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中通知的知识点梳理(公文中附件与附件说明的辨析)

  

今天事业单位考试题库网(luzai.cn)给各位分享公文中通知的知识点梳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公文中附件与附件说明的辨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公文中通知的知识点梳理

2、公文中附件与附件说明的辨析

公文中通知的知识点梳理 ♂ 公文中通知的知识点梳理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公文中通知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公文的考察是离不开15种法定公文文种的,其中的通知,被称为公文之王,也是我们见的最频繁的文种,一直活跃在我们视野之中,但其实,如果公文考察主观写作题的话, 出题老师也特别喜欢出道通知题目,来考察学员们的写作水平,对于如何写好这道题,首先得识别它考察的是哪一种通知,否则的话,你写作就会掉入坑,因为不同的通知类型,写法不尽相同,那么今天,我将公文中所涉及通知的内容给大家梳理下,方便大家备考,希望对大家考试有所帮助。

一、通知概念

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

概念告诉我们通知是向有关单位或者下级执行,周知的事项。

二、通知特点

1.广泛性,第一主体广泛: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可发通知。第二内容广泛,内容可以涉及国家方针政策,可以涉及平民生活。

2.时效性。比如2019年元旦放假的通知,在一定时期内应知的,过了元旦,通知的内容就显得意义不大了。

3.告知性。主要是告知有关机关相关内容,或者是按照内容去办理或者执行。

4.灵活性。内容可长,也可以短。

公文中附件与附件说明的辨析 ♂ 公文中附件与附件说明的辨析

【导读】

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公文中附件与附件说明的辨析》,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公文内容考察固定性非常强,通常考察以公文的格式要素以及15种法定公文的写作为考察重点,这两部分公文题目中能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比重,因此是非常重要且学习效果好、性价比极高的知识点,在通常题目中,公文而格式要素中以版头中的六大要素(份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以及主体中的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和印章为考试的重点内容,也可能考察到平时不常考的附件以及附件说明,并且考察附件说明的位置以及和附件的区别,这一部分内容在《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有明确的规定。

【试题】

公文中“附件说明”的位置在( )。

A.正文后,成文日期前

B.成文日期后,附注前

C.附注后,抄送机关前

D.抄送机关后,另附一页

【答案】A。附件说明指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公文中如有附件,“附件说明”的位置位于正文下空一行位置处,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编排“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标记完附件说明之后编排成文日期等要素。故本题答案为A。

【试题】

下列关于“附件说明”表述错误的是()。

A.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

B.附件说明是指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材料

C.附件说明处的标题应与正文内的提法、附件本身的标题一致

D.如果附件名称字数超过一行,回行时与冒号后的第一个字对齐

【答案】B。附件说明是指公文附件的顺序号和名称,附件是公文正文的说明、补充材料,B选项错误。附件说明格式,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编排附件名称,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附件名称处标题与正文附件本身标题一致,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名称较长需回行时,应当与上一行附件名称的首字对齐,A、C、D选项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

【考点解析】

这两道题目考察的是附件与附件说明的区别,《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明确规定:如有附件,在正文下空一行左空二字编排“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如有多个附件,使用阿拉伯数字标注附件顺序号(如“附件:1. XXXXX”);附件名称后不加标点符号。附件名称较长需回行时,应当与上一行附件名称的首字对齐。这是对于附件说明的描述,而对于附件的描述则是:附件应当另面编排,并在版记之前,与公文正文一起装订。“附件”二字及附件顺序号用3号黑体字顶格编排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附件标题居中编排在版心第三行。附件顺序号和附件标题应当与附件说明的表述一致。附件格式要求同正文。

所以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区分二者的位置和内容,这样才能不被题目迷惑。

公文中通知的知识点梳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公文中附件与附件说明的辨析、公文中通知的知识点梳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9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