鲋鱼的读音_鲋鱼的意思 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儒家与道家,只是从别人注释或实用

  

【前言:我不是中国研究专家。 我就是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对中国古典哲学感兴趣。 本文无意教导他人。 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我和女儿读《庄子》的过程和想法。 如果有读者觉得有借鉴意义,想在家教孩子读《庄子》,那么在阅读《庄子》之前,应该先阅读专业学者对《庄子》的注释和评论,对《庄子》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进行中。 】

我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但读多了,我不满足于仅仅欣赏文字之美和意境之美。 我希望更多地领略古人优秀思想之美,也希望从经典著作中获得感悟。 我有了更多的人生智慧,但我发现我的理解不能深入。 重要的原因是我的阅读跳动。 我到处读。 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思想的主流:儒家思想没有系统的了解。 对于道家来说,如果你只从别人的注释或释义中了解一点点,不读原著,不比较专业学者的著作,你怎么能了解中国思想的起源和脉络呢? 如何真正理解后来的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

我女儿九岁了,上四年级。 因为她一直在英语学校读书,所以中文不太好。 大约两三个月前,我开始在家辅导她,借鉴我自己学习中文的经验。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学习中文。 不局限于词汇和意境的学习,也不一味地追求乐趣或实用性,而是希望用一些努力和耐心,按照思想史和文学史的顺序,从源头学习中国古典思想和文学。 目标是提高孩子的汉语能力。 阅读和表达能力,提高国人审美能力,吸收古典思想精髓,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这些目标都是巨大的,而且实现起来都不容易。 但孩子在家学习汉语的时间有限,汉语基础薄弱,且年龄小。 因此,我的计划是循环学习。 首先,我会简单回顾一下文学史,然后辅助哲学思想的学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重复从古至今的学习,逐渐增加哲学思想的学习,以及逐渐从我教转向孩子自主学习。

所以我们首先从中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挑选和研究了十首诗,读了第一大诗人屈原的《楚辞》中的两段话,比较了《诗经》和《诗经》之间的差异。和《楚辞》体,我从《道德经》中选了几段关于五和道的观点,然后开始读《庄子》。 我们读完了《庄子》,现在正在读《论语》。

先读《庄子》,并不是因为我觉得庄子的思想比孔子高,而是因为《庄子》里有很多寓言故事,可以从它入手。 孩子们更容易理解。 而且,两者虽然有重叠,但侧重点不同。 庄子关注的是一个人。 作为自然个体的精神独立和自由,孔子更注重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道德和人格修养。 儒家和道家是相辅相成的,但在中国历史上,盛世时总是儒家占上风,衰落时道家占上风。 在今天的中国,我认为一个人首先建立自己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然后再探索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是更合适的。

《庄子》虽然有寓言,但书中的推理部分其实比《论语》更难懂。 我读了清朝王先谦编的《庄子》,也读了钱穆、冯友兰、李泽厚关于庄子的论述。 对于《庄子》的考证和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不敢说我??懂《庄子》。 我只能说我喜欢庄子的精神。 我会告诉女儿我喜欢什么以及我对庄子的理解。 希望我的女儿也能喜欢《庄子》。 针对女儿的情况,我个人对《庄子》的理解并不深,所以我引导她主要阅读《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并利用寓言故事来讨论未读到的推理部分。

在读《庄子》之前,我先和女儿一起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 周王室衰落,诸侯齐聚,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达,人们不再受井田制度的束缚。 新旧贵族更替,商人阶级开始发展,人们开始对旧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产生怀疑和反思,数百种思想流派涌现。 我给女儿简单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让她对《庄子》这本书的背景有一个大概的概念。

我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精神内核,所以我们研究《庄子》从“逍遥游”开始,到“逍遥游”结束。

我们先来读一下《逍遥游》开头关于鲲鹏的部分:

北明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道有多少万里之遥; 当它变成一只鸟时,它的名字叫鹏。 不知大鹏背上有多少万里; 当它愤怒地飞翔时,它的翅膀就像天上垂下来的云彩。 是鸟,海将迁徙南明。 南明亦天池。 为“七邪”者,亦为有野心、奇特之人。 《谢》曰:“鹏迁南明,水击三千里,上涌九万里,六个月而息。” ——《庄子.逍遥游》

这段话太生动了,孩子们无需任何解释,就能想象鲲鹏自由自在地环游世界。 这段话阐释了庄子的理想:像九万里之外的大鹏一样,自由自在、自由自在。 与鲲鹏这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状态相反,还有普通的鸟儿,终日低着头啄食,忙碌着,满足于在枝头间跳跃。 庄子热爱生命,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都在束缚中度过。 他希望能够沟通天地之灵,超越生死的界限,获得超凡的自由。

但庄子如何追求这种自由呢?

我们再读庄子濮河钓鱼的一段话:

庄子在浦江钓鱼。 楚王遣二臣前去曰:“愿疆土尽矣!” 庄子持竿不理,曰:“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死三千多年了。 楚王曰:此龟莫非藏在庙宇的披肩里? 宁可庄子说:“走吧! 我将把我的尾巴拖在颜料里。”——“庄子。 秋水”

从这段话我们知道,庄子无意致富。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礼制腐败。 官员们必须取悦上级,压迫人民。 庄子宁愿过着简单的生活,像乌龟一样快乐地在泥里爬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生活。

在《庄子》的所有寓言故事中,这是我女儿最喜欢的。 短短几句话,人物的造型、行为都可以想象,比喻巧妙,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

阅读《庄子》时,将庄子的观点与其他思想流派的观点进行比较或联系。 孩子们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谈论这一段时,你可以联系孔子的观点:“不义的人可以富贵,就像我一样。” “浮云”或老子的“奇货使人碍其行”三观并不完全相同。 我女儿很喜欢庄子的这个故事,但老子简洁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背诵。

与浦江钓鱼的故事类似,有这样一段话:

惠子遇见了梁,庄子就去见他。 或惠子曰:庄子来,欲代相。 于是惠子害怕了,在全国各地搜查了三天三夜。 庄子去看了,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铓鴵,你知道吗?铓鴵从南海飞过北海,不肯停下来。”它是梧桐树,非干粮不食,非甘泉不饮。” 因此,当猫头鹰抓住一只腐烂的老鼠时,它会抬头看着它并说:“害怕!” 你想拿你儿子对梁的影响来吓唬我吗?”——“庄子。 秋水”

庄子喜欢用比喻和对比来说明他的观点。 对庄子来说,财富就像猫头鹰珍惜一只腐烂的老鼠。 他一点也不喜欢,因为他就像凤凰一样,有着更高的追求。 上周末我和女儿在南京的时候,看到路边种满了梧桐树,我又给她讲了这个故事。

读完庄子拒财的故事,我们又读到了庄子向河囚借谷的一段话:

庄周家贫,便去剑河侯那里借小米。 剑河侯道:“答应吧。我拿到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庄周怒道:“昨日周来时,有人号召中道。” 周谷一看,已是墨守成规。 有一条鲤鱼。 周问:“鱿鱼来了,我该怎么办?” 他回答说:“我是东海的波官,你怎么可能有水来救我呢?” 周曰:“不行!我这就去。吴越王南下,西江之水奔来迎接他的儿子。”鱼生气地说:“我失去了平常的地方, “这么说,还不如带我去死鱼死的地方呢!” ——《庄子·外物》

《庄子》中的每一个寓言都是学习古文的好典范,但我们读这个故事时,主要说明了庄子的自由行是一种理想状态,很难成为现实,但对自由的追求依然存在。需要并值得坚持。 庄子不肯做官,但又难免贫穷,需要借粟。 精神自由要求不为事物工作。 如果内心的欲望很多,无法摆脱贫富的执念,就很难获得自由。 道家和儒家都主张无欲。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孔子的“求仁而得仁,何必怨天尤人”。 如果你想追求自由,就必须接受这种追求所需的代价。

庄子追求悠闲的旅行,要求不为物所奴役,不思富贵。 他还需要参悟宇宙大道,突破事物、自我、生死的限制。

于是,我们又读了一遍秋水的这段话:

秋水一到,百川填满了河水。 景流河水势浩大,两株竹崖之间没有牛马。 河伯心里高兴极了,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是他自己的了。 顺流向东,到达北海。 向东望去,无水尽。 然后,河伯开始转过脸来,看着大海,叹息道:“有句野话:‘闻道,自以为不行。’” 吾闻邵仲尼闻此,不信轻薄伯义之人,今见吾子有难,青蛙不能与海对话,必有祸患。夏虫不能与冰语,则与时相联系;歌者不能与道相联系,则与教语相联系。” ——《庄子·秋水》

一个人如果从自己有限的生命和角度来看待世界,他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 就像河伯没有看到北海的时候,以为自己很大,只能活一个夏天一样。 冰是没有办法理解的,但如果脱离自己有限的视野,站在宇宙无限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大有小,而且都是不同的。 事情每天都在变化。 没有最大或最小。 无限宇宙中,一切平等。 ,不去攀比,不去羡慕,不去执着于长度、兴趣、大小、长寿,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精神上遨游于无限的世界。

这就是庄子的齐物观。 “齐物论”比较难懂,但用秋水的寓言来解释,女儿就大致明白了。

庄子的物我之别寓言中还包括著名的梦蝶故事:

从前,庄周梦见了一只蝴蝶,它就像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 谓适其志,不识周朝。 突然我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 不知周瑜的梦是胡蝶羽,胡蝶的梦是周瑜? 周和胡蝶一定是不同的。 这称为物化。 ——《庄子·齐物》

庄周梦见蝴蝶是一个浪漫的故事。 后世文人墨客常在诗中引用此典故,如李商隐的“庄生晓梦痴蝶,帝王春心化杜鹃”、陆游的“不需富贵才可欣赏”。蚯蚓。” 但有的人感受到事物和自我转化的喜悦和自由,有的人则感受到生命如梦的虚幻和失落。 了解差异。 我向女儿解释说:蝴蝶和庄子都是从宇宙的虚无开始的。 这两种现象是不同的,也必然是不同的。 然而,按照庄子的观点,万物都是由宇宙中的气运行所转化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庄子发现自己和自己都在梦中。 蝴蝶实际上变成了一只。 庄子认为万物同源、平等,消除了物我之间的比较和限制,将自己置于无限变化的宇宙之中。 这是他获得自由的方式。

只有不为物所奴役,突破物与己的限制,突破生死大难,才能达到庄子所向往的自由行境界。

所以我们接着读下面的一段话: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把她吊起来,庄子则坐在鼓盆上唱歌。 惠子曰:“与人同居,大子已老,死不哭已足矣,敲碗而歌,还不算最惨!” ”庄子说:“不,这是死亡的开始,我一个人怎么会不讲理呢! 你看一开始,它本来就是无生的,它不只是无生命的,而且它本来就是无形的,它不只是无形的,而且它本来就是没有能量的。 它混合在荆棘之间,它变化而成为气,气变化而变得有形,它变化而变得有生命,现在它变化而成为。 死亡与春、秋、冬、夏四个季节相协调。 人睡偌大一间,我泪流满面,以为自己不明白自己的命运,便罢手了。”——《庄子·止乐》。》

在讲解这个故事之前,我先和女儿一起读了《极乐》一章的第一句话:“世上有幸福吗?” 这个故事说明了庄子(或后来庄子的弟子,因为《庄子》不完全是庄子)“生死之惧不可入胸(《庄子.大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幸福。” 生与死是人生最难突破的认知界限。 仅凭活着的人有限的经验很难预测人死后的死亡状态。 所以,人害怕死亡,并且因为害怕死亡而产生忧虑。 如果像庄子一样,把心放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看到生命的不断变化,如四时的变化,那么人死后,只是长眠在天地偌大的房间里。 没有必要哀悼。 从此,他不再被情感所累,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

庄子的另一个关于生死的故事是:

庄子在楚国时,看到头骨是空的,但却是有形的。 他把它捡起来,用马打它。 又问他:“夫子,你贪生不死,无理取闹,这是何故?将军欲灭国,受斧头斧刑,这是何故?” ? 这就是将军行为恶劣,愧对父母妻子的原因吗? 这就是将军如此年轻的原因吗? 躺在枕头上。 半夜,骷髅在梦中见到他,说道:“师父说话就像辩手一样,从师父所说的来看,都是生的负担,而死却与之无关,师父是否愿意听听死亡是什么意思吗?” ”庄子说:“是的。 庄子曰:“死后,上无君,下无臣,四时无事,故以天地为春秋,纵君乐南国。” ,他无法通过。” 庄子不信,曰:“我遣司命,子生为子,有骨肉,有父母、妻子、家人的知识,他想要什么?” 骷髅深深皱起眉头,道:“我如何才能放弃南国王者之乐,回归人间劳作呢?” ——《庄子·极乐》

这个故事不仅说死亡就像季节的更替,仍然存在于宇宙中,而且更进一步说,人死后,摆脱了生前的劳苦和忧虑,可以比生前更加幸福。 我女儿不喜欢这个故事。 她认为活着比死更幸福。 我也认为这个故事不符合庄子的生死平等观。 不过这个故事很有趣,让孩子们看到了战国时期人们生活中的烦恼,所以我就让女儿读了。

读完上面的故事,看来庄子是一个没心没肺、无欲无求的人。 事实上,他不是。 我喜欢庄子,因为他有情,但不厌情欲。 他不像老子那样要人“虚其心,填其腹,虚其弱”。 他的志向强健他的骨骼; 常使民愚昧无欲,使智者不敢为。 “庄子热爱生命,向往自由的旅程,他的逃避自然是经过高度智慧和思考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并不反对“知”,他主张“小知不如大知”(《庄子》逍遥游”)”。

于是我和女儿又读了以下两个故事:

庄子和惠子正在濠梁上空行进。 庄子说:“鲦鱼悠游,是鱼之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曰:“你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庄子曰:我非子,不知为子;我非鱼,不知鱼之乐!” 庄子曰:“请追根溯源。孔子曰:‘君知鱼之乐。’ 问我你是否知道我所知道的,我就知道那是什么。” ——《庄子.秋水》。

庄子参加葬礼时,路过惠子墓。 顾对他的追随者说:“郢人急忙把鼻尖抓破,像苍蝇翅膀一样,请工匠去编织。工匠们把石头带在风里,听了就拔草。” ,他们用完粉笔而没有伤到鼻子。” ,郢人不失容貌。 宋皇帝听说后,召来工匠施说:“我可以给你做,不过我已经死了很久了。” 对于死亡,我无话可说!”——“庄子。 徐无贵”。

圣诞故事体现了庄子对自然的热爱。 看到鱼儿游动的样子,他就推断出鱼儿的快乐。 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怎么能做出这样的推论呢?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友谊。 虽然庄子等于生与死,正如他妻子死后的那段话所提到的:“是死之始,岂独我不可理!”,他并不像佛教徒那样放弃情欲,他是一位“无言而见天地之大美”,以天地无限之美超越有限生命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

但如果将庄子与儒家相比较,他的人生态度确实不如儒家积极。 我想这是因为他非常注重个人自由,也是因为他生活在乱世。 庄子也知道,他的逍遥游只是一个理想,他最后还是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现实,所以《逍遥游》之后还有一个“人间”。

关于这一点,我和女儿读到了这段关于山树的文章: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但伐木者停在旁边,没有拿走。 问其原因,他说:“没有什么用。” 庄子曰:“此树无材,终其一生。” 师父从山里出来,把它留在了一位老朋友家里。 老朋友大喜,命朱子把大雁杀了煮了。 柱子问道:“其中一个会唱歌,一个不会,请问你能杀掉他吗?” ” 先生说:“不会唱歌的就杀掉吧。 明天,弟子问庄子:“昨日,山中树木无木了。” 天年,主人的鹅会因缺木而死。 主人会在哪里呢? ”庄子笑道:“周将之将在木与木之间。”——《庄子》 山树”。

天下大乱,圣人难以生存。 那么,我们应该展现自己的才能还是应该隐藏自己的才能呢? 在上面的故事中,大树存活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成材,而鹅因为不会唱歌而被宰杀。 庄子认为,不躲不躲都不是正确的选择。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能停滞不前。 但我们怎样才能顺应自然呢?

于是,我和女儿读了楚匡笑孔子的故事:

孔子与楚相识,楚匡带着弟子来拜访他,对他说:“冯习,德行怎能衰落!来世不可待,前生不可追。如果天下道,圣人何来?世间无道,圣人何来?此时,唯有福轻如鸿,不知如何。避开它们,不会伤害我的行走! 如果我的行走歪了,它不会伤害我的脚。可以食用,所以砍伐;漆可以使用,所以砍伐。 人间世界”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乱世无原则,圣人很难有成就,只是生存。 如果你非要表现自己的才华,给别人带路,就会造成伤害,就像山树因为品质好而被砍伐,漆树有用的人被别人砍掉一样,所以庄子还是更喜欢隐藏才华,被人所利用。无用。 孟子曰:“穷则可以利己,富则可以济天下”。 这句话的前半句其实与庄子的观点类似。 但儒家仍然追求救危济世。 孔子在乱世中游历天下,力图恢复礼法,传播仁爱,帮助实行仁政。 因此,在辛亥、民国乱世时期,郑振铎等一些学者认为庄子是消极的,而孔子则是勇于济世的圣人。 钱穆认为庄子是消极的“艺术生活”,而孔子则是勇敢的“道德生活”。

然而,面对世间的困难,庄子并没有完全被动退缩。 他的态度是与时俱进,不惧困难。

孔子云游旷地时,宋人聚集在他周围,不断歌唱。 子路进来问道:“夫子有什么娱乐?” 孔子说:“女儿,我跟你说话吧,我已经穷了很久了,但我没办法,这是我的命运,我一直在寻找一条路,但不能,那时尧、舜天下有无数人,他不知道如何获得;桀、纣天下没有有知识的人,这不是事。知如何失:水行不避龙,渔者勇;陆行不避虎,猎者持剑勇。面前视死如生,是烈士的勇气;知道贫穷有命运,知道有克服的时候,面对困难不畏惧; ”大难临头,乃圣人之勇!”不须片刻,他上前道:“我以为是羊虎,便围住了它; 今非如此,请退而去。”——《庄子》 秋水”。

《庄子》中经常提到孔子,时而贬低,时而赞扬,但如果庄子对孔子评价不高,又怎么会经常用他来比喻来解释自己呢? 上述故事不一定属实,但可见庄子(或庄子后世学者)与孔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读书的最后一天,我和女儿又回到了《逍遥游》。 正如我们通过读《逍遥游》第一段开始读《庄子》一样,我们通过读《逍遥游》最后一段来结束读《庄子》: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称之为莨苕,它的大树臃肿而不合墨,枝条卷曲而不整齐。工匠不关心树的竖立。”今日弟子言大无用。” 庄子曰:“君不见浣熊一人? 其自卑而待敖,东跳西跳,不避高处,大如天上垂云,可大矣,”可现在已经有一棵大树了,为什么不把它种在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没有地方闲逛,小遥就睡在它下面呢。你没有重斧,没有什么可以用的,所以你就有麻烦了——《庄子》。 逍遥游”

这段话还讲了大小境界的区别和有用与无用的争论。 庄子不愿意像野猫一样,目光短浅,四处游荡,追逐利益,也不愿意像牛一样,身躯空空,木木空虚。 他想像一棵无用的树一样,对事物或人既无害又无用。 ,在世界各地自由漫游。 《庄子》这本书没有鸡汤,没有实践知识。 它就像这段经文中的松树一样。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无用性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却非常有用,让我们意识到商业社会的问题。 厌倦了物质的劳作,我看到了宇宙大道之美,超越了世俗统一标准的狭隘,在精神世界里,“虚无之地,茫茫荒原,流浪无边,长眠之下”。轻松地做到这一点。”

和女儿一起读《庄子》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为了让孩子喜欢,我们这次从故事开始,避免了理论部分或者生词过多的故事。 我没有要求女儿背诵她所读的内容。 故事,主要是她中文不好,不想第一次读起来太难。 我只是让她抄写她读过的故事,记住每个故事中的几个重要句子,并在每次解释之前问她自己的问题。 听懂了,解释完后问她的想法,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孩子们的观点和看法会和原著不一样,和我的不一样。 很多时候她们也很幼稚,但这是她自己的理解,不能突然把事情举起来,所以我还是鼓励她多思考、多说。

我女儿现在读的《庄子》胜过《论语》。 《论语》简洁的文风更像《诗经》,《庄子》狂放肆意的文风更像屈原,更符合孩子们的审美。

女儿已经忘记了《庄子》故事的台词和细节,但还记得故事的大概内容,对庄子的思想有一个大概的印象。 在随后的读物中,尤其是比较孔子的分析,谈论魏和金朝,在阅读陶恩明,李·拜恩和苏东波时阅读时,我们还将与见面。 通过不断的接触和比较,我们希望她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一个想法是:在阅读“ ”时,我有时会想:世界上可怜的父母。 父母想要太多给他们的孩子认为好的东西,但孩子可能不理解或记住它。 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如果我们总是担心孩子的教义是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或影响力,恐怕我们会被束缚。 没有右或左之分。

(“ ”中有许多罕见的单词。您可以访问古代诗歌和论文网站。

,选择未知的单词,字典函数似乎标记为发音和含义,或者您可以直接在字典中查找它。 )

 

标签:儒家   国学   逍遥游   孔子   文学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88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