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点及发展趋势

  

安徽省六安市发展现状及对策综述:从安徽省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概况通过对中国城市的分析,得出以六安为代表的中国中小城市的特征。 可持续、高水平的城市发展战略。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城市始终是大城市的附庸和大城市的经济腹地。 但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与发达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生存能力的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六安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正确明确城市定位,依靠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经济活动。 关键词:中小城市; 六安市; 发展状况; 可持续发展 CLC 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 (2012)08-0061-02 1 六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点 根据目前我国城镇人口规模,城市的划分标准为:城镇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人口50万至100万的中等城市、人口100万至300万的大城市、常住人口的大城市300万。 人口在1000万左右的为特大城市,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为特大城市。 1.1 六安市基本概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全市常年人口(2010年)704.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676.1亿元。 人均GDP 9593元,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六安市是工业欠发达、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代表性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 它既不是东部沿海城市,也不是国家重点规划和支持的城市。 六安市城镇人口40万,就城镇化水平而言属于小城市。 1.2 六安市发展现状自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六安市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43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自2004年以来,GDP连续四年高速增长。 两者均超过13%。 2007年,安徽省GDP增速位居全省第四。 从表1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2000年至2003年六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均以较低速度增长。但2003年以后六安市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2000年的233家增加到2008年的771家,增幅显着。 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万元,增长了近3倍。 六安地区发展加快。 据初步测算,2010年六安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59.3亿元,增长4.6%; 第二产业增加值285.8亿元,增长24.2%; 第三产业增加值231.1亿元,增长7.4%。 六安市正处于农业产业较为突出、工业化水平较低的阶段。

1.3 六安市发展特点 《2010年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概括了中国中小城市的基本情况: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辐射能力有限; 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水平落后于大城市,基本上是大城市的经济附庸; 地区差距较大,发展较好的中小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中小城市不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东部中小城市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面对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资源优势尚未发挥出来。 总体来看,东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创新能力不强。 六安市的经济除了具有我国中小城市的基本特征外,还有自己的特色。 (一)产业结构不协调,工业化水平不高,对农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然而,工业发展速度正在加快。 六安市工业水平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农业基础也较差。 比较落后。 我国总体产业结构现状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一产业有待优化。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六安市本身就具有农业的区位优势。 该地区是华东地区粮棉油重要供应地,农业区位优势明显。 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六安必须突出农业区位优势,走现代农业道路,发展绿色环保农业。 因此,六安市要重点发展工业,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优势农业产业。

(二)农业落后,但农业区位优势明显。 我们总结了六安市的区位特点,认为六安市发展农业具有很大的优势。 随着东部地区人地关系日益紧张,这些资源将促进六安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积累。 未来,六安绝对可以作为东部重要的农业基地。 一个地区并不一定要实现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 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是产业结构合理的标志。 相反,六安市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改进当地的农业。 经济效益,打造地方农业品牌,解放农业生产力,强化农业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走特色农业、特色产业化道路。 区位条件是影响农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因素:六安市群山环抱,淮河相连,东西相连,区位优越。 宁宁铁路缩短了大别山腹地与合肥、南京、西安等大中城市的距离。 这有利于扩大皖西农业经济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对外贸易。 (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六安是一个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极大促进六安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 “六安瓜片”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千百年来,皖西人民在采茶、泡茶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创造。 独特的茶文化,六安瓜片于2008年成功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安是古代诸侯国,拥有淮南王墓、六安王墓、孙叔敖修建的“水门池”等历史文化资源,还有霍邱铁矿、金寨钼矿、霍山金矿、金寨铅锌矿。 及其他矿产资源。 六安市拥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陶法制文化、国家文化品牌楚都文化、中华民族自然文化遗产重要品牌皖西独特的生态文化、重要的革命圣地。 2 六安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六安市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 从六安拥有的资源禀赋来看,六安发展潜力巨大。 不能盲目工业化,而应该结合本地特点进行工业化。 特别是要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业。 其特点与工业化道路相一致。 (一)六安市面临的机遇。 中国已将“中部崛起”上升为国家战略。 因此,六安乃至整个安徽都面临着巨大的政策优势。 六安市要珍惜国家政策倾向,做好区域内基础工作,同时学习区域外经验,加强与区域外省份的合作。 各城市要协同产业布局,把握彼此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与此同时,合肥经济圈正在有序建设。 “泛长三角”这一重要新概念已被国家领导人正式提出。 “泛长三角”涵盖的范围包括六安。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因此,未来必须解决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协调的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城市的发展机遇就是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机遇。 没有中小城市的发展,就没有未来中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六安市面临的挑战。 六安市城市化水平不高。 大部分人口仍以农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还有部分人外出务工。 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于东部发达地区。 六安市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不足。 这是六安市面临的最大挑战。 2009年,六安市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4.8%。 本科特别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仍然较低。 六安市固定投资增长较快,但投资绝对额很低,始终低于500亿元。 资金匮乏是制约六安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三、六安市发展对策 六安市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定位、建设与管理、产业分工与联动、政企关系等方面。 2009年10月23日,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中小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地区总人口达9.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 75.2%,经济总量达到16.6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占全国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 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更多地依赖于中小城市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小城市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未来。

我们根据六安市的区位条件和自身特点,给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一)依托合肥等大城市,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城市始终是大城市圈的附庸和大城市的经济腹地。 但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与发达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2011年8月,国务院批准巢湖市拆分为三市,并入合肥、芜湖、马鞍山。 “大合肥”经济圈已进入实际运作阶段。 巢湖的拆分,有利于扩大“合肥经济圈”。 对于推动与周边南京城市圈、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形成竞争合作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六安市要融入更大的经济区。 从区位、产业结构、文化同源性等角度考虑,应接受合肥经济区的辐射,使之成为合肥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 合肥经济圈地处长江经济带十字路口,东接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 地处东、中、西的交汇处,区位优势较强。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长三角经济发展已上升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一方面,面临产业转移和升级。 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也比较合理,产业基础良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也是首屈一指的。 六安市要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向长三角地区输出特色农产品等自然资源。 (二)城市定位明确正确,优先培育主导产业,凸显地方优势。

从区域角度看,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开放型支柱产业,可以加速城市人口集聚,实现布局优化、产业升级、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 具体来说,要充分发挥当地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引导第二产业向第一、第三产业延伸拓展,引导企业沿产业链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间有机衔接。城市乡村、工业、学术研究、农业、工贸、国内外销售。 形成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 中小城市普遍与农村联系紧密,其产业布局不能忽视农业的作用。 六安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必须正确明确城市定位,依靠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经济活动。 。 中小城市不可能像大城市那样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 要明确自身优势,努力利用比较优势资源,优先培育主导产业。 六安要抓好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为全市提供更多绿色无公害、有机健康的食品,把六安建设成为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三)注重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形态,集约化管理。 在发达国家中小城市的发展中,规划和管理一直是政府的重中之重。 例如,英国南安普敦的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各方面的协调,包括与周边城市的协调、与地区的协调、与政府的协调、与各专业规划的协调、与公众和开发商的协调等。等待。 城市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谋划??长远战略,走集约化经营道路。

中小城市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可概括为三种:昆山模式:依靠天时地利引进外资快速发展; 寿光模式:立足特色农业,争创城乡小康; 昌吉模式:依托区位优势,各项产业全面开花。 六安市要立足特色农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一方面,要配合大合肥经济圈建设,避免城市间同质化倾向。 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自然和经济条件,谋划自身特色:做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统筹兼顾,为经济发展谋划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谋划良好的社会环境,谋划宜居的人居环境。为了民生保障。 (四)融合城市经济和郊区经济,构建完整的城市经济生态。 我国城乡之间一直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尤其是与农村关系最密切的中小城市。 只有整合城市资源,即通过分析发展环境和运行资源,才能实现城市经济资源的聚集、重组和运营,运用系统思维和市场手段,实现城市有形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良性循环。和无形资源,能否充分发挥城市资源的系统效应和整体优势,提升城市品味价值。 六安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城市向工业化城市转型的城市。 工业化的发展使六安市的郊区经济和城市经济也呈现出“二元结构”问题。 打破“二元结构”,必须依托小城市建设,通过小城市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创新农地流转新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

小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原有公民和未来公民共享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我国中小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存性更强。 打破我国城乡之间多年来存在的“二元结构”,要从中小城市做起。 在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差距的同时,也要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差距。 这种中小城市与农村差距的层级缩小,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解放,而且可以促进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构建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1]? 万庆. 六安市农业竞争力SWOT分析[J]. 江西农业学报,2006.[2]? 王婷,于家华. 基于SWOT模型分析的六安市茶产业发展战略[J].区域经济,2009.[3]查克. 挖掘资源优势,打造优势品牌[J]. 江淮,2005.[4]孙邦国。 关于六安市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J]. 皖西大学学报,2009.[5]张荣生. 六安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研究[J]. 皖西大学学报,2010.[6]胡秉山. 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中小城市发展新模式[J]. 中国建筑报,2005.[7]石洪波。 中小城市集约化发展路径——模式与策略[D]. 大连理工大学,2009。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89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