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成立,汽车工程系迎来新发展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一个你永远不会后悔来到的地方。

2019年春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辆与交通学院成立,汽车工程系将进一步加强,面向“新四化”,清华大学将在我国汽车行业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

4月2日,清华大学正式宣布成立清华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简称SVM。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也随之撤销。

87年汽车系成绩斐然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自1980年成立至今已有39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开始培养汽车工程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高校,汽车专业的成立始于1952年,其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成立,至今已有87年的历史。

1934年建成的机械工程系大楼

87年来,汽车工程系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1951年暑期实习班合影。照片中有重工业部、汽车工业筹备组领导、清华大学机械系主任和大三学生80余人(清华大学37人),以及助教、修车师傅、驾驶师傅等。

第二排从左至右第4、6、8至14位依次为叶志、王玉京、吴敬业、胡良、何长功(重工业部部长)、刘鼎(副部长)、郭力(筹备组组长)、庄千定、孟少农。

从老清华大学机械系成立后,至1951年以前,先后有60多人从事与车辆、内燃机相关的工作,其中包括几位我国汽车、拖拉机行业最早的企业家,如孟少农、胡亮、吴敬业等。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北京站前运行的V型微型车

在“基础扎实”与“注重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下,1952年至1980年,我校动力机械系、农机系、机械工程系共培养汽车(汽车拖拉机)、农机专业本科生1611人,专科生97人,研究生13人。这些毕业生就业能力强,满足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需要,发展潜力大,成为各类车辆企业、相关科研、教育部门一线领导和骨干人才的主要来源,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1980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正式成立,是我国唯一拥有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是我国培养高水平、高素质汽车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点院校。截至2019年3月,学校已培养本科生4882人、硕士研究生1261人、博士研究生327人、留学生190人、博士后349人。

进入21世纪后,汽车工程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科研方面,承担了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经费屡创新高,2018年达2.4亿元,位居全校第一。人才方面,在院士、长江、杰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优青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其中欧阳明高教授是目前汽车领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产业贡献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方面,汽车工程系发挥了引领作用,欧阳明高教授、李俊教授、李克强教授等都是业界公认的顶尖科学家。

当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是汽车发展的主旋律,直接引发了“新四化”的发展。回顾历史,汽车工程系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产业技术路径的制定,围绕汽车领域国家目标的制定,引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世界同步发展,为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从事汽车发动机节能与排放控制研究,在国内牵头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提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双发展战略,多次就汽车强国战略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作为主要牵头人主持制定并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15-2030》。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自“十一五”起连续三个五年担任国家新能源汽车重大科技专项首席专家,负责制定总体方案、确定技术路线、主持项目研发,担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顾问,作为唯一来自汽车行业的委员参与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 汽车工程系联合发起成立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这个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而成立的大型高端组织,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国际领先。

汽车工程系还在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汽车安全研究领域,始终走在我国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改革的前沿,牵头开展了主动安全智能汽车技术研究。是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主要作者,参与撰写了科技部专题报告《抓住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战略机遇》,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院士担任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李克强教授担任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

推进“新四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汽车产业也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技术革命。道路交通领域正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即汽车的“新四化”)转型。为支撑我国汽车产业在这场转型中走出“大而不强”的困境,亟待解决核心技术掌控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新型、复合型人才缺乏、多学科交叉的汽车科研教学机构缺乏等五大问题。这既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的使命,也是新的发展机遇。

经过系学术委员会讨论表决、广泛征求汽车行业校友意见、与校内多家单位沟通等环节,汽车工程系向清华大学申请成立车辆与交通学院,该申请以高票通过了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学院成立后,将继续在车辆与智能出行领域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研发、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努力为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现任汽车工程系主任杨殿阁教授将成为汽车工程学院首任院长。

汽车工程系主任杨殿阁教授向学校学术委员会作报告

学校学术委员会部分成员与汽车系代表合影

据了解,车辆工程学院设有四个研究院,形成“一院四所”布局。“四所”分别为车辆动力工程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所、智能出行研究所、专用车辆与动力研究所。“四所”涵盖内燃动力、新能源、交通能源、汽车设计、汽车动力学、汽车安全、产业战略、智能汽车、车路协同、智能信号、智慧出行、特种车辆、特种动力、新型装备等学科方向。

学院建设布局

车辆学院的人才培养将继续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人才培养理念,凸显“研究型、实践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人格健全、体格健全,在国际学术界具有竞争力、能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高水平学术、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科教育采取大规模招生、通专融合培养方案,实施以通识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视野开阔、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车辆与交通技术与管理人才。方案采用1+3教学计划:第一年为通识培养和学院管理,第二年为专业学院系,综合培养和专业培养。本科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将在现有车辆与动力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交通与出行,以及未来的智能交通系统。

继续在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一级学科开展研究生培养,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和学校总体布局,适时拓展智能出行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培养方案强调专业化、国际化和科技引领性,培养类型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涵盖硕士、博士学位。继续在MEM中心的协调管理下招收工程管理硕士。继续招收清华-亚琛大学双学位项目留学生,继续实施清华-ENSTA双学位项目。继续招收机械工程专业(专业)留学生。

未来我们将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和科技突破

未来,车辆学院的科研将围绕“低碳节能、高效安全、智能便捷、特殊前沿”四大主题,瞄准国际前沿、??国家目标、国防需求,融战略高度、学术深度和应用广度于一体,成为国际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等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

按照规划,未来五年,汽车工程学院将在现有基础的基础上,围绕动力工程、汽车工程优势,进一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 -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新技术概念汽车研究院,围绕汽车动力工程,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诱导与传播安全防控、燃料电池铂电极表面充电行为机理、膜电极多参数测量-电池堆状态估计与寿命管理、高效机电耦合制动反馈机理与控制、混合动力发动机、内燃机高密度燃烧超爆震机理等领域研究;围绕汽车工程,在动力电池碰撞失效机理及预测、材料与结构冲击力学表征、人体碰撞损伤评估与防护、汽车失稳临界区域动态稳定性、新能源汽车复杂机电系统切换过程动力学、汽车产业战略等领域研究; 围绕智慧出行,在驾驶安全评估与风险建模、驾驶辅助系统架构、网联多车安全协同等领域开展研究;聚焦特种车辆与动力,在高增压非对称膨胀与稳流控制、动力涡轮效率提升机理及排气能量回收等领域作出努力。同时,针对车辆与交通技术的变化趋势,在智慧出行、未来交通等领域开展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探索。

同时,车辆学院成立后也将积极与校内其他院系开展合作,通过双师型、科研项目合作、学生联合培养等形式,推进教师合作;推进校企联合中心建设、公共科研平台搭建等,促进院系间合作;通过校级交叉学科中心(清华大学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运输交叉学科中心)加强校内交叉学科合作,积极与土木水利学院、自动化系、航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系、计算机系等开展校际合作。 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智能汽车、车联网、车路协同、智慧物流、智慧出行、智慧交通、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芯片等研究。成立的研究中心与丰田、戴姆勒、日产、壳牌、玲珑轮胎、陕西汉德、汉腾汽车等企业持续开展深入广泛的合作。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34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