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的含义及相关句子,你知道多少?

  

博览群书,孜孜不倦

前后完整句子:

1、广泛阅读,勤学苦读,学而不厌,勤奋刻苦,专心学习。

2.广泛读书,广交朋友。

3.广泛阅读,广博知识,从多方面学习。

4. 博学多识、意志坚定、善于提问、深入思考、享受生活。

“博阅读”是什么意思?

广泛阅读

“博”字的意思是:多、广泛。

广泛阅读

定义:指博览群书,形容人知识渊博。

例子:我的祖父一生读了很多书,知识渊博,因此深受大家敬佩。

出处:唐代令狐德风撰《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自幼俊秀聪明,博览群书,尤精《左传》。

博览群书意味着什么?

博览群书,形容学识渊博

泛读解读

“博览群书”是汉语成语,读音为bó lǎn qún shū,意思是读很多书,形容人学识渊博,出自《周书·庾信传》。

四字成语“博群书”是什么?

广泛阅读

【解释】览:观看;看。读的书很多,形容人学识渊博。又作博览群记。

【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善,南阳新野人。……自幼俊秀聪明,博览群书,尤精于《左传》。 ”【正确读音】Bo;不能读作“bé”。

读万卷书,写万卷书,如受天启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赠韦作成二十二韵》。意思是:读书多,心智丰富,写文章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妙笔生花。比喻读书很有用!读书多,心智丰富,写文章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妙笔生花。

“读万卷书,文如神人”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后人对这两句诗作了不同的解读。清人邱兆翱《读破万卷细说》对《读破万卷》中的“破”字有三种解读。一是:“心有万卷书,文如神人”。二是:“书破,犹如‘叶包三破’之义,读熟了卷轴,易穿之故”。三是:“认万卷之理”。这三种说法,体现了对“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就是:突破、穿破、认清。

所谓“突破”,就是要多读书,“胸怀博览群书”,也就是广泛阅读。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说过:“人不广泛阅读,则不知古今,不见物同,不知真假,犹如瞎耳聋鼻涕之人。”古今中外凡有杰出成就的学者,无一不是勤奋好学、广泛阅读的。王充本人一生读了近一万三千卷书,“通晓诸子百家之见”,所以他才能够写出巨著《论衡》。

所谓“穿破”,就是书因读得太仔细而“破”了。孔子晚年读《易经》时,捆扎竹简的皮绳就被穿破了好几次,这叫“皮绳三断”。根据实际需要,选一些书反复阅读,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苏东坡有诗云:“故书百读不厌,细读深思自知。”这是经验之谈。一本书如果不读,就放在书架上,那这本书和废纸没什么区别;一本书不读,那“开卷有余,合上书忘了”,读书再多有什么用呢?

所谓“看透”,就是要细心阅读,把书中的道理透彻领悟。精读要求,一是要抓住重点,宁可精,不要杂;二是要钻研深奥,力求精通。“书海博大,无所不包。人之精力,不能无所不包”,所以读书要善于取舍,取其精华,不可盲目阅读。选好重点,确定主攻方向后,就要深入钻研,勤于研究,直到真正领悟为止。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无碍,方能成器。”意思是学习要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如果读书不讲道理,漫无目的,盲目地多读书,就必然会像郑板桥说的:“读万卷书,心无主宰。”

不论“破”字的含义如何,“读万卷书”适用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万卷书虽多,亦当细读”。唐代一卷书,少则几千言,多则几万言。一万卷书不超过一亿言。这相当于今天三十二开本三百本五百页的文字量。对于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样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杜甫诗中的“万”字,应该理解为一个很大的数字,即“多读书,心中有书”。唐代诗人杜甫在《赠魏作成二十二韵》一诗中,表达了自己有才华却不能实现抱负的愤慨。 “读书万卷,文笔如神”两句是诗人的自我评价。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抒发读书与写作关系的心情,但我们可以想到杜甫的“文笔如神”,是源于他“诗书万卷”。今天,当我仔细读到这两句时,不禁为现在学写文章的莘莘学子们感慨万千。

每当我看到有的学生写字时咬着笔,捂着腮帮子,或者抓着头耳朵,苦苦思索,每当我批改他们那几根干筋断骨、字字珠玑的文章时,每当我无力修改他们那些逻辑性不强的文章时,老师们就不禁为自己没有做好作文教学而感到愧疚。与此同时,我常常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日夜操劳,奔波忙碌,却读了二十多本语文教材,包括拼音、识字。近几年,语文教材出版了不少,但很多老师和学生却无心去关注,难怪面对作文题目,要苦思冥想,不知从何下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能利用别人的智慧,不被别人欺骗的人。”学生不能单靠亲身经历和实践来获得智慧,领悟人生,而必须利用前人所积累的经验。古人说:“弹千首歌,方能听懂声音,观百把剑,方能识武器。”刚开始学书法的人,往往要临摹书法,临摹多了,就会学会一招一式,好的也会自成一格,成为书法大师。刚开始学表演的人,往往要模仿别人,甚至循序渐进,临摹多了,就会娴熟自如,好的也会自成一格,超越老师。 初学手艺的人,必须师从师,从斧头、锤子、凿子、刀子、剪刀开始,自己动手做葫芦;多临摹,手艺就会熟练,好的才能创新独创。同样,学写文章,也要从多看文章开始。

鲁迅先生说过:“人要像蜜蜂一样,采来许多花的花蜜,才能酿成蜂蜜。如果固守一处,所得到的东西就很有限,很无趣。”秦牧说:“不博采众长,就无从博大。一条大河,必须容纳无数小溪小溪的水,几千米高的山,必须有高度作为基础。一小股水源只能形成湖泊,广阔的平原上不会出现头戴冰雪帽的山峰。”这些都是文学大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和其他文章中所体现的各种知识博大精深,只有广泛阅读,才能饮书中的醴酒、尝书中的美味,使思想得到熏陶,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补充。

学生只有广泛阅读,才能不断从逻辑严密的议论文章中认识真理与谬误,了解社会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对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从记载无数科学知识的书籍中接受历史上无数生活经验的结晶和丰富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只有广泛阅读,才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让古今中外无数名家的文学作品,汲取他们清新、典雅、犀利、辛辣等各种风格语言的特点,让学生在一首诗、一篇散文、一则寓言、一篇游记中领略美的享受,接受美的教育,这种美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进取、纯洁无私的高尚道德情操有着非凡的作用。

古人云:“不见青黄者,谓之‘盲’;耳不闻锣钿之声者,谓之‘聋’;鼻不闻香臭者,谓之‘痈’。痈、聋、盲三者不成其为人。不广读之人,不知古今,不见物,不知真假,犹如盲聋而长痈之人。……涉浅者见虾,涉深者见鱼鳖,涉深者见龙。”由此可见,学生广读往往写作有成效,读得少则写作拙劣。今天那些加入“小作者团”的典型学生,不都是从勤奋读书开始,步入文学殿堂的吗? 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能不成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既然广泛阅读书籍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难道多年来教师们不知道这一点吗?应该说,他们知道这一点,但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却很难。

如今有些学校,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升学率”上,师生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高考题目上。一张试卷,“狭路相逢”,很多人不由得少看知识,少看能力;多看分数,少看实用。他给一页试题,他在书上标出一定数量的练习;作业不完成就不让去上课,作业不完成就请家长。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别谈什么广泛阅读了,就连看一看课外书都是一种奢侈。所以,无论广泛阅读有多少好处,都不足以解渴,也就顾不上这些了。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现象,学生写文章时思路怎么会开阔?想象力怎么会激发?文字怎么会丰富?有的学生甚至觉得一些常识、成语都是新的。“对外界充耳不闻,只顾教科书”,难免使一些学生一知半解,见怪不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能写出好文章,简直就是奇迹。

元代程端礼有“读书用功,写字放松”的诗句,宋代苏轼有“笔山不足,读万卷书方知神明”的诗句,乃至现代文坛巨匠茅盾同志的名言“读书而后写,写而后读”,都切中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成长需要营养滋养。我们要带领学生划桨,遨游书海,让学生尝到读万卷书的苦涩,享受“写如神明”的乐趣,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写出更多有内涵、有根据、有诚意的好文章。读得越多,自然就会越懂。

 

标签:读书   文学   文化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30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