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安化话,或者说安化方言,属于八大方言区之一

  

安化方言,简称安化话,是八大方言区之一的湘方言区的一个分支。 前乡片(主要以梅城为中心,包括乐安、青塘、咸西、大富、长塘、洮溪、高明等镇)以新湘话为主,后乡片(以东平为中心,包括江南、延西、平口、鼓楼、南京、柘溪、小堰、冷石、羊角塘、马鹿口等乡镇)有的属于新湘方言,有的属于老湘方言。

安化以“十里异音”而闻名。 即使是同属新湘话的乡镇、村庄,内部也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青塘话多为涟源口音,高明话多为宁乡口音,长塘话多为桃江口音。 至于乐安,由于与新化县接壤,一些村庄接近新化话,甚至直接采用新化话。 新化话属于老湘方言。 但乐安仍以梅城话为主,是比较典型的梅城方言。 乐安六象冲是一半梅城话、一半新化话。 大多数人都会说两种语言,而且都很地道。

我对当地方言特别感兴趣。 早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想把当地方言记录下来,作为素材保存下来。 尤其是没上过学、没去过外地的老人的方言,受到的干扰很少,比较纯正。 遗憾的是,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外,很少回家。 所以这件事情只停留在理想的层面,一直没有付诸实施,颇为可惜。 如今,随着老一辈人逐渐消亡,50、60年代出生的人更受普通话影响。 方言中出现了大量的现代词,而且纯度远不如以前。

现在,我尝试记录一下安化方言(主要是梅城方言)中的一些单词及其含义,并尝试通过例子来说明它们的用法。

真诚希望各位安化小伙伴们能够补充! 也希望志同道合的人能够走到一起,去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爸爸和爷爷的分析

这几天,我一直在做一些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整理安化方言词汇。 如果我想到什么,我会很快写下来。 一有时间我就会整理一些,包括它们的语义、发音、用法、例句。 这是字典的经典模型。

前几天,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第一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这也给了我继续下去的信心。

我的第一个词条是《爸爸和爷爷》,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从网友的评论来看,似乎并没有那么令人满意。 经过一番梳理,我决定对这两个术语进行专门的分析。

事实上,这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公共案例。 看来,“父亲”与“师父”的争议由来已久。 现在,我想提出一个相关的论点,但又不至于太过分。 如果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大家给我一些建议。

我们先来说说爸爸。 现代汉语读作diē。 根据在线词典,“爸爸”有五种含义。

1.(形声):随父,多声。 本义:父亲。

2.【口语】:父亲【爸爸; 爸爸]——广泛用于口语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如: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父母的称呼)。

3、对长辈、长辈的尊称[叔叔]。 女儿(许七娘饰)常称向四郎为父亲。 ——王明庆《查庆杂记》。

4.<方>:祖父[]。

5. 旧时对官员的尊称或绰号[先生]。 比如:当爸爸有这个意图的时候,小人就已经在琢磨了。 ——关汉卿《鲁斋郎》

《汉字海洋》中只收录了第二个和第三个解释。

在《汉语词典》中,“父亲”的词条在父亲部分。 具体来说:

屠可斩,声舵; 韵之韵,止邪切; 亚萍之声,是麻之韵。

父亲。 见【光雅时钦. 】【注:韩代良丧父丁陵,今日又丧父言。 】

赞扬官员的称号。 【南史·梁始兴王传】圣旨还回朝廷,人们歌颂:“始兴王是我的父亲”。 【注:潮州新乐府黄安涛说:爸爸不来,阿先生还可以。 注:潮州人称官员为爸爸。 】

尊重长辈。 【王明清《查青杂记》中,许七娘常称项四郎为父亲。 因为他说象:“我的儿子受到了父亲的大恩。” 】【注:如今农村,老人仍被称为某某爸爸。 】

在《康熙字典》中,“父亲”的词条也在父亲一节。 具体来说:

《广韵》涂可切,《集韵》《云会》可切,声舵。 “光亚”爸爸就是父亲的意思。 《南史·梁始兴王传》圣旨还朝,人们唱道:“我父始兴王急去人间,几时才回来哺育我。 ” 景土话里说爸爸就是爸爸,所以这么说。 “广云”爸爸,北方人叫我爸爸,这与南方历史不符。 《韩愈:祭女取女》 一个爸爸,阿八。 ◎按集韵:说文之父,亦?之父。 据说该文本没有父部分,并且不包含多个部分。 据说引韵错文。

又作“广韵”、“集韵”直斜切、“正韵”定斜切、亚平声。 “广云”羌人也称其为父亲。

考证:【《广韵》爹,父也。 〕谨依原书广韵,改为广雅。

《汉语词源》中的定义是:

识字。 从夫(古字形如手拿石斧)、从多(多),意思是用石斧干活的人大多是成年男子,也就是说父辈大多从事体力劳动。 。 本义是父亲。

王力还认为,《古汉语词典》中,《说文解字》中没有“父”字。 也就是说,“父”字在汉代可能并不存在。

可见,爸爸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父亲,二是指老人或尊者。

新湘话中,爷爷被称为“diādiā”,疑似方言中“爸爸”的读音。 在线词典的第四个定义指出,这是在某些方言中称祖父为“爸爸”。 为了谨慎起见,我这里还是用“diādiā”。 “迪亚迪亚”有时也称为“迪亚老管”或“迪亚老子”,但不单独称为“迪亚”。 而如果称呼某人某某diā,则与网络词典第三条和《汉语词典》第三条的记载是一样的。 这是对老年人的尊称。 但在新湘话里,毛主席被称为“Mao diādiā”,屈原被称为“Qudiādiā”。 如果翻译成普通话,他们被称为“毛爷爷”和“瞿爷爷”。 他们不能称呼毛主席为“毛迪亚”,称呼屈原为“屈迪亚”,而必须使用多种声音。 因此,可以粗略推断,在新湘话中,diā单独用作敬语,并用来称呼祖父,一般不用来称呼父亲。

在湘语中,“爷爷”、“岳父”也用来指祖父,尤其是老湘话中。

现在说“是”。

在在线词典中,“ye”具有以下含义:

耶,耶,声音是yé。

1、【名】(形声。从父亲,是声。简体“卩”字只是一个符号。本义:父亲)本义相同。 也用作“耶”[]。

比如:我要为城市当一匹鞍马,从今以后我要为父亲而战。 娟娟有我祖父的名字。 和父母告别后,我就走了。 婆婆听说女儿来了。 ——《木兰诗》

又如:爷爷、妈妈对天呼唤; 叫爸爸妈妈; 向天空和大地嚎叫。

2.祖父[],多栈使用。 如:爷爷; 爷爷。

3、对与祖父同辈、同龄的男子的尊称。 如:张爷爷。

4. 对长辈或年长男子的尊称[叔叔]。 如:叔叔;叔叔;叔叔。 二当家; 赵师傅。

5. 旧称大师、上级或杰出人物[]。 如:太子; 总理; 掌握; 少爷。

6、迷信者对神佛的称呼。 如:佛; 上帝; 地球主; 地狱大人。

7. 自怜[I]。 例如:祥子知道人们工作、辞职是常有的事,所以这里没有我容身的地方,但这里有我容身的地方。 ——老舍《骆驼祥子》

对老年男性和年轻男性的统称。 如:男人,男人。

《汉语词典》中“父亲”的定义如下:

以覆切,是音,麻韵。

父亲。 【木兰古诗】兵书三十卷,每本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亦称恭敬。 也就是说,他叫爷爷,或者说,爷爷。 【宋史·宗泽传】其威望日升,北地常受尊崇。 一定要叫宗爷爷。

《康熙字典》中对“父”下属的定义如下:

【古文】(上父邪,此字不可打)【喻篇】覆切,音是。 通用的名字是父亲。 【木兰古诗】兵书三十卷,每本都有我父亲的名字。

《汉语词源》中的定义是:

声音字符。 从父亲来看,古代人物形象如手持石斧,表明是父亲在家庭中从事体力劳动,发“ye”(yé)音。 本义是父亲。

王力的《古汉语词典》和《中国词典》的意思大致相同。

可见,“爷”(简写为ye)在古汉语中是父亲的意思,而不是祖父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王夫”、“大夫”一般用来指代祖父,而“王大夫”则用来指代曾祖父。 这是书面语言,在口语中很少见。 后来,随着口语的发展和变化,“爷”被用来表示祖父,但需要反复使用。 这就像“父亲(diā)”必须反复使用来表达祖父一样。

新湘话里,父亲叫“伢”(yá),其实就是“爷”的意思。 《平水韵》中,叶、蛇、信用、谢、谢、车、谢、查、受、马、花、下、甲、茶、花、沙属于同一韵部,即六马。于夏平生。 畲、哲、夜、桀、老、夜、智与雅、洼、未、桀同韵部,即上声为二十一马。 夜、谢、舍、借、卸、折、甘蔗与下、下、把、嫁、花、艾同韵,有二十三声。 业、懦、介、胁与恰、鸟、法、甲同韵部,入第十七声。 也就是说,在古代,这些词的声母都是一样的。 事实上,在湘语中,这些字的古读音基本上还保留着。 例如,蛇读作ná或zá或juá,昘读作zhà,姐妹读作jiǎ,信用读作shā,野读作yǎ等等。 因此,可以证明“ye”在湘语中,至少在新湘语中的读音是yá。

湘语中,除了“yá”之外,还可以用“yáyá”称呼父亲,还可以用“yá老子”或“yá老头”。

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注意。 安化很多地方称呼父亲时,“爷爷”和“爸爸”(有的地方读作dīdī)并存。 即使在同一个村子里,也有人叫“爸爸”、“爷爷”。

前天,我通过微信做了一个关于到底应该称呼父亲“爷爷”还是“爸爸”的调查。 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是安化千乡的乐安、李林、梅城、青塘、高明、羊角塘、长塘、咸溪等地有某些人被称为爸爸。 尤其是在乐安四友,大量的人都叫爸爸。 爸爸就是爸爸。

其次,调查中的大多数人,比如咸西、大富的人,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爷爷。

第三,目前被称为“爸爸”的人大多是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的人,而1970年代出生的人则被称为“爷”或“爷爷”。

第四,即使在同一个村庄,两个名字也同时存在,甚至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有些地方,女人称自己的父亲为“爸爸”,称弟弟为“爷爷”。

第五,在安华的家乡,有的人叫爸爸,有的人叫爷爷。 那些称呼自己父亲为爸爸的人,称呼自己的祖父为爷爷或岳父。

第六,在以老乡语为主要语言的娄底,被调查的人大多被称为“爷爷”,也有一些被称为“爸爸”。 而且很多人都明确告诉我,有两个名字。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在安化,称呼父亲为“爷爷”的人明显多于“爸爸”。 由于安化周边老乡语区的大多数人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爷爷”,因此可以断定,“爸爸”不应该是老乡语固有的词语。 换句话说,“爸爸”可能是一个外来词。

证据如下。

首先,安化发音有多种语言的根源,特别是在千香电影中。 几乎没有读“dī”的单词,只有“”、“”等少数读“tī”的单词。 对于“dip”、“di”、“ti”、“kick”等词,韵母改为“iā”。 几乎没有任何单词带有最后的“ie”。 因此,“父亲”在老乡里读成“dī”或“diē”的可能性很低。

其次,安化梅城古称“六县之全”,是黑茶的主产区之一。 安化黑茶主要经湘西、四川等西南官话流行地区销往西北地区。 再者,从安化到京城(开封、北京),或者从京城到邵阳、怀化等地,必须经过常德和荆州,而这两个地方都属于西南官话地区。 因此,安化方言很可能受到西南官话的影响。

三是安化人口来源十分复杂,自宋代起陆续有人迁入。 即使同一个村子的同姓人也可能来自完全不同的地区,因此安化方言素有“十里异音”之称。 因此,不能排除安化的移民中没有西南普通话地区的人。

四是受到《白毛女》等歌剧、话剧的影响。 据安化一中老师李芳介绍,《白毛女》等歌剧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非常流行,就像今天的流行音乐一样。 “爸爸”这样的词可能是当时的流行词,就像今天网络上的热词一样。 因此,不排除有人从普通话中学习和使用这些词。

安化地处新乡、老乡和西南官话(主要是常德)的过渡地带。 语言和词汇的交流较多,导致该地区多种发音和词汇并存。 随着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与省会长沙、益阳市政府的交流日益频繁。 大量安化人来到长沙打工,“爷爷”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爸爸”。 这也符合“经济地位决定话语权”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无论是“父”还是“爷”,其本义都是父亲,可能都是“父”的古代口头表达。 祖父的口语形式在文献中很少见(主要是“公”、“太公”、“翁”等,“公公”来自江浙地区)。 在民族融合和人口迁徙的过程中,口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在一些地区,可能会用“父亲”和“爷”的重叠词来表达祖父。 例如,新乡话用“父亲”来称呼祖父,而北方话则用“爷爷”来称呼祖父。

至于我们现在普遍称父亲为“爸爸”或“爸爸”,还比较年轻,主要受西方发音和江浙发音的影响。 Papa,是英语中父亲的昵称,翻译过来就是“爸爸”。 然而,“爸爸”并不是一个新词。 《康熙字典》、《汉语字典》、《古汉语字典》都认为“吴人称父亲为爸爸”。 也就是说,“爸爸”这个词原本就是父亲的意思。 把papa翻译成“父亲”是合适的。 “父亲”和“岳父”都来自江浙地区。 因为近代江浙作家众多,如周氏兄弟、徐志摩、金庸等,他们在作品中使用方言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影响较大,一些方言词已成为现代汉语的主流词。

《康熙字典》还指出,“彝语中,老人称粑粑。或称粑粑。后人加了父字,做成爹字。” 在安化方言中,“爸爸”仍称为“爸爸”,并且这两个字必须组合使用。 如果你直接叫他“爸爸”,那就是叔叔的意思。 (2019年9月7日汉口后湖发表,9月9日修订完成)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8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