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缩性财政政策的松紧交替与搭配政策

  

二战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继承者将凯恩斯的短期静态分析发展为长期动态分析,并提出补偿性财政政策。 他们认为,财政政策的首要问题不是平衡国际收支,而是当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出现缺口时,如何通过财政收支安排来弥补缺口,恢复经济运行平衡状态。 他们还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总是处于危机状态,而是时而繁荣,时而萧条。 财政政策不可能总是以扩张为基础。 根据经济周期性波动,交替使用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 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应减税、增加支出,实行赤字政策; 经济繁荣时,政府应增加税收、减少支出,实行盈余政策,而萧条时应冻结盈余使用。 凯恩斯主义还强调金融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例如,如果实行累进所得税,当经济不景气时,总收入减少,税收收入自动减少,成为增加社会需求、缓解经济萧条的自动调节手段; 当经济扩张时,总收入上升,税收收入也自动上升,并成为控制社会需求、缓解经济扩张的自动调节手段。 政府转移支出也有同样的效果。 政策的松紧配合是指同一时期内不同政策的相互协调。 松紧配合可以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也可以是财政政策内部各种财政手段之间的协调。 例如,美国里根在任总统期间(1981-1989),实行紧缩的高利率货币政策来应对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方面,我们一方面实行减税、高赤字的扩张性政策,另一方面减少社会支出。 这是松与紧的结合。 [编辑本段]中国紧缩的财政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的常态是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多次国家经济调整实施紧缩财政政策,纠正经济过度发展。 快速、严重的失衡和通货膨胀。 实行“调整、巩固、丰富、提高”(1961-1965年)方针,这次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失调和混乱。 主要的紧缩措施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节约非生产性支出,降低社会群体购买力; 精简员工并减少国家工资支出; 实行预算外资金“收、减、管”,增加预算收入; 加强财务工作集中统一,实现综合平衡。 在实施紧缩措施的同时,我们还采取了加强金融支农、减轻农民负担、调整投资结构增加农产品和轻工产品产量、清理资金等有力措施增产增效。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 等待。 经过五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发展。 1963年至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7%。 各项经济指标恢复或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最好水平。 [编辑] 落实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 1989年,中国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尚未解决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提出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 继续控制社会需求总量,坚持金融信贷双重目标。 从紧政策,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主要财政措施是:加强税收征管,特别是加强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依法纳税; 严格清理和控制税收减免; 逐步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逐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适当增加国防费、重点建设资金、农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投资,确保国债本息偿还,不同程度降低业务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坚持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控制社会投资总量规模,调整投资结构。 当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时,财政政策将转向从紧与宽松相结合。 一方面,通过加强税收征管、调整预算外资金、向居民和企业发行国库券、控制预算支出规模等措施,继续控制总需求; 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增加支农支出、确保重点建设投入、增加教育和科技支出等措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

 

标签:财政   政策   支出   税收   压缩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16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