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创始人亲授吃透一本书的要领

  

有必要,但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书难读,而是你没有掌握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秘诀,所以费时费力。

“范登读书”创始人亲自传授透彻读书的要领:

阅读前需要改掉的坏习惯:不中断阅读、隐藏手机。 放下你的目的,增加阅读时大脑的摩擦力。 如何解构一本书:这本书提出了哪些问题? 您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一句话概括了升华

如何彻底理解和解构一本书?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使命,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为地揣摩一本书解决什么问题,掌握一本书的脉络和要点。

别担心,无论一本书多么复杂,它都有一个结构。

但首先我想谈谈阅读时要避免的事情。

阅读前需要改掉的坏习惯 ● 不认识单词就停下来?

我的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 当她学习的时候,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她就会查字典。 我查了半天,然后用拼音标注了,写了三遍。 但当她进一步阅读时,她发现这本书读起来并不有趣。

阅读间隙会破坏阅读的乐趣和乐趣。 古人有句话:“好读书,不思悟”。 这实际上是有道理的。

首先快速浏览一下这本书。 如果你根本看不懂,不知道它在说什么,那就放下吧。 这本书里的知识暂时不是你的,与你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你能大致理解的话,就继续往下读吧。 读完并经历之后,你可能会突然意识到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时,如果有些单词不准确或不清楚,可以读完后检查一下,但不要在第一次读时受到小障碍的影响。

●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

有读者可能会问,有这样学习的人吗?

是的,而且那里有很多人。 你说他在看书,其实他这边看书,那边看手机,一会儿读几句话,然后又看一遍。 这是必须避免的习惯。

点击手机的感觉就跟抽烟一样——会上瘾。

例如,您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帖子。 乍一看有15条评论。 你一定会打开看一看。 打开一看,又加了两个,又打开了。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愉悦感所对应的大脑活跃区域与吸烟甚至吸毒所涉及的活跃区域完全相同。

我也喜欢刷手机,所以看书的时候我就得刻意把手机放在一边。

当我在家的时候,我通常把手机放在楼下,躲到楼上。 如果我想拿手机,我必须下两层楼。 这是人为的限制。

因此,飞机和高铁上是非常好的阅读场所,因为手机网络会受到限制。

有目的的阅读 vs 自由的阅读

有两种阅读方式。 一种方法是有目的地阅读。

例如,我不知道如何教育我的孩子。 这时,我赶紧买了所有与教育孩子相关的书籍并阅读。

另一个例子是我之前提到的一所大学要求我给学生们上一门关于压力管理的课程。 我以前从来没有教过这门课,所以我只好找了三本关于压力管理的书,在家看了一下,然后给了他们。 他们说。 从那以后,它就成了我的品牌课程。

这就是所谓有目的的阅读。 当有目的地阅读一本书时,你需要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和上下文。

你要知道问题是什么,目前研究现状如何,如何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最有力的案例是什么,如何论证,会给对方带来什么好处派对最后。

当你有东西要自己学时,这就是如何阅读。

还有另一种阅读方式实际上更有趣,那就是没有目的的阅读。

没有目的的阅读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价值。 就像我读《有限与无限游戏》这本书时,光看书名根本不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 因此,我不知道读这本书的目的应该是什么。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沉浸其中,仔细阅读,细细体会,看看这本书是否对你的灵魂产生了冲击,看看你读完之后是否感觉很棒。 这种感觉会比有目的地阅读更快乐,因为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探索。

当你有目的地阅读时,你经常会阅读你舒适区周围的东西。

自由阅读就是突然跳转到一个未知的黑暗区域。 你将慢慢探索这片未知的黑暗区域。 当你发现一点光并且它开始亮起来时,你跳到一个更大的区域,它会亮一点。 最后,这些明亮的光芒集中在一起,全部明亮,整个大脑变成了解放区。

这种感觉特别愉快。 当您可以找到不同书籍之间的联系时,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实现相同的目标。

目前的网络学习方式有一个缺点——没有意外的惊喜。

一个学生跑回家问父亲:“你知道我今天学到了什么吗?” 父亲问:“我学到了什么?” “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恐龙是什么,它是霸王龙。”

爸爸又问:第二大的是什么? “我不知道第二大的。” “你为什么不知道?” “老师不让我们检查。”

当老师让他找出哪种恐龙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性恐龙时,他只需在谷歌或百度上搜索,就能找到答案:霸王龙。

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时候人们如何学习? 我们必须找到一本关于恐龙的书并将其翻过来。 我们会发现最大的恐龙是这个,第二大的恐龙是那个。 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要一开始就抱有直奔答案的想法。 先积累,后精简。 如果目的性太强,就会减少很多因精神摩擦而产生的意外惊喜。

首先要明确: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读书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问题出在哪里。

比如,人们说《论语》没有结构,前后内容不相近。 既没有时间线,也不是根据孔子的人生经历写的。 与此同时,没有任何进展。 整篇课文是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

但如果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论语》加一条主线,那就很清楚了。 论语要解决一个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

这个时候,你再读《论语》,你就会知道书中的对话是有意义的,你就能知道哪个对话该放在哪个地方。 有的是亲情,有的是友情,有的是与君王的关系,有的是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所以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个主线。 当你看一本书的时候,你首先应该弄清楚一件事:读完之后,问问自己这本书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他人的力量》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 书中提到,人际关系的第四层次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你需要创建第四层次的人际关系,即我们必须想办法利用他人的力量。 这个问题的主题就出来了——既然我们有这个目的和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找到别人的力量呢? 他人的权力有哪些类别? 如何利用好这个力量呢?

但像《反脆弱》这样的书比较难找到脉络,有些人可能一看到书名就一头雾水。

事实上,本书解决了如何从不确定性中受益的问题。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还是不明白。

从不确定性中获益意味着什么? 不确定性是“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必然发生。

记住这个前提,你要知道,既然你的生活中肯定会发生黑天鹅事件,那么你就得随时想办法把它变成一件好事。 这是从不确定性中受益的能力。 这种能力叫做反脆弱是人生的智慧。

不同的书有出现在不同地方的主题。 有些书只有读完、整体看之后才能发现它们的主题。

小说一般都是这样的。 我们很少看到一本小说,你读到第一句话就知道它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麦嘉老师在《生命之海》的第一句话中说,这本书讲的是生命的慈悲和坚韧,那它就不先进了。

如果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头就说每个人年轻时都有烦恼,那么让我们看看贾宝玉的烦恼,那就无聊了。

作者希望你慢慢地挖掘它。 最后,你甚至会怀疑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这种困惑一直困扰着你。 在最后一刻,你突然意识到这本书是关于人生的。

但工具书不同。 工具书必须让读者尽快了解书的要旨,否则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在书上。

阅读这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或消遣,而是为了让读者解决问题。 所以对于这类书,我们首先要找到书中定义这个问题的句子。

以前参加辩论比赛的时候,辩论比赛的第一个论点负责定义。 例如,我们有一个话题叫“高薪可以促进诚信”,反驳话题是“高薪不能促进诚信”。 当我们开始争论时,我们首先要定义什么是“高薪”,什么是“廉洁”,什么是“支持”,什么是“能力”。 它们都需要被定义。 如果这里的任何概念定义不正确,就不能将它们放在一起争论。

书籍也是如此。 所有参数必须从定义开始。

主题的定义通常放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书的第一部分主要用于定义。

例如,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作者首先定义了不同的人对幸福会有不同的看法。 总共有四类,即,如果你现在快乐,你将来就会快乐,如果你现在不快乐,你将来也不会快乐,如果你现在快乐,你也不会快乐。将来。 不快乐会带来未来的幸福。

定义主题或概念后,您可以开始探索解决方案。 因此,无论这本书多么复杂,你首先应该看看它是如何定义问题的。

熟悉本书的写作背景

其次,你需要看一本书的写作背景(有些书没有)。

在大学写论文时,很多人花最多笔墨的领域就是“研究现状”。 虽然大部分不爱动脑的同学都会大段地堆砌背景知识,但这部分内容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

关于书中的主题,相关领域的人进行了哪些讨论,哪些机构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什么? 有些书肯定会这样写。

有些书没有背景叙述,直接跳到解决方案。 例如,《掌握对话》是FBI谈判专家撰写的,不遵循标准的学术逻辑。 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抛弃了最有用的东西。

一本书的背景知识可以帮助读者开阔视野,让人们了解某一理论的前沿研究现状,从而间接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最有价值的部分: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再次强调,这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有哪些解决方案; 或者说故事是如何发生以及变化的过程是什么。

为什么我说“或”? 比如《苏东坡传》、《达·芬奇传》等书只描述了过程,并没有解决办法。

这些书并不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是为了告诉读者书中的主人公一生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 全文采用讲故事的写作手法。

工具书的这一部分是关于寻找解决方案的。

比如《思辨与立场》这本书,在讲完选题的重要性之后,就开始讲如何获得思辨性和批判性思维,然后指出我们要有思考的公正性、思考的勇气等等,最后给读者列出了很多解决方案。

在论证这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论证。 什么是论证? 如统计、对比实验、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大量案例等。 这些都是书中有价值的内容。

画龙点睛,一句话概括价值升华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总体来说,会进行价值升华。

什么是价值升华?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这本书讲这个事情有什么意义呢? 最终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作者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后有什么感受?

我们参加辩论赛的时候,第一场辩论负责定义,第二场辩论负责逻辑背景,第三场辩论负责事实和例子。 到了第四场辩论,总结发言开始。

为什么四场辩论很容易获得“最佳辩手”? 因为这四场辩论都是关于意义和高度的。 争论这件事的目的并不是谁胜谁负。 我们要深入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以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书籍也是如此。 前面定义了问题,然后把背景解释清楚。 中间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最终一定是价值的升华。

例如,如果你知道对死亡的恐惧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心理驱动力,它对你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接下来你会做什么? 你知道亲密是建立在你不完整的基础上的。 婚姻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把自己的心打造得更完整。 它会给你的婚姻带来什么好处? 如果社会上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会对整个社会的婚姻状况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看一本书,首先要学会从书中提炼出问题,这就是书的使命,同时升华它的价值。

例如,《论语》可以概括为很多类别的主题。 有人用它来展示家庭关系,有人用它展示职场关系,有人用它来治理国家,有人用它来展示心理问题。

《论语》之所以治世,在于它的主题广泛、普世。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价值升华。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下了几个公式。 你会发现它们无处不在。 他总结了整个自然界的最低法则。

也就是说,你先找到问题,然后看它的现状,再看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看全书的论证过程。 这样,结构就清晰了。

我们再看一下《西游记》的结构。 《西游记》的主题是什么? 吸取经验教训? 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行? 难道说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克服困难吗? 那么就变成为了克服困难而克服困难了,对吗? 错误的。

其实,《西游记》的主题就是救度众生。

 

标签:升华   论证   恐龙   论语   读完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8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