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汪卫华参加长寿区组织的“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论坛才聚寿城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卫华参加长寿区组织的“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论坛

人才汇聚首城,智慧创造未来。

人才是创新和发展的源泉。 近年来,长寿区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思想,打造“高度、气度、力度、温度”“四度”的人才基地大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走出了一条“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人才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推进国家新材料和先进制造基地建设。

高度——以人才赢得未来

当前,人才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

作为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长寿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用好人才杠杆,汇聚四海英才,用人才的聚集撬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为长寿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最优秀的人才长寿的选择。

为此,长寿区坚持党管人才方针,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建科学开放的人才政策体系,大力打造区内优秀人才创新创造高地。以及区外。

长寿区制定了《关于完善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的意见》,明确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任务、讨论内容、工作制度和职责。 成立科教兴区、人才强区领导小组、区科技领导小组、区创新驱动发展领导小组。 区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区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工作。

《长寿区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出台,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行业的“1+5+N”政策体系。 我们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支持措施》等多项鼓励创新政策,探索建立“一企一策”、“一院一策”人才集聚机制。 长寿区人民医院、重庆钢铁公司等重点企事业单位制定了人才引进和培养措施。

定期召开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将人才工作纳入部门、街道、镇年度考核,压实工作责任。 建立高层次人才相关事项报告制度,全面掌握高层次人才引进、作用发挥和流动情况,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分工明确,用人单位具体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人才政策联动不断升级,人才富集区战略布局加快,“人才工作链”全面构建。 长寿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人才集聚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强度——求才如聚才。

近日,长寿区人民医院,27岁的李梦雅正在专注工作。

2020年重庆人才大会上,长寿区积极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招聘。 了解李梦亚的情况后,长寿区人民医院立即与其签署了意向协议。

“选择来到长寿,除了政策优惠之外,更重要的是长寿人珍惜人才、热爱人才的态度。” 李梦雅说道。

高大的油桐和凤凰一定会来,芬芳的花朵和蝴蝶一定会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落户长寿。 长寿区积极开展“人才聚寿翔”等专项行动,组织企事业单位参加重庆人才大会、“百万人才振兴重庆”、高校双选拔赛等活动,引进一批拥有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的人。 高水平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近年来,该区共引进高层次人才450余人。

秉承不求全而求用的原则,灵活引进中科院院士2名、“国际人才”专家4名,聘请四川省首席科学家王斌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20名。省新材料研究中心,作为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智库。 专家。 坚持“招贤纳士”、“招商引资”的组团方式吸引人才,去年共引进项目和创新团队113个。

积极培养一批业务和技术骨干。 与中科院、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技术支持和协作关系,通过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人才培养等方式,培养了30800名各行业专家和人才。培训基地、专项培训班。 。

加强长寿经济开发区、重庆网变电气公司等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积极培养博士后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组织青年人才开展GYB创业培训88期、涉及2790人,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做好市级及以上人才工程人选选拔推荐工作,入选重庆市百千万人才计划个人6人、创新团队2个。

积极搭建人才发展平台。 围绕企业创新创造、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区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

推进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园、中科未来城、国家企业研发中心、海智工作站等平台建设。 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中国材料研究会、武汉工程大学、重庆国富等,打造长江上游新材料产业。 协同创新联盟。

截至2020年底,全区人才总数12.8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3700人。

从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才,到以诚心激励人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长寿正在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吸引人才的沃土。

宽容——不拘一格用才

36岁的唐飞此前一直在上海工作。 2017年,依靠人才引进,唐飞来到长寿经开区博士后工作站从事药物化学研究。

在驻站期间,长寿区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唐飞开展创新工作。 近两年,唐飞在国际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

“这两年,我已经爱上了这座城市,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这座城市!” 唐飞感慨道。 离开车站后,唐飞毅然坚持留在长寿,为长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长寿区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使用人才的缩影。

长寿区多措并举培育人才,不断完善人才创新平台,布局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专项,实施创新驱动“一、三、五、百、千”项目。

2020年,长寿区R&D投入24.55亿元,比2019年增长46.74%,占GDP的3.35%,高于全市全国平均水平。 EVOH和超薄锂电池隔膜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设立2.5亿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鼓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奖励、经费和补贴。 2020年,实施区级创新驱动专项奖励项目666个,累计发放资金4868万元。 设立1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累计为184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3.82亿元,让企业吸引人才发展无后顾之忧。

在科技创新实践中,长寿区坚持营造宽松的容错纠错氛围,鼓励先行先试,减轻敢于创新人才的心理负担。

创新创业的机会和适宜的环境,让长寿成为越来越多人才实现梦想的地方。

“在这里工作生活压力较小,幸福指数高,研发工作更专注。” 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心声。

随着人才环境的优化,人才对城市的回流效应迅速显现。 截至2020年底,全区累计有效发明专利116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13.46件,PCT专利11件。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18项。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2.6亿元,年均增长8.1%。

温度——让人才无忧

环境好,人才就会聚集,事业就会蓬勃发展。 良好的环境可以让人才专注于业务、发挥专长。

今年33岁的王宇飞是四川成都人,是长寿区2019年引进的创新人才。目前,他已在长寿区成立了公司,正在自主创业。

“来长寿之前,我有很多顾虑,因为我不是本地人,住宿也不是很方便。但来了没多久,我就顺利住进了长寿提供的人才公寓,并且我心里感到很温暖。” 王宇飞说:“很高兴在这里工作,在这里过着舒适的生活。 一旦你来到这里,你就不想离开。”

近年来,为提供优质人才服务,长寿区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学术交流、决策咨询平台,提升人才服务质量。区级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服务模式,为引进人才配偶、子女就学、就医等提供全天候服务,争当好人才人才发展的“物流部长”。 打造人才安居工程,通过企业自筹资金、现有住房改造等方式筹集300套“入住”人才公寓。 2021年将筹集超过400套公寓。

同时,建立健全领导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和人才的制度,积极听取专家和人才的意见和建议,适当安排一些优秀人才代表,搭建人才参与的平台。参与政治、讨论政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每年举办夏季专家人才研讨会。 国庆、春节等重要节日,百余名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人才走访慰问。

如今,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让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已成为长寿每一位人才工作者的行动意识。

面向未来,长寿将用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和措施,壮大人才队伍,营造远近欢乐的人才生态,让各类人才扎根长寿、建功立业、开拓创新,并展示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才华助力长寿高质量发展。

 

标签:创业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8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