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冲动:从即兴到任务驱动,探索创作的源泉

  

写作是一件很随机的事,前一刻你没有写作的打算,后一刻你却有写作的冲动,这也叫即兴写作。写作的冲动源于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写作提供了许多题材。

我写的一些关于现实生活的文章,都是一时兴起,要花两三天或者半天的时间才能写完。而且,这些文章大多是一气呵成写成的。引发写作动机的既有偶然的,也有一定的因素。走在大街上,各种不经意间或迎面而来的意外之事,都可能成为写作的动机。生活、工作中发生的事情,遇到的人,也能刺激写作细胞,产生写作的冲动。引发写作念头的一定的因素,主要是响应或者接受某项写作任务,在任务的要求下,酝酿、搜寻,确定写作方向,构思写作框架,确立表达主题。这种写作一般是参加作文活动,完成单位布置的任务。

可能因素引起的写作冲动是主动写作,一定因素引起的写作是被动写作,两者之间有时有联系,促使写作顺利展开。如果纯粹是被动写作,费力又费力,写出来的字大多不尽人意。所以,当写作的弦拨动,写作的念头上来时,不要拖延,立即开始。等情况变了,写作的念头就淡了,再写也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昨天,我走进学校,一群一年级的小朋友跑到班主任面前,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闲聊了几句。有的孩子因为我们在他们班上课,也上前打招呼。就是这么一件小事,激起了我写作的欲望。

在办公室打开工作电脑后,我立马写下了一个标题,《美好的时光》。有了想法、有了标题、有了大概的主题,现在需要思考内容和文笔。我写东西的时候,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我写作的时候,就直接写到孩子们看到老师进校门,过来迎接老师。如果只是这一件事,文章的内容就单薄了。写到这一步,我就停下了写作,重新开始思考。

孩子们在学校里敬礼、问好老师是很常见的事,单纯地写这些事情很难有新意,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我打开记忆之门,寻找孩子们敬礼、问好老师的各种有趣情景,这样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分量,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另外,写作时注意了首尾呼应,文字紧凑,短小的文章也变得更有可读性。

写完《美好的时光》后,回头看,全篇才700字左右,还是觉得单薄。又想了想,既然是写校园生活,何不多写几个故事呢?这时,另一个主题呼之欲出:“校园里的趣事”。我围绕这个主题写几个故事,读起来会更有趣。“无三不写”的道理也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字。“三条腿站成一个三脚架”、“三个点组成一个平面”、“三个人凑成一个人群”,很多老师教写作文,引导孩子写段落时,都会用三段话。这样的写作方式贴合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容易步入正轨。我写短篇小说时,喜欢用三个类似的故事,突出一个主题。

前段时间,朋友圈发了一篇《童心》的文章,通过三个小故事探讨了儿童教育的话题,三个故事表达的意义从感性到思考,由浅入深,有梯度。

昨天写的时候,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学校生活丰富多彩,要找到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并不难。想了一会儿,脑子里就浮现出几个例子。吃饭是学校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每天饭桌上都是谈笑风生,这是一个很好的原创素材。于是,第二个故事就出来了:《多加点米饭》。

写完两个故事,虽然也有一千多字,但从文章的角度看,还不够稳定,需要再加一个故事,才能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经过一番思考,有了第三个故事:《去野外》。依然是校园生活,是老师下午的业余活动。为了增添文采,我在写作时加入了景物描写。虽然用墨不多,却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三个故事完成后,我在文章开头加上了“序言”,一篇自认为比较成功的好玩的文章就诞生了。故事发到朋友圈后,同事们看了都纷纷给予好评。

也有一次性写完的情况,这是因为作文主题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能产生共鸣,生活中有素材,很容易捡起来。

2021年春天,我参加婺源县举办的“茶文化节”征文比赛,写了一篇关于茶园的故事《守护者》,获得了二等奖。文章以我岳父为题材,写了一个勤劳的茶农形象,表达了一种希望,一种坚持,一种责任。因为是写熟悉的生活,所以一气呵成。

2022年春季,我参加了县宣传部组织的“创建文明县城”征文比赛,我写的《责任》一文也获得了二等奖。文章讲述了三个普通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劳动,表达了普通人对创建文明县城责任的感受。当我有动力去写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个人物故事,是关于一个电工的。一个雨夜,雷电导致半夜停电,不到一个小时,电就来了。为了增加文章的厚度,我决定用三个故事来突出主题。经过观察和思考,有关于城市农民工和清洁工的故事。

总之,写作并不难,只要用心,多关注生活,多思考,多写,多练习,写作的心弦就会轻易被触动,就能写出你想写的,表达出你想表达的。

2024.4.26

 

标签:写作   冲动   构思   念头   征文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302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