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为何百问不倒?他们是如何给自己充电的?

  

9月5日,中国外交部新任发言人毛宁正式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成为外交部第33位发言人。(详情)

中国外交部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发言人制度的政府部门,1983年3月1日,外交部举行了第一次例行记者会。近年来,由于中国外交官在众多国际活动中的精彩表现,不知不觉中“圈粉”了各界。

在老百姓眼中,他们霸气十足、机智过人、能言善辩,被誉为“第一团”、“顶级网红”,深受大众喜爱。面对各种难以预测的问题,外交部发言人如何一一应验、灵活应对?他们又如何给自己充电、为每一场发布会做准备?

外交部发言人为何不能回答数百个问题?

“为什么外交部发言人从来不被任何问题难倒?”“为什么无论记者问什么问题、从哪个角度问,外交部发言人都能回答得游刃有余、畅所欲言?”很多人经常问这些问题。外交部发言人给公众留下了很多不解之谜。一些参加记者会的记者也常常不解:世界上每天发生那么多事,记者问的问题涉及国内外那么广泛,发言人怎么可能无所不知呢?

其实,发言人也是人,不是神。这并不难,这是发言人和他的“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团队精心准备的结果。为了准备发布会,发言人每天要阅读大量的文件、报刊杂志,关注各种网络新闻和广播电视信息。他可能在吃饭时、睡觉时,甚至在上下班的路上都在思考记者的提问。一位发言人曾说,在担任发言人的头半年里,睡眠不好是常有的事。

仅凭发言人的力量完成一场记者会是远远不够的,幕后还需要“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团队的帮助,发言人每天都要和团队一起讨论、研究当天的热点问题,设想记者提问的可能角度,精心准备每一个答案。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靠山,就是外交部各司局、领导,甚至其他部委的相关部门、领导,每天都要为记者发布会提供背景资料,准备相关发言稿。

一般来说,通过发布会前的预备会,发言人基本上能够对近期国际国内形势、舆论动向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能猜出记者在发布会上会问到的70%到80%的问题。

特别是时间长了,就会了解记者的构成、特点,以及他们关注的角度,掌握一些规律,发言人就会更准确地掌握记者在发布会上会问什么问题。

一位发言人说,刚出任发言人时,他很担心,记者问的问题太多,他回答不了怎么办!但参加过一次口径准备会后,他就放心多了。

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没有时间限制,没有提问限制,发言人会逐一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直到记者没有更多问题为止。因此,记者发布会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陌生的,可能是刚刚发生的新闻,但中国外交的政策、立场和原则是一贯的。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就能随机应变,趋利避害。当然,对于一些我们确实不了解的具体情况,发言人会坦然承认,并在发布会后尽快核实,及时回复记者。

02

外交部发言人台上讲的是什么?

外交部发言人面前是一张讲台,大家很好奇讲台上有些什么。答案是一支笔、一杯水和一些纸张。发言人上台时会自带“大笔记本”,根据记者的具体问题核对信息,以便在必要时核对必要的信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不过,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电脑或提词器。

新闻发言人既然是政府的发言人,就不能不加思索地说话。新闻发言人发表的任何意见或评论,原则上都要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口径或精神,不能违背其精神。否则,就不能称为政府或部门的发言人。

虽然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不能想说就说,但说话可以畅所欲言,不可以越界。如果发言人一字不差地念着讲稿,干巴巴地回答所有问题,那他就不是一个好的发言人。发言人要有口径,但不能只有口径。口径应该只是一个框架、一个框框,内容需要发言人自己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去丰富、充实或调整。

比如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建立以来第五位女发言人华春莹,外表看起来温文尔雅、可爱无比,但实际上她的发言犀利、直白、中肯,留下不少“金句”。

2019年6月,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公开称中国香港的示威活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华春莹微笑送上祝福:“我们希望美国有更多这样美丽的风景线。”面对美国多年来的污蔑和挑衅,华春莹大多平静地说:“投桃报李是不礼貌的,我们会陪你们走到最后!”“如果你担心你的苹果手机被窃听,你可以用华为手机代替。”“不要太‘美国化’!”

华春莹的讲话总是那么庄重、得体,言辞中暗藏锋芒。面对善良的人,我以礼相待;面对一切挑衅和不善,我也有强硬的态度予以回击。

好的发言人总能把说辞或政策变成自己生动的语言,让人愿意听、愿意接受。曾担任外交部发言人、外交学院院长的吴建民说:“如果发言人很有智慧,一句话就能让人笑、让人跳,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在规定的框架内,你可以充分发挥。你说话的方式让人听得懂政策,有理有据,不枯燥。过去,钱其琛副总理曾告诉我,不要一直重复同样的话,你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也可以反过来说。汉语是丰富的。”

为什么外交部发言人有时要照本宣科?

为什么发言人有时会照本宣科,这是一个让一些公众感到困惑的问题。

首先,发言人不是不能照本宣科,有时候照本宣科并不代表水平不够,在对重要问题发表看法时,照本宣科更能显得严肃、有权威。

第二,外交部发言人代表的是外交部,不能随便说,需要得到授权才能发表意见,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意见不一样。

某发言人的妻子是一位学者,有一次中央电视台的几个记者刚好采访完他的妻子,就赶到外交部去拍摄发言人。

发言人要就一个国际事件发表讲话,由于讲稿很长,发言人很难背下来,拍了好几遍。记者大概是有点不耐烦了,开玩笑说,你太太的节目我们一次就拍完了。记者根本不知道发言人要发表的讲话内容是外交部领导批准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发言人不能随便更改。如果不看讲稿,发言人基本要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可不容易啊!

最后,既然是发言人,说话不能不经过思考,原则上需要相关部门在上台前提供发言稿。而发言稿的起草和层层审批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发言人上台前半小时都拿不到相关发言稿,这种情况下别说背了,能看完也是幸事。有时发言人上台时都拿不到相关发言稿,都是在发布会开始后才交给他的。如果遇到字迹潦草、提纲挈领的发言稿,在台上流畅地读出来也是相当困难的。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你对情况越来越熟悉,对相关政策理解越来越深入透彻,你会更容易出现不加准备就直接发言的情况。

外交部发言人为何有时会做出不着边际的回答?

有人觉得,外交部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有时不够切题,回答有些跑题,让人难以听懂。

其实,公众应该明白,外交语言与正常语言有一定区别,外交语言往往比较委婉、含蓄、模棱两可,所谓委婉,就是有些问题不方便说或者不能直接说,就用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白,而不失本意。

因此,外交语言有时并不是直接的问答形式,而是一种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一种转移话题的方式,需要注意字里行间的意思,或者弦外之音。美国第一任常驻联合国代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说:“同样的词语,在正常情况下是这个意思,但在外交文件中却是另外一个意思,就像学习另一门语言一样。”

外交语言为什么不同于一般语言呢?这是由外交的特殊性、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一,外交的主要对象是国家,各国主权平等,应相互尊重,语言也应比较讲究,为人处事要温文尔雅,言行要适度,不要让对方难堪。

第二,在外交斗争中,形势瞬息万变,各种情况、各种可能性都有可能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避免做出绝对化的表态,留有余地,避免被动。弱国或不发达国家,由于实力和地位的优越性,往往更注重策略,使用更含蓄、更委婉的语言,以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施加影响。

第三,双边外交活动或多边谈判中达成的协议或惯例,往往是两方或多方协商或妥协的结果,往往以双方都能接受的语言表述,有时难免会产生歧义。

如何理解外交辞令?下面举两个例子。

问:中日领导人会晤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媒体认为,中日领导人会晤取得了很大进展,将极大促进两国关系发展,有可能推动两国关系迈上更高水平。您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答复说: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坦诚对话,深入交换了意见,会谈是建设性的、有益的。

有人认为,这个答案过于空泛,与主题无关。其实不然。说会谈是在“坦诚”的气氛中进行的,或者说双方进行了“坦诚”的对话,意味着双方进行了开诚布公的对话,增加了对对方立场的了解,但分歧还是很多的。

“双方深入交换了意见”,一般是指会谈未能取得任何实际成果、双方仍然存在分歧,但会谈仍然有意义、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愿望等。

说“会谈是建设性的”,表明双方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解决争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会谈“有益”,意思是双方虽然没有达成任何具体成果,但能够坐下来谈是好事。

例如,有记者问:你对X国发生的X事件有何评论?

发言人:我们注意到国际社会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这一事件还在进一步发展。

有人可能觉得发言人的这番话等于是无中生有。其实,这是中国政府慎重考虑每一句话的态度。传递出的意思就是:这个问题太复杂、太敏感,中方不方便进一步评论。有时候一个事件牵涉到好几个国家,涉及到好几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宗教问题,第三国确实很难发表评论。多说一句话,可能得罪一方,或者涉嫌干涉别国内政。这种情况下,表态只能含糊其辞,或者“太极拳”。

外交上还有很多独特的表达方式。

例如,“赞赏”表示“支持”;“某某行动有助于某事”表示“反对”;“我们敦促有关方面执行联合国决议”其实是在不点名的情况下批评某个国家或某个武装派别;“对某事表示严重关切”表示将采取措施;“不能无动于衷”或“不能忽视”暗示将进行干预;“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我国的立场”是对对方的警告,暗示将对对方采取果断行动,等等。

在多边外交场合,特别是在国际会议上,表达“拒绝”或“否定”等意见时,一般不直截了当,而是先肯定或赞扬,再委婉地表达反面意见。如果不仔细听,可能会以为他是在表达赞同。因此,要注意“但”后面的文字。

外交部发言人如何给自己充电?

外交部有一句口号:“热爱外交,懂得生活”。“热爱外交”体现的是工作态度,体现在外交官们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懂得生活”是一种生活智慧,要求外交部发言人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寻求平衡,不断丰富和陶冶自己的情操。

外交官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得越远,眼界就越开阔;思考得越多,人生就越丰富。

比如曾担任外交部发言人的耿爽,不卑不亢的处事态度,智慧胜过万言,尤其是对不和谐的声音,他频频引用古语“回击”,不仅让居心叵测的人瞬间哑口无言,更将我国的大国力量和外交魅力完美地展现在了智慧的身上。

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就美方指责中方掩盖疫情“推卸责任”一事提问,耿爽随即引用中国古语予以反驳,“事不顺,莫追究其原因”。

当被问及疫情期间中国向哪些国家提供了医疗物资援助时,耿爽回答说,“授人以鱼,授人以玉”。

针对“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暂停当地雇员前往内地”一事,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君子坦荡荡,小人常忧心忡忡”。

观察2000年以来外交部的历任发言人,大多数卸任后被派往国外,随后又回到外交一线,继续为中国外交事业奋斗,如耿爽卸任后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

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国家强大了,外交部发言人说话才有底气、才霸气!

我们都希望中国的外交官和外交部发言人能够在国际社会上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合理有理地发出中国声音,维护祖国的荣誉,展现大国风范!

 

标签:发言   外交   口径   上台   表态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303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