指公文行文的方法和形式。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关于公文的行文方式这个知识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种类型选择题。如:下列属于公文行文方式的有哪些?下列不属于公文行文方式的是哪个?此种考法要求考生掌握公文行文方式包括哪些种类。二是体现类选择题。即给出一个定义或者叙述一个案例,问体现的是哪种行文方式。如:向直接上级或者直接下级行文,体现了哪种行文方式?三是以选择题或者判断题的形式考查公文行文方式中的小细节。如:有隶属关系或业务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应基本采取哪种行文方式?如:是否一律不得越级行文?

公文的行文方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按发布传递范围,分为内部行文和对外行文。按公文传递途径不同,分为直接行文和间接行文。事业单位考试中,应当重点了解按照机关隶属关系和公文的发送、效力范围不同,公文行文方式主要分类如下:

一、逐级行文

逐级行文,是指向直接上级或者直接下级行文。有隶属关系或业务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应基本采取逐级行文的方式。如: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行文,应当逐级先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行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再向国务院行文。反之亦然。

二、越级行文

越级行文,是指下级机关越过自己的直接领导机关向更高的上级领导机关甚至中央直接行文。如: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越过直接上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直接向国务院行文。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应避免越级行文,但并非一律不得越级行文。特殊情况下可以越级行文。越级行文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特殊重大紧急情况,如:战争,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等情况,逐级上报可能延误时机或者造成重大损失时;

第二,直接上级不作为,如:经多次请示直接上级,长期未得到回复的重大问题;

第三,对直接上级机关或者领导进行检举、控告;

第四,上级领导或者领导机关交办,并指定直接越级上报的事项;

第五,直接上下级意见不统一,如:直接上下级有争议,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六,询问只有直接上级的上级机关才能答复且与直接上级无关的重要问题或者事项,可以越级行文。

三、多级行文

多级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同时向自己的直接上级机关和更高一级的上级领导机关行文或者领导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同时下达几级机关的行文方式。如: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同时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写报告;国务院根据工作需要同时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写通知。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加快公文的传递速度,提高公文的传递效率,在必要时可以多级行文。

四、直达行文

直达行文,是指党政机关直接发到最基层的党组织或者传达到人民群众的一种行文方式。如:党中央、国务院以广播、电视、报纸为载体发布公告。

公文的行文方式是事业单位考试中常见的知识点,希望本文能为考生提供一点备考思路。下面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学习成果吧!

【试题练习】(单选)下列属于越级上报的是:

A. 市文化局向市人民政府上报

B. 市人民政府向省人民政府上报

C. 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上报

D. 市文化局向省人民政府上报

【答案】D。解析:越级行文,是指下级机关越过自己的直接领导机关向更高的上级领导机关甚至中央直接行文。ABC项均是向本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上报,不当选。D项市文化局越过本机关的直接上级市人民政府、省文化厅,直接上报更高的上级机关省人民政府为越级行文,当选。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公文的行文方式中的越级行文,大家备考时,对于公文的行文方式要重点掌握公文各种行文方式的概念,并且要结合案例进行对比理解,公文的行文方式考查的时候,主要以理解性考查为主,结合案例考查的比较多。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的部分备考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栏目还为大家提供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相关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事业单位招聘网为大家提供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等精彩内容。今日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还包含: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在公职类考试中,文史常识考查的比重大,还比较广泛。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考查是一大热点。它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由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因此本文对古代的选官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方便大家理解记忆。以下是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一、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

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世袭卿位和禄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二、秦朝:军功爵

平日村社各级首领,战时也就是各级军官。战场上军功一录于村社首领名下,普通士兵无论在战争中立下多大功劳都被看作是因村社土地关系而产生的义务,军功不会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秦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三、两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是皇帝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五、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院试】是国家科举考试的最初一级,包括岁试和科试。童生通过岁试,即成为“生员”,俗称“秀才”。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秋闱”。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会试】又称“礼闱”“春闱”。会试取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一甲只有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合成“三鼎甲”;二甲(若干人)为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为赐同进士出身。在三甲内的都泛称“进士”。

【试题再现】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产生于隋代

B、通过院试即为秀才

C、乡试又称秋闱

D、通过会试的被称为举人

【答案】D。解析:A项正确,科举产生于隋代,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B项正确,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C项正确,乡试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D项错误,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会试取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而举人是指被“乡试”正榜所取的书生。故答案为D选项。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的部分备考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栏目还为大家提供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相关内容。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简述公文的行文方式、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49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