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毛泽东与家人合影:哥你也不要过于伤心了

  

青年毛泽东与家人合影(资料照片)

核心提示:毛泽东躺在母亲的棺材上,哭了很久。看到弟弟如此悲伤,毛泽民劝道:“弟弟,你不要太伤心。你知不知道,我们父母在临终的时候,一直呼唤着你的名字,问你为什么不回来?”弟弟说了这句话,毛泽东更加心痛了。

1.“我在哪里可以找到微笑?”

母亲的去世,对毛泽东的打击非常大。虽然他一直相信生死是自然规律,但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却一点也不相信,不相信死亡真的会降临到母亲的头上。然而,这不是别人的杜撰,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毛泽东不得不尊重这个事实。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讨张运动,忙于组织讨张代表团到各地宣传的具体事宜,准备讨张的宣传材料。此时,他在韶山的家人派人到长沙找到毛泽东,并给他送来了一封急信。

当时毛泽东并不住在宿舍里,只有弟弟毛泽覃在毛泽东的小房间里看书。毛泽覃收到家乡送信人的来信后,忍不住哭了起来,他懒得请送信人坐下,立即拿着信跑到湖南省学生会去。

此时毛泽东正在准备开除张学良的材料。毛泽覃气喘吁吁,泪流满面地把家信递给弟弟。毛泽东读了几行字后,眼里立刻噙满了泪水。他又和省学生会的另一位负责人交涉了几句,然后就带着弟弟回了住处。

从老家赶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个堂兄,他告诉毛泽东,他的姑母昨晚去世了,所以他叔叔叫我来长沙,并叫你和泽坦立刻回去,不然你们可能见不到母亲了。

毛泽东听后十分震惊,他不敢相信母亲这么快就去世了。两个月前,母亲得了淋巴结炎,他回长沙接她去治疗,怎么送回来才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一时间,毛泽东愣在屋里一动不动。

“润之,你还在发什么呆?赶紧收拾东西回去,不然就来不及了!”毛泽东被送信的堂兄的催促惊醒了,急忙出去安排一些相关事宜,然后带着弟弟泽坦跟着送信的堂兄,踉踉跄跄地向韶山奔去。

当时,没有通往韶山的通道,也没有交通工具,只好步行。毛泽东和同伴们在大约一百里地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已经过去了三天,因为送信的堂兄已经走了一天多。此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俗,他的母亲已经被放进棺材里了。

毛泽东匆匆走了一天一夜,还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去世,毛泽东感慨万千,悲痛万分。

毛泽东躺在母亲的棺材上久久哭泣。

看到哥哥这样伤心,毛泽民劝毛泽东:“哥哥,你不要太伤心,你知不知道,我们的父母在临死的时候,一直呼唤着你的名字,问你为什么不回来?”

毛泽东听了兄长的话,心里更加痛心了。

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劳累,不顾别人劝阻,坚持留在母亲灵柩旁。

毛泽东母亲对他思想的影响不断浮现在眼前。此时,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伟大人格和善良心灵的回忆中。过了一会儿,他又用笔在一张白纸上非常专注地写着。第二天早上,前来悼念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痛彻心扉的“为母亲牺牲”和两副挽联。

两句挽联,其中一副贴在正门处:

春风悠悠南岸;

韶山秋雨,泪流满面。

另一张挂在我母亲的灵魂前:

即便病重时,他仍给儿子打电话,表现出无限的关怀,需要弥补他留下的所有遗憾;

我刚学佛,为求长生,却不能在世间久留,何处寻您慈祥的面容?

上联以春风阳光作喻,借春天的常青来歌颂母亲那永存人间、为子孙后代永远铭记的美德;下联以韶山的秋雨比喻毛泽东和兄弟们的眼泪,表达了母爱的深沉和儿子无尽的悲痛。纵观全联,想象驰骋,心机灵巧,文字精准,排比工整,凄婉动人。母子之间的深厚爱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在纸上。

第二联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上联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在病危、没有长子在身边时,呼唤儿子、思念儿子、照顾儿子的动人场景,表达了毛泽东作为长子未能报答母恩的心情;下联则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终生信佛却不能长生不老的无限惋惜,追忆慈母的形象,怀念再也见不到母亲的声音、容貌和笑容的深情和无限悲痛。

第二天,也就是母亲出殡的那一天,毛泽东在母亲棺材前跪了很久,读了自己用泪水写下的《为母亲牺牲》:

可惜,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她活了五十三岁,生了七个儿子。

七个儿子中,其余三个都是谭东敏所生,其余几个均不育,分别有两个女儿和三个儿子。

养育弟弟是一件非常艰难和辛苦的事,我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因此得了病。

这中间有太多悲伤的故事,我不忍心写完,等着许文说出来。

现在我要讲两件事,一是大德,二是嫉恶如仇。

我的母亲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她崇尚兼爱,无论远近,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

毛泽东的《为母牺牲》记录了母亲养育他的深沉爱意和伟大德行,字字句句凝结着真挚的母爱和孝心,也深深地回忆了母亲一生对他的爱,表达了自己发自内心对母亲的孝心,也表现了毛泽东面对亲人去世时的悲痛心情。

2.“我恨昊天不放过一个老人,他太无情、太无情了。”

1919年12月初,毛泽东的恩师、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因劳累过度,在北京德意志医院住院。当时病情十分严重,杨家人十分着急。此时,毛泽东第二次率领湖南代表团进京,得知恩师病重,即将离世,便不顾旅途劳累,立即赶到医院看望。

看着自己热爱的学生们,杨昌济心里无比欣慰。他的身体虽然有所好转,但还是不太起劲。他听毛泽东讲五四精神,讲湖南的情况,讲全国和湖南的现状,讲第一师范同学们的理想和前途……

看到自己的学生长大成人,杨昌济十分高兴。他知道自己已身患绝症,时日无多。杨昌济让毛泽东拿来笔墨,给时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长的好友章士钊写了一封信。写好后,让毛泽东装进信封里。毛泽东一看,这是一封向章士钊推荐自己和同学蔡和森的信。在信中,杨昌济诚恳地对章士钊说:“我郑重地告诉你们,你们二人都是中国的人才,前途无量。不谈救国也可以,要谈救国,首先要敬重你们二人。……毛先生、蔡先生都是当代人才,希望你们好好对待他们!”

办完这件事情,杨昌济心里如释重负,不久之后,于1920年1月17日与世长辞,此时毛泽东与杨昌济的爱女杨开慧已确立恋爱关系。

毛泽东对于他的导师和未来岳父的去世感到特别悲痛。

1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杨昌济追悼会上,毛泽东恭敬地向杨先生三鞠躬,然后庄严地宣读了蔡元培、范元廉、杨度、章士钊、黎锦熙、毛泽东等29人联合发表的《追悼词》。读到悲痛的部分,他不禁泪流满面。

杨昌济是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老师,这从他后来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可以看出来。毛泽东说:

“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从英国归来的杨昌济,后来我和他关系很亲密。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所持的道德观念坚定不移,并努力鼓励学生立志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正直之人。……杨昌济在我年轻时对我影响很大。”

如今,这位慈父般的导师与世长辞,他的同学们也相继离世,毛泽东怎能不悲伤呢?

毛泽东读完悼词后,来到自己所写的挽联前,轻轻地将其平放,以表达对恩师的敬仰和崇敬。毛泽东的挽联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和哀悼:

我记得师父换帽子的时候喊了三声“努力,一起努力”

我恨昊天连一个老人都不放过,他太狠心了。

毛泽东的挽联上联追忆杨昌济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利国利民人才的志向,并回忆起他的老师总是教育学生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下联说,像老师这样的好人,不应该死得这么早,真恨天道无情。充分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无限怀念。

追悼会结束后,毛泽东在恩师的灵堂里呆了很久,恩师慈祥的笑容让毛泽东想起了自己两次进京时在恩师家里的往事,直到最后他默许了与爱女杨开慧结婚。

1918年夏,杨昌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于是举家北迁北京。杨昌济虽然离开了湖南,但心中还是惦记着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的学术成就。当年6月下旬,杨昌济刚到北京,就立即给毛泽东写信,劝他到北京大学读书,希望他能边在北京学习,边从事一些社会活动。同时,杨昌济还向毛泽东传达了一个信息:法国政府来华招收工人,曾留学法国的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趁机提出了“勤工俭学”的口号,提倡青年人趁此机会到法国去工作、学习。杨昌济也希望毛泽东借此机会出国,开阔眼界。

收到恩师的来信后,毛泽东于8月19日到达北京,开始住在杨昌济的家——北京鼓楼,受到了杨昌济家人的热情接待。当时,毛泽东身无分文,全靠恩师供养。后来,为了让毛泽东安心在北京读书,也为毛泽东赴法留学组织勤工俭学,杨昌济找到了自己的挚友、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为这位爱徒在图书馆谋得了一个助理管理员的职位。

正是在这五六个月里,毛泽东在杨昌济的帮助、介绍和关心下,获得了新的知识,结识了新的朋友,积累了新的社会活动经验,开阔了视野,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也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这一切,对毛泽东以后的发展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者说是一个决定性的开端。

对于杨昌济的去世,毛泽东的心情十分复杂,悲痛万分,可以说,这种悲痛就如同自己的母亲去世时一样。

3.“开慧之死,百条命也赎不回”

1931年春,毛泽东率领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重大胜利后,立即采取反制措施,率领红军跳出外线,开始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第二次“围剿”的战斗。当部队行至闽西一个小镇时,毛泽东在小报上看到了一则令他痛心不已的消息:

“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昨天在长沙被处决。”

毛泽东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大脑一瞬间一片空白,脸色苍白,仿佛得了重病一样。警卫吴吉清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当时和他一起在前线指挥战斗的红军总司令朱德得知情况后,立即赶到指挥部,接过毛泽东递来的报纸一看,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朱德只好劝毛泽东哀悼、接受改变,并说开慧牺牲得很勇敢,不愧是毛润之的妻子。

毛泽东从得知杨开慧去世的消息后,心里一直十分痛苦和愧疚。但当时正是第二次反“围剿”的关键时刻,作为历史巨人的他,暂时放下了伤痛,全身心投入到指挥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中。

不久,第二次反“围剿”取得大胜利,红军返回根据地休整。毛泽东这时才又想起了自己的爱妻。他让警卫找出笔墨,给杨开慧的堂兄杨开明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杨开慧逝世的无限怀念和缅怀,说“开慧之死,百条命也赎不回”,并在一张纸上为杨开慧写了墓志铭:

“毛泽东母亲杨开慧之墓。

男刻安英、安庆、安龙三人。民国十九年冬立。

同时,毛泽东还赠与有关人员数元银元,请他们设法寄给板仓杨开慧的亲属,作为立碑的费用。

毛泽东对于爱妻杨开慧的死,长久以来不能原谅自己。他知道杨开慧去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她是毛泽东的妻子。因此,毛泽东多年来一直思念杨开慧,杨开慧在他的感情世界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1950年,毛泽东在会见杨开慧的表妹时说:“你妹霞(指杨开慧。作者注)英勇牺牲,儿女在侧,十分难得!”不久,毛泽东便让毛岸英回湖南代为扫墓。

1957年2月,杨开慧青年时期的挚友、时任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员的李淑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一九三三年夏,新闻记者志勋死了。我梦见他去世,哭醒了,流着泪写了一首《菩萨人》诗,诗中说:闺房莫早起,惹起离别愁。事事难堪,早晨梦碎了。战士何处寻?六年无音讯。醒来想起离别,泪湿衣裳。”

最后,李淑仪还希望毛泽东能将自己当年为杨开慧写的《于美人·枕上诗》抄下来送给她。

毛泽东收到信后,于当年5月11日给李淑仪回信。他在信中说:

“你的信收到了,你太谦虚了,我们是同辈,不是长辈晚辈,你的态度不合适,需要改一下。‘巫峡’我已经指出了,读者也知道它指的是哪里,似乎没有必要再用‘三峡’这个词了。读了你的大作,我深受感动。开慧写的诗不好,就别写了。我有一首《游仙》赠与你。这种‘游仙’不涉及作者本人,与古代的‘游仙’诗不同。但在歌词中可以找到,比如七夕节的那首诗。”

毛泽东在信的最后还嘱咐李淑仪:“如果可以的话,请你趁着暑假或寒假,代我到板仓去祭拜开晖墓。”

毛泽东这里提到的不朽诗篇,就是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仪》:

“我失去了骄傲的杨,你失去了柳。杨柳轻摇,飘上九天。我问吴刚有什么,吴刚端来桂花酒。孤单的嫦娥张开双袖,在苍穹下为忠魂翩翩起舞。忽闻人间有猛虎被降,泪如雨下。”

毛泽东在诗中说的“傲杨”,是对杨开慧的褒扬,他毫不掩饰对妻子“傲杨”的悲痛,虽然没有李淑诗中“满衫牙齿”的写照,却有“杨柳轻摇上九霄云外”、“苍穹为忠魂起舞”这样悲壮动人的绝唱。

在复信李淑仪约三周后,毛泽东在北京会见了长沙清水塘保姆陈玉英,再次谈到杨开慧的死。毛泽东说:

“开慧当时是武装斗争的积极倡导者,杨家人对我很好,开慧也帮了我很多,开慧牺牲得很英勇,身边还有安英在!见到你就像见到开慧一样,希望你以后能经常来北京,来看我。”

毛泽东说完话,站在窗边,沉思了许久,好像在对陈玉英说话,又好像在自言自语:“不知我是否去过淑仪的坟墓呢?”

1962年,毛泽东的恩师、岳父杨昌济的老友章士钊来到毛泽东住处叙旧。毛泽东对这位老友的到访总是表示欢迎。他们谈到了毛泽东刚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仪》。章士钊谈到了他对这首诗的感受:

“主席,‘我失傲杨,你失柳,杨柳轻飘飘,一飞冲天’,这首诗写得真美,特别是把杨、刘两位烈士的姓氏组合起来,那么轻盈,那么双刃,真是贴切。这里您借着杨柳絮的飘动,点出了两位烈士的忠魂已冲天。杨、刘二人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不朽,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不过,我想请问您,‘傲杨’中的‘傲’应该怎么理解?能不能解释成‘娇柔’?”

毛泽东沉思了一会儿说:“杏(张饰杏艳)老了,一个女人在革命中失去了理智,怎么能不‘骄矜’呢?”

毛泽东的意思很明确,应该解释为“骄傲”。在毛泽东的感情世界里,他不允许对他的“骄阳”有除了“骄傲”之外的任何解释。

杨开慧虽然已经去世,但她永远铭刻在毛泽东的心里。

尤其到了晚年,他更加怀念杨开慧。

据毛岸青、邵华回忆,他们曾让父亲写《蝶恋花:答李淑仪》以纪念母亲杨开慧。毛泽东什么也没说,只是走到桌前,慢慢地蘸着毛笔,思索着什么。过了许久,毛泽东才慢慢抚平宣纸,悬起手腕,写下了《我失杨花》这首诗的前四个字。

当时安庆和邵华就以为爸爸写错了,忍不住提醒道:“爸,这不是‘焦阳’吗?怎么……”

儿子和儿媳的呼唤,让毛泽东停下了手中的笔,直起身子,思考着什么。安庆和邵华以为父亲要重写,赶紧递给他一张空白的宣纸。

毛泽东没有接过纸,他慢慢地握着左手,慢条斯理地说:“叫‘杨花’也合适。”

说完此话,毛泽东一口气写完了这首诗,然后双手高举起来,郑重地递给了儿子和儿媳。

是的,称她为“杨骄傲”,表达了毛泽东对杨开慧的褒扬;称她为“杨华”,则流露出毛泽东对杨开慧的眷恋与怀念,所以,他认为称她为“杨华”也是十分恰当的。

在毛泽东的情感世界里,杨开慧始终是一朵美丽的花,永远盛开在他的记忆深处。

1962年11月,杨开慧的母亲去世,毛泽东在给杨开慧兄长杨开志的信中强调:“你可以跟我亲爱的妻子杨开慧同志葬在一起。”

“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妻子”,这句话出自一位69岁老人之口,也是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口,可想而知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无限深情。

如果杨开慧的忠诚灵魂知道毛泽东对她的爱,她在坟墓里也会微笑。

4、“青山绿水处处埋着忠骨,我们何须披着马皮回家?”

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这是毛泽东面对亲人去世时最痛苦的时刻,老年丧子是中国人的大忌,年近花甲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最寄予厚望的长子,心里是何等的痛。

但毛泽东就是毛泽东,他很快就恢复了镇定,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他对周恩来说:谁说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了?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上战场流血牺牲,我儿子毛泽东为什么不能上战场牺牲呢?

1950年11月25日,是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的第二天。

上午,在一切战斗命令下达之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终于有了片刻的休息,他已经一天一夜没睡觉了,实在是太疲惫了,便坐在炕边的小行军床上休息。

毛岸英坐在火炉边,签署了一封上面有三个“A”的加急电报。

上午11时许,4架美军轰炸机飞过志愿军司令部上空,向北嗡嗡飞去,司令部作战室工作人员以为它们要轰炸北方某个目标,便没太注意。

然而,在洞口执勤的作战部副部长程普却十分担心彭的安全,虽然他不知道美军轰炸机来的目的何在,但也不会无缘无故从这里经过。他急忙走到彭身边,说道:“彭,敌机来了,赶紧守住空域!”

彭德怀睁开惺忪的睡眼,严肃地对程普说:“你这么着急,难道你就这么怕死吗?”

彭德怀的话让程普一愣,就在这时,副司令员洪学智从防空洞里跑到了作战室。

他看到飞机后也赶紧跑了过来,怕彭德怀出事。

程普仿佛看到了救星,连忙让洪学智催促彭德怀进入防空洞。

洪学智、程普等人进了作战室,二话不说拉起彭德怀就往防空洞跑去。毛岸英等人也在收拾东西,抓起一个苹果就吃了起来。这时,敌机从北方飞回来了。一瞬间,四架轰炸机飞到了作战室的上空,从飞机上扔下了数百个银色的物体。原来,那是凝固汽油弹,因为是铝制的,所以在阳光下非常明亮刺眼。程普大喊:“不,快跑!”

他话音未落,炸弹就爆炸了,作战室内顿时火光冲天,很快蔓延成一片火海。程普也被炸弹的冲击力抛到了旁边的水沟里,半边脸被烧出了水泡。他立刻滚到没有火的地方,这才将自己身上的火扑灭。

望着作战室里熊熊的大火,指挥部里的人都急坏了,流下了眼泪。彭德怀也挣脱警卫的手,亲身前往指挥灭火救援,焦急地询问:“少了谁?”

众人看去,只有岸和另一名参谋没有出来。

“岩英!岩英!”大家一边灭火,一边拼命地呼喊。

大火虽然被扑灭了,但大家从灰烬中挖出的,却是毛岸英和另一名参谋高瑞欣的尸体。

彭德怀惊呆了,站在恩英的遗体前,久久无言。

担心敌机再来,大家赶紧把志愿军指挥部迁往新址,新的志愿军指挥部里弥漫着一种异常凄凉的气氛,彭德怀和洪学智尤其着急,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向毛泽东汇报。

过了好久,彭德怀才向通讯员要来一张电报纸,要亲自起草一份电报给毛泽东。过了一会儿,彭德怀把起草好的电报交给程普,让他马上发出去。电报内容如下:

“今天,志愿军司令部遭敌机轰炸,毛岸英同志不幸牺牲。”

彭德怀因为不知道怎样向毛泽东解释,用了二十多分钟才写出一封不到三十个字的电报!

北京,中南海。

志愿军总部接到电报后,接收人员不知道该怎么做,没有直接送给毛泽东,而是交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接过电报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电报白纸黑字,绝对是真消息。一会儿,他立即给刘少奇、朱德打电话。三人很快就到了周恩来的办公室,准备商量如何向毛泽东汇报。

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立即向毛泽东汇报,于是三人便来到了中南海勤政殿毛泽东的办公室。

三人坐下来,等候许久,都没有说话。

毛泽东心里纳闷,忙问道:“恩来、少奇、老大,今天你们来见我有什么大事?难道德怀打了胜仗了吗?”

三人都沉默了。

最后,周恩来才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说道:“主席,彭将军发来电报说,安英……”

毛泽东焦急地接过电报:“安英怎么样了?有没有受伤?”

毛泽东一边询问,一边打开电报。

毛泽东看完内容后,坐在沙发上,久久无言。

看到毛泽东悲伤的样子,朱德急忙劝说:“主席您应该哀悼,安英是个好孩子,很勇敢!”

周恩来、刘少奇也纷纷向毛泽东表示慰问。

毛泽东似乎没有听他们说,而是慢慢站起来,走到窗前,自言自语道:“毛岸英,一九二二年十月出生于湖南长沙清水塘,今年二十八岁,是我和开晖的长子。”接着,毛泽东深情地讲述了毛岸英曲折短暂的一生。

毛岸英牺牲后不久,彭德怀回国向毛泽东汇报,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情况。最后彭德怀怀着沉重的心情对毛泽东说:“主席,您把毛岸英托付给我,我没有保护好他,我有责任,请求严惩!”

在听彭·杜伊(Peng )的话后,毛泽东再次点燃了一支香烟,坐在沙发上,想着很长时间,而没有说话。

“杜伊,不要怪自己。革命战争总是以代价!为国际共产主义的原因,中国人民的志愿军的英雄儿子和女儿勇敢地战斗,牺牲了成千上万的杰出士兵朝鲜。

因为毛泽东对儿子的牺牲是如此开放,所以彭·杜伊(Peng )终于让他的担忧安息了。

“……我希望他被埋葬在韩国,并拥有志愿者的总部或志愿军队指挥官,雕刻了一个纪念碑,以解释他的自愿入伍和牺牲,他值得成为毛泽东的儿子异议,原始电报已发送给您。

在周恩收到彭·德海伊(Peng )的信后,他立即将其报告给毛泽(Mao ),后者同意彭·德??赫伊(Peng )的观点,最终,中国人民的生物儿子毛泽东(Mao ),毛泽东(Mao )的生物儿子,毛泽(Mao ),但他也被埋葬在一个外国,但他也成为了Sino--North-North-North--------- 它。

如果您想打架,您必须牺牲这一点,但很难做到。

长期以来,毛泽东忍受了一个不幸的新闻,他忍受了他的儿子的巨大悲伤,因为他担心这会影响刘·西克(Liu Siqi)的研究。 Ying的死亡,毛泽东认为他无法再向刘西克隐藏此事,因此他想到了许多解释此事的方法。

在那些日子里,毛泽东痛苦不堪,经历了许多曲折,他首先告诉刘西奇,他的家人的几个亲戚为中国革命牺牲了生命,包括任何人的母亲杨·凯伊(Yang )的两个叔叔的毛泽东(Mao Zemin and Mao Zetan),的Mao Zetan,的Aut Mao and the Mao and the the,毛泽东说了很多话,但他仍然没有提到毛。

刘西克(Liu Siqi)返回之后,他的父亲为什么也是如此?

刘西奇不敢进一步思考。

几天后,Liu Siqi这次再次去了中国。

这个迟来的坏消息就像是从蓝色到刘西克的螺栓,她感到头晕目眩,痛苦不堪,哭了很长一段时间,毛泽东是毛泽东劝告刘人的咨询,我的儿子说:

当刘西奇还提议将叶子的遗体运回中国埋葬时,毛泽东摇了摇头,说:“我仍然说,绿山中到处都有忠实的骨头。

这是毛泽东。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94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