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府城何以叫应天

  

为什么一座城市叫应天?

“应天”一词最早出现在伏羲时期的《简体道德经》中:“推天曰:一为无天,二为少天,三为长天,四为顺天,五为应天,六为逆天。 ,七接天,八接天,九接天。” 这是太昊伏羲用简单的图表推导出来的天象。

从万物随天到应天的发展,体现了人们思想的进步。 “应天”的意思是“响彻天空”。 这是人们心中的一种虔诚。 即使是一生,也不违背天意。

“上帝让你做的事你都可以做。即使我做了什么,你也做不到,我也做不到,因为这都是上帝的旨意。” 这是一个否定的说法。 历史实践表明,“应天”不是迷信、伪科学,也不违背自然、逆潮流,而是“顺应天意”、“顺应天意”的明智之举。

商丘为什么叫应天? 这个渊源肯定和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

在古代,特别是五朝至北宋,商丘是继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地位尤为重要。 到了后周,赵匡胤成为禁军统帅。 老皇帝死后,即位的小皇帝年仅7岁,朝中的权力落入了一批元老大臣的手中。 显德六年七月,幼帝向赵匡胤下旨“领归德总督”,衙门设立于当时的宋州(今商丘)。 表面上看,这看起来是一种荣誉,但实际上却使掌握兵权的赵匡胤远离了冯,分散了他的兵权。 早已熟悉动乱实践的赵匡胤敏感地察觉到了这样的“不幸”,于是在就任归德街道太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发动了陈桥兵变。 他身穿黄袍,一步登顶。

古人十分重视“龙迁”。 赵匡胤以出使归德起家,所以商丘自然就成了他的“龙迁之地”,也就是宋朝的发祥地。 国名宋朝也由此而来,其意义已然不凡。

商丘原名应天府,但宋朝建国四十六年后,宋真宗改商丘为名,原名宋州,因太祖皇帝曾被群臣尊称为“应天广运”。壬生圣文武至德帝”应天父。 比如人们所熟悉的晏殊,就曾担任过应天府刺史。

当时的应天府是最优雅、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一些官员退休后选择在这里安度晚年。 现珍藏于美国弗里尔艺术博物馆的《五老图》,画中的睢阳五老并不都是睢阳人。 据南宋《齐东夜语》记载:“知和五老,是‘宰相齐国公,八十岁’杜衍,‘礼部尚书,九十岁’王焕”老”、毕世昌、“司农庆九十四岁”、朱贯“兵部郎中八十八”、冯平交通部郎中八十八……前辈们年老贤惠,居于闲适之家,沉醉于诗酒之乐,雍容华贵,令人羡慕一时。” 至今在古代,在一些绘画、砖雕、木刻、刺绣等艺术作品中也能领略到“五老图”的风采。 睢阳五老及五老图可谓商丘古城历史上又一大人文景观。

在前进的商丘,“应天”和“向天”已经不止一次发生变化,包括台面上的和台面上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推动历史前进。

一种荣耀怎能止息,而名字却永不褪色?

北宋时期有“四大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商丘应天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

“宋代诸州学始”、“学子千里而来”、“远近学者归来”、“七榜五十六”……这些都散落在当地。政史和国家文献典籍的记载,是这所学院历史的史诗般的记录。

应天书院从校舍到书院,从私塾到国子监,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除了范仲淹之外,杨崔、齐同文、曹诚的开创性贡献也将被千古铭记。

杨吉可以说是应天书院的开创者。 公元930年左右,五朝、后晋时期松州郓城人杨济应时代需要,开设了“睢阳书院”,这就是应天书院的前身。 杨济得到赵植将军的拥戴,一生“乐于教化,集弟子为师”。

齐同文,宋州楚丘人。 他从小就是个孤儿。 他非常聪明,一天能背诵一卷。 被杨崔收养,送读《礼记》。 后来在杨翠的指导和影响下,多年求学,博览古今经史。 《玉壶清华》有:“齐同文,是宋代真儒,古时虽清德,却近乎凤毛麟角,其弟子千里而来,孜孜不倦地传授。考试将他们的名字写在他的住所上。孙和下来,七名名单上有五十六人。”

齐同文继承了杨启的教育事业,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和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践行到“天下有同文”,故名“齐同文”。同文”,北宋初期被尊为“同文”。 著名教育家。 杨铁后来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为妻,也将“睢阳书院”托付给他。

齐同文死后三十余年,应天府人曹诚在原有基础上兴建学校一百五十所,藏书千余卷。 不久,曹诚聘齐同文之孙齐顺宾为校长,“正式”办学。 这也是应天学院的及时之举。 宋真宗为表彰他的义举,下旨赐封“应天府书院”,并将书院升格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国家学府。 公元1011年,学生张世德(睢县人)中试状元,天下学子纷纷归妻。 这一年,范仲淹也来到应天书院学习。

应天书院曾一度取得“第七榜第五十六名”的荣耀。 据《宋史》和《中国通史》记载,北宋太祖年间,每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约有十人,十六年间共录取九十六人。 据不完全统计:961年第一状元是张曲华(随县人),967年第一状元是刘孟叟(宋州宁陵人),968年第一状元是柴成武(楚秋人)。松州). 《大中祥符二年谕》中的徐向、宗度、郭承范、董训、陈项羽、王黎、滕涉七人,都是齐同文的弟子。 范仲淹的妹夫李昌图(宋州楚丘人,国子监博士)、李长龄(太宗宰相)、岳父李昌言(中涉太子)都是“七名单五十六”成员。 太宗年间,枢密使楚兆甫,转运使李惟清、王怀殷、向敏中(皆为宋州人)以及齐同文的儿子齐威、齐纶也是齐同文的弟子……应天书院培养了如此多的人才,在宋代楚书院其实并不多见。

书院如何参与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

历史在今天进入了文化创意时代,文化的复活离不开“创意”。 显然,应天书院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闪烁着机缘的丰富文化符号是任何其他书院都无法比拟的。 而在当前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如何突围?

明正德六年,应天书院随商丘古城迁至小鱼手街以北。 尚存大成殿、明伦殿、月牙池等建筑。 原大成殿内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牌位,明伦堂为学堂。 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 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明伦殿是考试的地方。 后于宋钦宗年间毁于战乱。 直至明嘉靖年间,御史蔡霁在商丘城西北角以社学重修,并沿用旧名。 但很快,宰相张居正于万历七年(1579年)下令拆除全国所有书院,应天书院也未能逃脱这场灾难。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府陈锡阁重建应天书院,但短暂辉煌后便废止。

如今,应天书院新址已迁至商丘古城南门外的东湖区。 该修复工程原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重点工程,总投资1920万元,面积52亩。 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委托设计,整个书院的布局从南到北依次为照壁、牌楼、山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侧门。西配房、图书馆及东西配门、导师住宅、崇圣殿、东西配门。 偏房、奎星楼及东西廊房。

应天书院建成后,商丘古城旅游将开展古文化建筑游览和学术游览。 如何向外界打好“学术旅游”牌? 显然,这样的书院是教学和振兴国学的场所。 将与各大院校合作开设国学论坛,邀请著名国学大师定期解读国学,展示古代教育场所独特的文化氛围,丰富商宋文化。 其文化内涵确实值得期待。 身在千年前的清华北大,接受先贤的教诲,享受文化的沐浴,这样的旅行在你心里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呢?

书院虽然“委身”于商丘,但它却有国家观念、国家意志。 这不仅是因为范仲淹的光环,更是因为应天书院自身魅力的再现。

当同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成为旅游“热点”时,曾经“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在今天显得有些沉默和无奈。 但事实也让我们看到,应天书院对商丘历史的深情厚待、其品牌“先天”的民族理念、“后天”培养的民族意志,都是不朽的。 应该相信,应天书院重塑品牌、重拾辉煌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触手可及的。 (文/班林丽)

 

标签:书院   商丘   状元   国学   古城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25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