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六)(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四))

  

今天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网(luzai.cn)给各位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六)"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六)

2、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四)"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四)

3、公共基础知识:文字的相关知识"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字的相关知识

4、公共基础知识:文学之“最”"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学之“最”

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六)">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六)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六)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提供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等精彩内容。今日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六)。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还包含: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1.【单选】以下属于红船精神的是: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C.执法为民、忠诚为党的爱国精神精神

D.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答案】C。解析: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正式开幕。会议期间,因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侵扰,会议地点改为浙江嘉兴南湖。

红船精神的内涵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故本题答案选C。

2.【单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其中,“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 )中提出的。

A.《论十大关系》

B.实践论

C.矛盾论

D.论持久战

2.【答案】A。解析:《论十大关系》总结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正确解决的十个方面的关系,其中就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毛泽东科学地总结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故本题答案为A。

3.【单选】关于国共三大战役的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3.【答案】A。解析: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故本题答案选A。

4.【单选】关于四库全书,说法错误的是:

A.是清代雍正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

B.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C.分经、史、子、集四部,史书属史这一部分

D.规模庞大,共收录3462种图书

4.【答案】A。解析:《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故本题答案选A。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的部分备考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栏目还为大家提供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相关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四)">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四)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四)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提供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等精彩内容。今日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四)。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还包含: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1. 【多选】以下体现山东名胜古迹的诗句有( )。

A.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B.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

C.稷下湖山冠齐鲁,官寮胜地有佳名

D.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

1.【答案】BCD。解析:A项,“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是辛弃疾所作,描述抒发对人生态度的感受,并不是体现山东名胜古迹;B项,“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出自《趵突泉》为元代赵孟頫所作;C项,“稷下湖山冠齐鲁,官寮胜地有佳名”为《珍珠泉》蒲松龄所作;D项,“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出自《古风·昔我游齐都》为李白所作。

故本题答案选BCD。

2. 【单选】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下列选项中,属于地支的是( )。

A.戊 B.庚 C.癸 D.申

2.【答案】D。解析: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n)、亥(hài);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主要用于计时。十二生肖用于记年。故本题答案选D。

3. 【多选】下列出自论语,且对君子与小人进行论证的有( )。

A.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B.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C.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答案】BCD。解析:A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与题目不符。B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符合题目。C项,“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说的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符合题目。D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说的是,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符合题目。

故本题答案为BCD。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的部分备考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栏目还为大家提供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相关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文字的相关知识">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字的相关知识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字的相关知识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提供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等精彩内容。今日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字的相关知识。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还包含: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文化自信,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经上下五千年从来没有断过流,内化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而中华文化得以持续的重要载体——文字,大家又有多少了解呢?关于我们天天写、天天看、天天用的汉字来说,有哪几种字体,它们又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本篇文章就来聊一聊汉字的发展沿革。

在早期的原始社会,大家纯粹凭借记忆能力来记事,可事情繁杂、记忆能力有限,所以渐渐地,就出现了一种记事的方法——画画。发生什么,就在岩壁上画什么,这种技能一经解锁,就成为了人们主要交流方式之一,而为了让交流更加便捷,有些画不断简化,形成了符号并刻在了陶器上,这就是“陶符”。

到了商朝,由于当时的人们比较迷信,大事小事都要问问神的意见,就诞生了一种求神方式,把画刻在龟壳上,祈求神明的庇佑,而龟壳被烧裂后,就会发出“bu”的音效,所以这种方式被人们叫做占卜。人们又想,和神明交流,就要严肃点,不能大家各画各的没个准则,于是就有人把大家常用的图和符号定了一套规则,定好规则后的图符有走向、有笔锋,这就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因为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的甲骨文。

同时,商朝也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的时期,人们要记录什么事情,就刻在青铜器上,那时人们把青铜器叫做“金”,所以刻在“金”上的文字就被叫做金文。

到了周朝,虽然继承了原先商朝的文字,但对甲骨文、金文的制式并不满意,认为它们不够规范,于是诞生了一种新型字体——大篆。占卜用龟甲,记大事用青铜器,记点鸡毛蒜皮的日常,就用竹片吧,便宜便捷。写字这个技能也因此不再是上流人士的专属,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也开始用文字记事了。

战国时期秦国在争霸的过程中,地盘不断变大,人多事也多,文字的发展就趋向简化,在统一六国之前就有了简化版的篆文——小篆,在秦完成统一之后,顺利成为了官方文字,并在全国推行,以便巩固统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书同文”。小篆虽然比大篆简洁,可写起来也是一堆曲线,弯弯绕绕不甚麻烦,于是负责抄写工作的人发明了新的简化字体,由于他们叫做隶人,所以他们发明的字体就叫隶书。

魏晋南北朝时,书法得到了很大发展。世人开始追捧工整的字体为诸多字体中的楷模,人称:楷体。但写楷书像爬,慢悠悠,人们就发明了另一种字体,像正经行走,又快又好认的行书,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第二和第三分别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

而发展到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印刷的普及使字体的研究者、使用者不仅仅集中在书法家,还有印刷匠们,他们搞不懂行云流水、故作姿态,越规范越直观就越好,于是后来产生了一种新字体——宋体。

至此,汉字的几大字体基本形成,这些字体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将几千年代代相承的精、气、神,传承至今。

【试题练习】(单选)1.甲骨文最早是在哪种物品上发现的?

A.药材

B.竹简

C.墓碑

D.青铜器

【答案】A。解析:甲骨文最早是由清朝光绪年间的学者王懿荣在一味药材——龙骨上发现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的部分备考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栏目还为大家提供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相关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文学之“最”">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学之“最”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学之“最”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提供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等精彩内容。今日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学之“最”。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还包含: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中国的文学作品之多浩如烟海,中国文学作品之美灿若星辰。在行测考试中,常识判断常会涉及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佼佼者,建议大家在日常复习时多积累这些有代表性的文学常识。比如:

一、我国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三百多篇诗歌,又称《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按用途、音韵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15个地方的民间歌谣,也叫“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最核心的内容。“雅”是正声雅乐,是贵族享宴或诸侯朝拜时奏的乐歌,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天子、诸侯宗庙祭祀的舞乐,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

赋、比、兴是《诗经》主要表现手法,“赋”即铺陈;“比”即比喻;“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例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A. 白描 B.赋 C.比 D.兴

【答案】D。该句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以物以事起兴,以鱼鹰的鸣叫,引出对淑女的追求之意。

二、我国最早最长的抒情诗——《离骚》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所作,抒发了诗人遭小人陷害后的苦闷与矛盾,斥责楚王昏庸,抨击黑暗现实,表达爱国之情。全诗共2400多字,被视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离骚》采用楚国方言创作,采用了大量夸张的表达和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的代表。在文学史上,“风”、“骚”并用,分别用以代表《诗经》和《楚辞》,后引申为文学之事。

例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里的风骚指代什么?

A.美丽的容貌

B.诗人的才华

C.诗文写作

D.《诗经》和《楚辞》

【答案】C。风骚原指《诗经》和《楚辞》。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对文学的深远影响。

三、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

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的长子萧统,收集了先秦到当时的3万卷典籍,编著了30卷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这主要是因为他死后谥号为昭明。

《文选》有以下几个选择标准:一不宣传圣贤道德的经书;二不选诸子百家的辩论类著作;三不选择史书中的叙事部分和浮藻之词。可见萧统在文学上强调文质并用。后来,唐代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时人学习诗赋的最适当的范本。

例题:

下列古代典籍中,哪一部不是以年号命名的?

A.《太平广记》

B.《昭明文选》

C.《永乐大典》

D.《康熙字典》

【答案】B。《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原因是编者萧统,其死后谥号为昭明。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复习,公共基础知识热点的部分备考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栏目还为大家提供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相关内容。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六)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四)、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文史练习题测评(六)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49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