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事业单位考什么]龙口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崔兆商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在基层司法行政岗位上,龙口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崔兆商已深耕30余年,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他却留下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足迹: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信息调研宣传先进个人、烟台市政法系统优秀干警等20多项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嘉奖十一次,被称作基层司法行政“教科书”。

他参与总结完善的“两书制”成为全省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典型经验走向全国;他利用“148”简报为党委政府提供参谋,工作经验被司法部推广;他参与探索推出的商会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开创全国先河;他参与创建的社会矛盾调处中心集多元调解于一体,开辟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这些呕心沥血、知行合一的可贵探索,推进了社会和谐、人民安定,背后凝结的是崔兆商31年在司法行政一线孜孜以求的丰厚积淀。

01

公认的纠纷化解“教科书”

1991年2月,崔兆商在龙口市田家镇司法所参加工作。在这个司法行政的“末梢”岗位,一呆就是七年多,积累了丰富的调解经验。加上此后在基层工作管理、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等司法行政岗位上不断的理论和实务储备,崔兆商逐渐成为纠纷化解的行家里手。

有时,他一句话就直击要害,成功解开“死疙瘩”。 “调解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讲究艺术,特别是要把握好问题焦点,然后对症下药。”崔兆商说。

2019年7月,龙口市东莱街道一户低保户张某进行危房改造,邻居却以新建房的东山墙超过他家平房为由,硬是不让建,垒了就扒,扒了再垒。最后,张某将三间民房盖成了两间,空留一间与邻相接的宅基地。张某找村委说理,村委解决不了找村法律顾问,法律顾问没辙找到了崔兆商。他二话没说就赶往村里,村干部陪同查看现场后,崔兆商转身来到邻居家。“老哥,这个房子没有院墙,不像个家啊。”他诚恳地说。就这样,他用一句暖心在理的话,打开了对方的心结。情绪缓和了,事就调成了,第二天第三间房就盖好了。

“我们在处理复杂纠纷和审查村级合同把握不准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崔科长,经他一点拨,事情就会迎刃而解。”龙口市下丁家司法所所长孟志义佩服地说,“崔科长就是我们各司法所公认的调解教科书。”2019年以来,崔兆商直接指导或亲自参与调处各类复杂纠纷30多起,他总结的“快、稳、细、准、紧、访、督、本”八字调解艺术,被烟台市委政法委在全市推广。2018年,他被司法部评选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02

知行合一的机制创新“操盘手”

社会是出题高手,会不时抛出一份又一份考卷。

1998年4月,因为在司法所的杰出表现,崔兆商被调到龙口市司法局工作。此时,龙口市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农村管理工作却出现了“六难”——干群关系难改善、农村工作难开展、社会治安难好转、经济关系难理顺、各种税费难收缴、封建迷信难破除。

为破解“六难”,龙口市2000年开始在农村逐步推行实施“两书制”,也就是《村“两委”班子履行职责承诺书》和《村民权利与义务约定书》,村“两委”与村民逐户签订“两书”。

作为“两书制”的探索推行和具体实施者,崔兆商至今回忆起这项制度创新仍倍感欣喜:“‘两书制’将农村干部群众的权利和义务量化、细化,一下子就把依法治村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些环节抓在了手里,落到了实处。”

2002年,烟台市委在龙口召开现场会,向全市推广“两书制”。就在这一年,崔兆商执笔的《“两书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有效载体》,刊发在《中国司法》上。龙口的做法为全国各地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借鉴。

“大动作”源自日常“小细节”的积累。崔兆商在接听“148”法律服务热线时,主动筛选有代表性的案例,结合反映的社情民意,形成“148”简报向龙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信访局呈报,其中市领导亲自批示53期,推动疑难复杂纠纷得以及时解决,该工作经验被司法部向全国推广。

2001年以来,崔兆商起草的各类工作材料达2100多篇,涉及司法行政所有重点工作,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调研文章、经验材料100多篇,在各级征文活动中获奖30多篇。

03

学到老的司法行政“活字典”

只有极致的努力,才能配得上极致的风景。

崔兆商有个雅号——“司法行政‘活字典’”。今年53岁的老崔,算得上龙口市司法局的老人了,但他没有丝毫“老态”。他很少午休,别人午休的时间他不是在翻看案卷研究调解策略,就是在学习法律法规,再不就是在撰写各类材料。

他的电脑收藏了52个官方网站,手机关注了243个微信公众号,全都与法治建设、司法业务、法律法规有关。工作之余,他都在埋头苦学,2010年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崔科长有真才实学,说话在行,有权威,我们都服他!”龙口市芦头镇商会调委会主任陈学童跟崔兆商打交道有十多年了,“他思维缜密,善于研究,常有‘金点子’冒出来。”

在一次采访崔兆商时,记者也见识了“活字典”的“功力”。当时他收到一份烟台市委下发的文件《关于在全市软弱涣散村中开展“三资”清理专项行动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引用了《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但他有印象这部地方性法规刚做过修订,相关条款可能有变化。随后,他在电脑上查看该法规发现文件出现了引用错误,该法规原第十五条已调整为第十四条。于是,他提出修改意见并上报,相关部门及时做了更正。“要想成为行家里手,让人服气,就得多看多学多思考。”崔兆商如是说。

大事能谋,小事能做。崔兆商整理编写的《全民普法千字文》,得到龙口干部群众的好评;他还善于传帮带,把自己的经验体会传授给更多的同行,在各级各类培训班授课40多场次。他曾被省司法厅5次点名参加全省和全国司法行政业务研讨,参与全国《法治社会建设纲要》的起草。

04

眼里不揉沙子的“铁面人”

“老崔为人正直,办事踏实,廉洁敬业,工作有思路、有创新、有担当,敢于提出工作建议,是龙口司法行政系统的先进典型代表。”龙口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田锋高度认可崔兆商。

负责基层工作管理科工作后,崔兆商在烟台市率先成立了县级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并担任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党支部书记,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一上任他就在全体法律服务人员会议上给自己立下了“三个决不”的誓言:决不吃法律服务人员一顿饭,决不收一分钱的东西,决不做一件愧对良心的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点不打折扣。”龙口诚威法律服务所主任于文腾十分敬佩崔兆商的为人。

对于原则性工作,崔兆商是眼里不揉沙子的“铁面人”;而在团结关爱同事上,他又充满了“柔情”。2020年大年初二开始,他和龙口市司法局13名机关干部一起,被紧急抽调到新嘉街道新冠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值班期间,为了让同事早早吃上一口热乎饭,他总是提前到岗;有的同事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他就主动与之替换夜班,忍受刺骨的寒风。面对看守所释放人员进行集中隔离的任务,他依然冲锋在前,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每一个细节。其间先后有4名隔离人员半夜发高烧,他沉着冷静地跟随救护车前往医院陪同检查,最终经确诊发烧者为感冒引起。

“我这辈子铁了心了,就是要做耕耘在基层一线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把此生奉献给司法行政事业!”崔兆商满怀激情地说。

YMG全媒体记者 任雪娜

通讯员 于跃 史绍杰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李蕾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