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是否一律按照逃逸情节定罪量刑?(交通肇事撞人,逃,不逃!)

  

今天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网(luzai.cn)给各位分享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是否一律按照逃逸情节定罪量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交通肇事撞人,逃,不逃!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是否一律按照逃逸情节定罪量刑?

2、交通肇事撞人,逃,不逃!

3、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是否一律按照逃逸情节定罪量刑? ♂ 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是否一律按照逃逸情节定罪量刑?

【导读】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法律知识考试《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是否一律按照逃逸情节定罪量刑?》,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事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法条阐述,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属于法定刑升格的两种情形。那本文主要阐述第一种情形——交通肇事后逃逸。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逃逸”,这样才能解决本文题目所发出的问题。所谓的逃逸是指逃避救助被害人的义务。也就是说客观上要有救助的义务,因为肇事者之前的开车肇事行为带来了救助被害人的义务,如果不实施救助行为则构成不作为的犯罪(不作为是指应为能为而不为)。因此如果肇事者不逃,原地待命的行为,比如眼睁睁的看着被害人流血,依然可以称之为逃逸;再比如肇事后逃离现场,但良心谴责立即又跑回现场救人则不属于逃逸情形或者送回医院后,担心被讹诈,又逃离也不能属于逃逸情形。因此能否认定为逃逸需要以肇事者是否履行救助义务来认定,而不能单纯以是否“逃离”现场为准。

其次还要明确肇事者逃逸不救助被害人的主观心理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肇事者不实施救助行为必须是故意为之,相反如果肇事者没有故意,而“逃逸”则不能认定为逃逸情形。比如肇事者肇事以后撞死一人重伤一人,但是肇事者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依然往前开车,当然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因为肇事者主观上没有故意,属于过失。

综上所述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形认定需要从两方面入手才能认定属于法定刑升格条件。第一,客观上要有救人的义务;第二,主观上要有不救人的故意。并不能单纯的看是否逃离现场。当然在实践中,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法官依据自由裁量权权也会有不同的裁判结果。

【案例分析】

题目:张三交通肇事撞“伤”李四,张三不想救助,驾车离去,一路狂奔,而实际上被撞“伤”的李四当场就已经死亡了。那张三是否属于法定刑升格条件中的逃逸或者逃逸致人死亡?

答案:不构成逃逸或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张三虽然主观上有不救助被害人李四的故意,但是客观上并没有救助被害人的义务(被害人已经死亡了)。

交通肇事撞人,逃,不逃! ♂ 交通肇事撞人,逃,不逃!

【导读】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法律知识考试《交通肇事撞人,逃,不逃!》,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开车撞人后,看到被害人倒在血泊中,一时肾上腺素飙升,紧张、害怕油然而生,脑子里嗡嗡的,只有一句话“我犯罪了,我完蛋了!”这时候不自觉的就想跑,害怕被抓,害怕坐牢!如果这时候逃逸,那你可能就真的摊上事了!

首先,要区分普通的交通肇事行为和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行为要想构成交通肇事罪,必须达到严重后果,符合该罪的犯罪构成。如果不构成该罪,那么就是民事赔偿和承担行政责任,主要以经济处罚为主,所以没有逃跑的必要!

其次我们来说说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这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未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的,不构成本罪。根据最高法的司法解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此处所谓“发生重大事故”,根据《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

也就是说,具备这三种情形,才构成了犯罪。但是这时候不一定会坐牢,为什么呢?因为在刑法中有一个制度叫做“缓刑”,全称刑罚的暂缓执行。针对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如果犯罪情节轻微和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可以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根据缓刑,如果交通肇事后,积极送被害人就医,主动赔偿,事后取得被害人谅解的,这就符合缓刑的情形,法院在交通肇事罪定罪量刑后,同时宣告缓刑,那么肇事人就不需要坐牢了,所以基于此规定,也没有逃跑的必要!

最后,根据刑法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就是说,一旦逃跑,立即在量刑立刻上调一个等级,这时候,将不能适用缓刑,基本上能够确定肇事人是要坐牢的,而且本来不逃积极救治被害人,能够救活,却选择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导致流血过多死亡,那么又上升一个刑档。法条的规定,背后都是在鼓励、暗示肇事人,不要逃跑,积极救助,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相关推荐

法律知识:仲裁委员会和仲裁协会

法律知识: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交通肇事罪 ♂ 交通肇事罪 2017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 申论答题技巧 法律知识 政治知识 |科技知识 经济知识 |公基复习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法律常识大全《交通肇事罪》,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

注意:

重要法条:

1.重伤是指使人肢体残废、毁人容貌、丧失听觉、丧失视觉、丧失其他器官功能或者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损伤。

2.“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3.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练习:

1.(单选)下列选项中,符合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是:

A.甲交通肇事事后因害怕被现场观众殴打,逃往公安机关自首,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B.乙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当场死亡,但误认为被害人没有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

C.丙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

D.丁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

答案:C

2.(单选)汽车驾驶人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使他人死亡的:

A.应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B.应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

C.应处7年以上15年以下有期徒刑

D.应处15年以上有期徒刑

答案:C

更多法律常识大全,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是否一律按照逃逸情节定罪量刑?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交通肇事撞人,逃,不逃!、交通肇事后“逃离现场”是否一律按照逃逸情节定罪量刑?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4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