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东源县义合镇: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开业,工作队助力乡村振兴

  

■位于东源县义和镇下屯村的粤菜厨师培训基地今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粤菜厨师培训基地内,厨师们忙碌有序。

■驻东源县义和镇工作队成员合影。

■在义和镇人才驿站,大学生可以亲身尝试直播带货助农。

河源市东源县义和镇工作组:

位于河源市东源县义和镇下屯村的粤菜厨师培训基地今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基地延续了这个“职业厨师村”的培育传统,不仅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提高,也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线。同时,由省审计厅、华南农业大学、河源审计局等单位组成的驻义和镇帮镇帮村乡村振兴工作队(以下简称“义和镇工作队”)也依托人才站创建引进“聪明大脑”,发挥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业优势,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乡村振兴人才引进、本土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优势。 助力义和镇人才振兴,依靠农业科技推动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升级,为义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支撑。

振兴基地标准化培训促进村集体增收

“一楼是餐饮经营和厨师培训的实践基地,二楼则是专门的培训教室。”夏日中午,义和镇下屯村广式厨师培训中心一楼熙熙攘攘。义和鸭、义和酸笋炒大肠、清蒸河鱼、红烧肉等东江客家菜陆续上桌,食客们在凉爽明亮的餐厅里大快朵颐。厨房里,广式厨师们忙碌有序,切菜、煎炒、上菜的声音此起彼伏。白色的墙壁上还挂着一条写着“广式厨师培训基地培训班”的红色横幅。二楼干净宽敞,教室桌椅齐全,陈设也让人一窥当时的培训场景。

义和镇工作组组长陈伟告诉新快报,自4月份启用以来,培训基地就邀请当地厨师协会的厨师来村里进行短期培训。培训对象除了义和镇村民,还有东源县乃至河源市有志于当厨师的人。“粤式厨师培训班开办以来,下屯村又新增了3家农家乐。”

其实,粤菜厨师培训基地落户下屯村并非偶然。陈伟提到,依东江而建的下屯村,积淀了深厚的客家饮食文化,加上村里传承着“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户籍人口1000余人的下屯村已培养出近300名厨师,是远近闻名的“职业厨师村”。2019年,省审计厅第二批进驻下屯村的扶贫帮扶队到任时,就计划建设粤菜厨师培训基地。“我们联合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广东省扶贫基金会、东源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共同筹资建设这个培训中心。”

驻义和镇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后,推动了粤菜厨师培训基地后续建设招商,并于今年4月基地正式开工。如今,培训基地也成为下屯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村里参观阮小仙故居、开展党建活动、学习红学的游客,就餐选择多了,村集体经济也因此受益。”驻义和镇工作队队员陈立伟说,培训中心由承租村民按日经营管理,村集体每年能获得10万元租金收入,而且逐年增加。“这不仅规范和完善了当地厨师培训模式,还实现了村集体财产的盘活利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壮大集体经济。”

人才站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库支持

除继续建设上一轮帮扶重点帮扶项目外,工作队还结合东源县“颜桂园”人才服务中心、河源市农村科技特派员之家(东源站)等职能,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义和镇人才站,着力打造人才互动、创新创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它的首要功能就是科技服务。”义和镇工作队成员、义和村第一书记陈建说。

走进义和镇人才站,一楼左侧展示区内,葛根杯茶、义和红茶、冬糯小麦等包装精美的义和特色农产品整齐地堆放着。

在所有农产品中,冬糯小麦格外抢眼。“去年冬天我们开始试种冬小麦,村民反应品质很好,仅中洞村就初步形成了‘稻稻麦’种植模式。”驻义和镇工作队成员、中洞村第一书记梁玉梅提到,算上试验田,义和镇首批推广的冬小麦就达450亩。“从播种、管理、收获到糯小麦加工包装成产品,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全程跟踪参与。”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梁国建补充道。

原来,工作组依托人才站,引入华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发展四个规划团队,为义和镇乡村振兴提供智库支撑,邀请小麦、水稻、灵芝、蔬菜种植等方面的专家,成立种植养殖专家服务队和产业规划服务队,多次赴义和镇开展撂荒地复垦、果蔬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服务。冬小麦正是借此契机出现在义和的土地上。

同校农学院的梁国建、李昱衡同学也与义和镇有了接触。他们提到,义和镇冬小麦试种推广效果很好,不少村民除了积极种植,还自己留着种子。同时,“南方小麦”除了依靠华农团队收购销售外,还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关注。“麦收季,不少游客直接买下农户刚在田里收割的湿麦,回去品尝。”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农业技术服务队结合撂荒地整治,在义和镇推广种植450亩冬小麦、600亩优质水稻,示范种植葛藤、甜叶菊等经济作物,指导打造“义小蝶”文创品牌,助力义和农产品推广。

驻义和镇工作队成员杨哲宇说,我们要让华中农业大学最优秀的原种育种种质资源在义和扎根,通过人才站把农业科技专家、优秀大学生、地方知名人士等人才对接到当地,发挥好具有专业科技实力的农民和年轻创意人才的联系引领作用,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

加强服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在提供科技服务和助力当地农产品品质升级的同时,“已有两家企业通过人才站成功落户义和。”陈建说,他们以人才站为基地,结合“雁回原点”人才专项行动实施,建立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和人才信息采集系统,畅通信息交流沟通,积极引导和帮助义和镇在外地人员回乡创业就业。陈建介绍,人才站还结合企业创业和人才就业需求,开展党建、农业技术、电子商务等培训,以“适应性+实用性”培训方式提供人才服务,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内生动力。

此外,这里还成为大学生实践育人的“完美课堂”。“大学生可以通过人才站进行研发、教学、文化挖掘等多学科实践,不仅有利于学生成长,也能助力义和乡村振兴发展。”陈建说。

立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梁国建对此感触颇深。他表示,在义和镇的实践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加深了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认识,积累了实践经验。值得一提的是,义和镇人才站除了接收5所合作高校的学生,还向全国各地的学生敞开实习的大门。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一年级学生郭诗桐是人才站7月3日正式启用后第一位从远方而来的大学生志愿者。

郭诗桐说,自己除了日常的接待工作,还经常参加各个调研组的实地实践。“我觉得人才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大学生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促进个人成长与义和乡村振兴的双向发展。”

/ 采写:新快报记者农艳芳 / 摄影:新快报记者王飞 / 编辑:陈宇婷 / 美术编辑:廖木星 / 校对:马少军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337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