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南宁一男子抢钱案的法律解读(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宪法常考的主体)

  

今天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网(luzai.cn)给各位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南宁一男子抢钱案的法律解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宪法常考的主体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南宁一男子抢钱案的法律解读"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南宁一男子抢钱案的法律解读

2、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宪法常考的主体"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宪法常考的主体

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南宁一男子抢钱案的法律解读">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南宁一男子抢钱案的法律解读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南宁一男子抢钱案的法律解读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提供公共基础知识题库,法律知识,法律常识大全等精彩内容。今日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南宁一男子抢钱案的法律解读。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还包含: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2023年3月6日,南宁一男子见店铺门口有人在数钱,便直接上前去拿人家的数好的钱,随即被数钱男子直接摁住并控制住,就目前已知的公布的视频可以看出,在整个过程中拿钱男子被控制住后没有任何的反抗行为。警方质问其抢钱原因时,该男子声称是因为对方每次都喜欢用数钱来勾引他,并且每次都这样子,所以他才拿。这个“毁三观”的说法顿时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借此机会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该名男子的行为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该案件涉及问题有二:一是如果该男子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二是该男子的行为如何处罚?

一、该男子如果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

刑法分则所规定的财产性罪名中,跟该男子行为相关的是抢劫罪、抢夺罪和盗窃罪三个罪名,那我们从这三个罪名进行分析。

(一)抢劫罪:根据《刑法》二百六十三条规定,抢劫罪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的要求有二:一是足以压制被害人人身反抗的程度,比如:将人打成重伤属于暴力、用手枪进行威胁属于胁迫、将人灌醉迷倒等属于其他方法;二是这些手段是以抢劫财物为目的,例如:张三将仇人李四打成重伤,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发现李四兜里有4000元便随手拿走,此时张三不构成抢劫罪,因为打伤李四不是以抢钱为目的。

(二)抢夺罪:根据《刑法》二百六十七条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抢夺的行为构成抢夺罪。司法实践中,关于抢夺罪的认定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抢夺的财物为被害人紧密占有的,例如飞车抢夺就是抢夺别人的随身携带的包包和首饰;二是抢夺行为是有可能造成被害人受伤可能性的行为,且只是因为抢夺行为带来被害人的受伤,也是定抢夺罪,例如张三抢夺李四佩戴的项链,在拖拽的瞬间将李四的脖子划伤,那也是只定抢夺罪。

虽然在抢夺罪的法条表述中存在抢夺行为,但这个和抢劫罪的抢劫行为是有区分的:抢夺行为是针对财物所实施,并未达到抢劫行为的压制被害人至其无法反抗的效果。

(三)盗窃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由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行为构成。首先,相较于抢劫罪和抢夺罪,盗窃罪就显得和平很多,因为盗窃罪是以和平方式(非暴力方式)进行的;其次,盗窃罪的和平方式并不是大家常规所认为的“暗地里偷偷摸摸地”,而是包含了公然盗窃的方式,通过“扒窃”二字也能够体现出。

综上所述,三者主要的区别就是:抢劫罪是以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的行为实施的;抢夺罪的抢夺行为带来的暴力只针对财物;盗窃罪无暴力体现,而是通过包含公开的盗窃方式实施的。

该男子是在光天化日下,直接去拿人家数完放在一边的钱,未使用符合抢劫罪的暴力、胁迫等其他手段,也未达到抢夺行为的程度,但是笔者认为是可以构成盗窃罪的。该男子是非法占有为目的,违背他人意愿,公然拿取他人钱财,符合盗窃罪的构成条件。所以该男子被认定为盗窃罪的可能性比较大。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构成盗窃罪的数额标准起步为500到2000元不等,所以如果该男子所拿的钱根据当地标准来打不到盗窃罪的起步数额,那就可能按《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盗窃行为处理;如果符合数额起步要求,那就是按《刑法》的盗窃罪来定罪处罚。

问题二、该男子的行为如何处罚?

我们假设该男子构成盗窃罪为背景来探讨如何处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从以上法条中可以看出,影响量刑的一个因素就是盗窃的数额。司法实践中,较大”,以五百元至二千元为起点;“数额巨大”,以五千元至二万元为起点;“数额特别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但是目前无法从新闻中具体掌握该男子具体拿了多少钱,所以这个问题暂时不予讨论。

根据《刑法》第二十二条至二十四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根据以上法条可以看出,如果犯罪未完成,处罚会比已经完成的犯罪宽一些,而该男子确实当场就被当事人控制起来了,所以按照未完成来看待才对。那到底是盗窃罪预备、盗窃罪未遂还是盗窃罪中止呢?我们接着来研究一下。

首先最醒目的是犯罪中止的“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犯罪结果的发生”,这个关键信息主要表明是行为人是能继续实施犯罪但是自己放弃并且没有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而该男子是被当事人控制住才没有得手的,所以不是犯罪中止。

其次可以发现,犯罪预备的规定中有“准备”和“制造条件”的字眼,其实这些可以总结犯罪的准备阶段。所谓犯罪的准备阶段,就是为了犯罪做实质性的准备工作的阶段,比如:张三想杀人,于是他告诉亲朋好友他的杀人想法,由于该行为不会对犯罪起到实质性的准备,故不是犯罪的准备阶段;而如果张三劝说李四与其一同杀人,那就是准备阶段了。同时犯罪预备还要一个暗藏的规定就是:行为人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的。所谓意志以外就是行为人还想继续实施犯罪,但由于被迫的原因停止,例如:被警察提前抓住。该男子确实是被控制在的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但是并不准备阶段,故不是犯罪预备。

最后分析犯罪未遂的相关细节。第一个细节就是“已经着手”的规定:着手其实是犯罪行为从准备阶段到实行阶段的“分水岭”,已经着手其实就是进行实行阶段的意思,那问题的重点就是着手的界定,根据规定,着手就是犯罪行为产生现实、直接、紧迫的危险的时候,例如:提刀去仇人家时候和看到仇人冲上去砍的时候,只有后者有现实、直接、紧迫的危险,故后者为实行阶段。第二个细节就是意志以外的规定:其实犯罪预备也是由意志以外的原因,但是犯罪未遂和犯罪预备的区别就在于,犯罪预备为准备阶段发生,犯罪未遂于实行阶段发生。根据所得信息,该男子已经伸手抢钱,故已经为实行阶段,其次被控制住才未得逞,故事意志以外的原因,综上所述,该男子是按照盗窃罪未遂进行量刑考量,在标准基础上法官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纵观全文分析可得出,该男子大概率构成盗窃罪,按照盗窃罪未遂进行量刑。

本文关于抢劫罪、抢夺罪和盗窃罪的认定和区别以及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的判别和区别,就是我们事业单位考试中的高频考点,所以你学会了吗?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题库,法律知识,法律常识大全的部分备考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栏目还为大家提供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相关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宪法常考的主体">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宪法常考的主体 ♂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宪法常考的主体

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提供公共基础知识题库,法律知识,法律常识大全等精彩内容。今日为大家带来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宪法常考的主体。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还包含: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宪法,是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大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是“法律的法律”。而在国考、省考还有事业单位等考试中,宪法还是属于比较基础、易考查的知识点,所以今天整理了一下关于宪法的几个常考的、易混淆的主体:制宪主体、制宪机关、修宪主体、释宪主体以及监督宪法实施的主体。

制宪主体,根据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人民有权制定宪法。这个最早是西耶士在《第三等级是什么》中进行阐述。在实际的题目练习中,很多同学经常会把全人大当做制定宪法的主体,需注意区分。

制宪机关,人民享有制定宪法的权力,但是并不意味着人民直接参与到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宪法的制定主要包括草案的提出,审定和表决修改草案,并最终公布。制宪权,我国到目前为止只实行过一次,就是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它是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一般题目中考查宪法的制定机关,即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这个选项。

修宪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在制定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进行了三次全面修改,五次部分修改。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故全国人大作为最高的权力机关享有修改宪法的重要职权。

释宪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之所以不是全人大来进行解释,第一是因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而宪法的解释工作是宪法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在宪法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故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这个常设机关解释更为适宜;第二是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并不是所有代表都研习法律。所以可以概括为没时间、没专业,以帮助大家区分修宪主体和释宪主体。

监督宪法的实施的主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性文件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具体表现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 故维护宪法权威,进行宪法监督实施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这五个与宪法相关的主体是重要考点,虽然并没有很难,但是在实际的做题练习中,同学们经常会填错。因此我们在做题中要掌握技巧并与知识相结合。

做此类题目,第一要认真阅读题干,必要时用笔勾勒出重点,清楚这道题要考察的知识点。第二,在熟记知识点的情况下正确区分各个主体。第三,还可以通过选项进行排除,做单选题时一致的选项可以优先排除。

【试题练习】(单选)制宪权属于谁?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第一届全人大第一次会议 D.人民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制宪权主体。制宪权即制定宪法的权力,是一种创设元规则的根源性权力,根据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人民有权制定宪法。所以正确答案选择D选项。A选项是修宪主体,B选项是释宪主体,C选项是制宪机关。

以上是公共基础知识题库,法律知识,法律常识大全的部分备考内容,公共基础知识栏目还为大家提供法律知识、政治知识等相关内容。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南宁一男子抢钱案的法律解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宪法常考的主体、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法律知识:关于南宁一男子抢钱案的法律解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4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