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从传统走向现代,解析其内涵与重要性

  

1、什么是诚信?从道德层面来讲,诚信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信守诺言。《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诚实、诚恳、守信、守信,反对隐瞒、欺诈、伪造、欺诈。

2. 诚信:从传统到现代

诚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概念,后来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范畴。直到孔子时代,“诚”还没有形成理论概念。到了孟子时代,它不仅形成了理论概念,而且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说:“故诚,天之道也;思诚,人之道也。没有诚而不动者,没有不诚而动者。”在这里,诚不仅是天之本体论的最高范畴,而且是做人的法则和秘诀。荀子发展了“诚”的思想,指出它是“为政之本”。 他说:“天地之大,无诚则无化万物;圣人之智,无诚则无化人;父子之亲,无诚则疏;君子之尊,无诚则卑。诚,君子之所当奉,为政之本。”在《礼记·中庸》中,“诚”成为礼的核心范畴,成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唯天下至诚者,方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能尽人性,则能尽物性;能尽物性,则能赞天地之化;能赞天地之化,则能与天地比。”诚如神。 有了诚心的品德和态度,人才能融会各种道德道理,自成一格,乃至圆满天人合一,赞颂天地化育,与天地比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学》把“诚”列为格物、求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之一。“诚”成为圣人感悟天意、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宋代周敦颐进一步认为“诚”是“五常之本,一切行之源”,他把包括诚在内的“诚”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本,一切善行之始。 程颐说得更直接:“我未曾见过不诚心行善之人。”他的见解十分精辟。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批判地继承了“真诚”这一范畴,肯定了诚信是社会道德的重要规范。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诚信的主要道德要求逐渐明确:忠诚、正直、廉洁。忠诚的主要目的是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事业的忠诚。当然,这种忠诚不是盲目狭隘的“盲目忠诚”,而是对远大理想的认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从而表现出一种奉献精神和勇于牺牲的精神。正直就是为人处事堂堂正正、公正坦率。诚信具体指说真话、做诚实的事、做诚实的人。

信仰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范畴。“信”的义与“诚”、“真”相近。从字形上看,“信”字由“人”和“言”组成,原指祭祀时对天、对祖先说的诚实、真实的话语。隋朝大夫季梁说:“忠民信神”,“祭祀正言,是信”。后来,由于私营经济和私人思想的发展,原有的朴素社会逐渐被破坏,国家和人民在交往中不得不立下誓言。但誓言和承诺的遵守,仍然要靠天地鬼神的威慑力。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倡导,“信”开始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纯粹的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信”是“仁”的体现,要求人们“敬物而信”。他说:“信者,信而人也”,“人不信,不知其所为”。孔子、孟子都把“信”作为交友的重要原则,强调“朋友信”“朋友有信”。而历代当政者,大都把“信”作为维持秩序的重要工具。《左传·文公四》云:“弃信而弑主,则国乱,家亡。” 《吕氏春秋·重信》对社会生活中信任与不信任的后果作了透彻的分析:“君臣不信,则民谗,天下不安。臣不信,则幼小不尊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能令行。朋友不信,则分分忧愁,不能和睦。匠人不信,则工具为假,漆器为假。能为始而为终,贵贱之人,唯有信!”汉代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把它作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他还对“信”作了更细致的论述:“言己之情,不掩过,是信。”他认为“信”要求诚实,表里一致,言行一致。朱熹提出“仁有五常”,把“信”看作“仁”的功能和表现,主要是交友之道。他说:“信,即诚实”,与孔孟之道基本一致。在儒家思想中,真诚和守信经常被作为一个概念使用。“信,即诚”,“诚”和“信”的含义很相似。

从这个角度看,传统伦理把诚信视为做人的基本素质,认为诚信是取信于人的良方,是人处世、事业成功的基石,简而言之,是个人生活的原则。

3. 诚信故事

1.曾子杀猪

曾子的妻子赶集去了,儿子也想跟着去,边走边哭。曾子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去吧,回来杀头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赶集回来,曾子就想抓猪杀了,曾子的妻子拦住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千万不要跟小孩子开玩笑。小孩子不懂事,要向父母学习,要听父母的教诲。你现在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母亲骗孩子,孩子不会相信,就不可能教好孩子。”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

2.郭沫若与芭蕉花

郭沫若小时候很顽皮,但很孝顺。有一次,母亲得了“眩晕病”,郭沫若听说香蕉花能治这种病。这种花很贵,而且很少开花,于是就和哥哥跑到一个花园里去找这种花。正巧,花园里的香蕉长着一朵大大的黄色花。郭沫若和哥哥偷偷地摘了这朵花送给了母亲。母亲虽然知道郭沫若这么做是为了表示孝顺,但儿子的这种行为让她很伤心。从此以后,郭沫若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

4. 诚信的作用

从哲学角度看,“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来说,“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国家的主体是人民,国家的主权也属于人民。中国自古就有明教:“民为国本,本固则国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些话至今仍是真理。但国家领导人靠什么来团结人民呢?靠的是明智的政策和精神信仰。“诚信”是取信于民、团结人民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信仰。

对于一个社会单位(如企业)或一项社会事业(如行业、职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事业的立身之本。“诚信”作为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行业、单位、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很难想象一个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单位或企业在现代法治社会能有长久的立足之地。一项社会事业只有依靠诚信才能顺利发展。

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人生的宝藏。人活在世上几十年,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获得和提高知识。知识不仅是个人谋生的工具,更是个人服务社会的工具。但要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光靠“知识”这个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否则,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恶行的工具。“诚信”精神是培养人们高尚道德情操,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原则。一个人如果诚信,就会公平无私,不偏不倚,讲究信用,能够遵纪守法,接受约定,取信于人,能够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诚信”原则和精神,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石;它不仅对促进社会安定繁荣、端正社会风气、医治社会心理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加强社会成员个人道德修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培养一代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遵纪守法的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立国之本、立业之本,更是个人安身立命、谋生的精神法宝。

5. 如何坚守诚信

我们年轻人要诚实做人,说话算数,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和别人见面要准时,上学或参加各种活动要准时。要知道许诺是一个非常谨慎的行为,不该做的事情,不能做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一旦许下承诺,就要尽力去实现,如果违背了对别人的承诺,就相当于贬低了自己。如果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不能履行承诺,要向对方说明情况,道歉。这和违背承诺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树立诚信。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坚守诚信的传统美德,分清“江湖忠义”与坚守诚信的区别,认清“江湖忠义”的本质和危害,不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这种陋习的污染,恪守诚信。

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也是治国理政必须遵循的准则,它规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着社会秩序。

做人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尊严;做生意也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市场。

1. 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支点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诚者,天下之契也”,即诚信是天下人行为准则的钥匙。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中,诚信被视为治国安邦的条件,是必须遵循的重要道德规范。古代圣贤哲人对诚信作过许多论述。例如:孔子说:“诚则天下信。”“自古人死,民不诚则不立。”“人不诚,不知其所为。”“民以诚立。”孟子论诚信说:“无诚而不动者,无不诚而动者。”荀子认为:“诚者,莫大于诚而养心。” 墨子说:“志不坚则智,信不立则行。”老子把诚信作为做人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许诺则信少,轻信则难多。”庄子也十分重视诚信:“真,至诚也。不诚则不能感动人。”庄子把“真”作为至诚,没有诚,就不能感动人。这就把诚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韩非子认为“欺不及诚”。总之,古代圣贤把诚信推崇为高尚的美德,生动地展现了诚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从古至今,人们如此重视诚信的原则,就是因为诚实和信用是人们交往时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 没有诚信就没有道德,因此,诚信是支撑社会道德的支点。

2. 诚实是受法律规范的道德

诚实信用原则从罗马法开始,逐渐上升为法律原则,后来被法制史上的重要民法所继承和发展,如法国民法、德国民法、瑞士民法等。例如瑞士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每个人都必须诚实地行使他的权利,履行他的义务。”

诚实守信也是我国现行法律的重要基本原则,在《民法通则》、《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都有明确规定。由于其适用范围广泛,对其他法律原则具有先导和统领作用,又被称为“帝王之规”,可见“诚实守信”不是一般的道德准则。当诚实守信成为法律规范时,违反诚实守信就会产生法律责任或不利的法律后果,这些责任或后果可以是财产的,也可以是人身的;可以是民事的,可以是行政的,甚至是刑事的。因此,诚实守信是支撑社会的法律支点,是法律规范的道德性。

3. 诚信是治国之本

以诚信执政,才能取信于民,从而保证政事顺利、百姓和谐。如果言而无信,欺骗百姓,搞欺诈,社会就不稳定。古时有“欺君罪”,“欺君”不仅有损尊严,还会误导决策,祸国殃民。“欺民”也是不可以的,所以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说法。中国古代有商鞅树信树的美德,也有立烽火戏弄不诚信的诸侯自食恶果的故事。中国古代思想家甚至把“诚信”作为治国理政的主要手段之一。唐代魏征把诚信说成是“国之纲纪”,可见“诚信”的重要性。

当前党和国家提出的“以德治国”,是廉洁执政的体现,也是我国优秀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推行“以德治国”,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是优良传统的延续,也是时代的要求。

(四)诚信是行业之本

诚信是做人之道,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守信守约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和要求,也是别人对我们自己的一种希望和要求。如果一个从业人员不能诚实守信,那么他所代表的社会群体或经济实体就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就不能与社会进行经济交往,或者对社会缺乏感召力和反响力。因此,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公德,也是任何从业人员都应恪守的职业道德。

诚实守信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具有树立良好信誉和值得他人信赖的行业形象的基本功能。它体现了一个行业在过去的职业活动中被社会认可的价值,从而影响了该行业在未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无信则不立”,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守信重德才能从根本上打造良好的行业品牌,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

 

标签:诚信   道德   诚实   范畴   准则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305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