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录取分数线(所有专业分数线一览表公布)

  

一、招生对象及报名要求

各省(区、市)符合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条件、有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报名对象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综合素质优秀、学习成绩优异的候选人。

第二类:高中阶段基础学科成绩优秀,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及以上成绩的学生(获奖名单以中国科协公布为准)。

二、专业及招生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以报名系统公布为准。

上海交通大学于2010年成立“致远学院”,同年,以其为基础的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学科卓越学生培养计划实验计划”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实施“致远工程荣誉计划”,2015年实施“致远医学荣誉计划”。2018年,在教育部“基础学科卓越学生培养计划”十年总结评估中,学院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接受了线上线下全程评估,得到了教育部及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

按照文件精神,上海交通大学推出“强基计划”,面向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7个专业招生,同时定制特色培养方案,学生与相关专业导师双向选择,进行本硕连读,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招生专业、科目及考试要求如下表:

考生只能选择一个专业组报考,可报考组内多个专业,每个专业组有单独的计划和单独的入围录取队列。

三、报名方式及评选程序

一、报名时间及方式

即日起至4月30日24时,考生可登录上海交通大学强基班报名平台,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强基班的考生不得同时报考其他高校强基班。

上海交通大学强基础班报名平台网址:

第二类考生即日起至4月27日中午12点,须同时在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报名平台和“上海交通大学报名系统”完成报名并提交报名。

“上海交通大学报名系统”网址:

上海交通大学将根据第二类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和综合表现情况进行审核,第二类考生审核结果预计于4月2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报名系统”上公布。审核通过者将获得特招资格,审核不合格者将作为第一类考生参与后续选拔,或可登录上海交通大学强基班报名平台取消上海交通大学强基班报名资格。

2.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3. 院校评估及志愿者确认

1. 笔试

凡按要求完成报名的考生均可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组织的笔试(高考后一周内),具体时间安排详见准考证。第一组考试科目为“数学、物理”,第二组考试科目为“数学、化学”。上海交通大学将根据笔试成绩,按不超过各省(区、市)各专业组招生计划4倍的比例,确定各省(区、市)各专业组笔试合格考生名单,分数相同者排名垫底。笔试不合格的考生不参加后续环节及录取分数排序。

2. 确认志愿者申请

通过笔试的考生在报名系统中确认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并签署承诺书上传。未确认报考的考生视为放弃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

3.综合面试及体检

高考成绩公布前,通过笔试并完成强基计划确认的考生将接受综合面试和体能测试,具体安排见准考证。综合面试包括科研潜力测评和创新素养测评,主要考察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考生综合素质档案将提供给面试专家,作为面试评分的重要参考。面试对专家和考生采取“双随机”抽签方式,全程录音录像。

体能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BMI)、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1分钟跳绳。体能测试成绩作为综合得分相同考生排序依据。无故缺席体能测试的考生,将被取消入学资格。因身体原因(包括残疾或重大疾病考生)不能参加体能测试的考生,经申请、审核后,可免于参加体能测试。体能测试成绩计为60分。具体测试方案详见附件。

4. 第二类破格录取考生不参加笔试,根据专业特长另行考核,体能测试要求相同。

若遇不可抗力因素,录取程序将另行通知。

(四)录取办法

1.综合评分计算方法

综合成绩(最高1000分)=高考成绩/高考满分*850(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2位)+大学评估分数(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2位)。

学院考核总分为150分,其中笔试成绩占100分,综合??面试成绩占50分。

高考成绩不包含任何政策加分。

2.确认录取名单

高考成绩公布后,对第一类考生,按照各省(区、市)各专业组强基计划数量,以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确定强基计划认定人选名单。如考生综合成绩相同,则按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高考数学成绩、高考外语成绩、高考语文成绩、体测成绩依次排序。录取专业采用“平行专业志愿”和分数优先的原则,不设等级差异。对综合成绩达到录取最低分数线,但未达到所报专业分数要求且愿意接受专业调整的考生,将在所报专业组内调整录取。

对经破格选拔的第二类考生,其综合成绩达到本省(区、市)第一类考生录取最低分数线的,予以认定,录取专业以综合成绩和竞赛成绩为准,该类考生不占本省(区、市)第一类考生名额。

两类考生拟录取高考总成绩均不得低于所在省(区、市)本科第一批招生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的省(区、市)另行设定相应分数线)。

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名单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批准后,报省招生办公室审核、办理录取手续。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本省(区、市)后续批次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正常参加后续批次高考志愿录取。

四、本项研究的转移计划

上海交通大学对符合培养条件的强基计划学生实行本博衔接培养。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主要接受强基计划基础学科的培养,部分学生还可按照培养计划接受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的交叉学科培养。本博衔接专业范围详见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的培养计划,各专业具体招生名额以学校当年公布的工作计划为准。学生须符合上海交通大学当年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要求,且具有直博学位,方可顺利转入强基计划。

5.栽培特点

第一支撑:依托致远学院覆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等基础学科的顶尖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发挥十余年培养顶尖人才的经验,结合各院系特点,为学生提供最扎实的基础。

双联动:构建院系联动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通过院系持续跟踪、学校定期调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三个融合:专业融合,通过跨学科模块、辅修专业、本科生科研项目(PRP)等方式打通专业边界,在研究生阶段围绕国家重点领域给予学生更多专业选择。学生既可以在原专业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进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领域相关工程学科进行交叉培养。打造本科生、博士生培养模式,鼓励优秀本科生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科教融合,注重科研训练,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前沿研究中心为本科生提供科研平台。

四种模式:导师制,指派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生导师或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学业、科研、就业等全方位的指导和辅导;奖学金制,提供丰富多样的奖学金激励措施,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学术交流等提供充分保障;动态制,实行分阶段的考核分流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提供最合适的培养方式;个性化,为学生的成功开辟多元化的路径,鼓励院系实施“一人一案”的个性化培养。

五个育人:以价值引领、知识探索、能力提升、个性发展为培养理念,思政与训练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性化与均衡性相结合,坚持德育优先、能力优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各专业培养方案咨询请参见本科招生网站。

6. 其他注意事项

(1)被强基础班录取的考生入学后不得转入强基础班以外的专业。同时,将按照培养方案规定实行分阶段考核分流机制。

(二)关于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已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的省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上传至强基计划报名系统;尚未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的省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本地区中学报考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上传至强基计划报名系统。

(三)对综合素质档案造假、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作弊的考生,一经查实,将取消其报考强基班、参加考试和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视情节轻重,三年内不得参加国家各类教育考试。已入学者,将按照教育部和我校有关规定取消其学籍,毕业后一经发现,将吊销其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各中学应认真核实所提供的材料,如有弄虚作假,上海交通大学保留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利。

(四)选拔考试期间,考生交通、食宿自理。经学校审核确定的考生如家庭经济困难,可向学校提出申请,上海交通大学可酌情提供路费保障和住宿补贴。申请表附后。

(五)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强基础生的申请者,须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南》中相关专业的身体状况要求。

(六)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各项工作按照教育部相关政策执行,如有政策调整,将按新政策执行并及时公布。

(七)学校没有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强基计划培训活动,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培训活动。

七、监督保障机制

1.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领导小组牵头全面推进强基计划培训工作,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工作组,负责强基计划的组织实施。具体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由学校招生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招生处组织实施。上海交通大学在实施本简章过程中,将做到招生计划公开、选拔方式公正、录取标准公开。

(二)我校将对被录取学生的入学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录取资格的学生,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处理。

(三)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招生工作过程接受上海交通大学纪检监察部门的全程监督,同时也接受社会监督。

八、咨询方式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新行政楼B座333室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

招生咨询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招生网站: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303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