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岁张爱君的冰场梦想:将女儿塑造成世界顶级花滑运动员

  

01

张爱君的感想

53岁的张爱军把目光转向了冰场。

嗤嗤嗤——冰鞋在冰面上滑行,女儿妮妮像小鸟一样飞了起来,原本应该在空中完成旋转,稳稳地落在冰面上,可她却摔倒了,瘦削的背脊弯着,跪在地上,拳头焦急地敲打着冰面。

张爱君严肃而沉默,过了一会儿,当女儿再次滑过她身边时,她一脸紧张地喊道:“你的勾手不够圆,摔在了内点上,你证明不了自己,你要证明自己!”尖锐的声音回荡在冰场上空,她所谓的证明,是让妮妮用奥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她要把女儿塑造成世界级的花样滑冰运动员。

冰场上的其他人——手握冰棍表情轻松的教练、兴致勃勃学滑的孩子们、偶尔开着扫冰车的老人——对母女俩的极限训练已经不再感到意外。但熟悉冰上运动的人都知道,张爱君的想法绝非易事。

花滑界有一句话:最难培养的是飞行员,其次才是花样滑冰运动员,更何况目标是世界顶级运动员。然而,对张爱君来说,花样滑冰难只是一句话,她认同,但并不服气,一旦决定了一件事,就要坚持到底。

于是,当全世界的妈妈都想给宝宝最安心的怀抱时,2007年,张爱君按照美国一套婴幼儿体能训练课程,带着两个月大的妮妮练习旋转。先顺时针旋转十圈,再逆时针旋转十圈。对于这种训练的效果,张爱君说,以后她就算坐十次过山车也不会头晕了。

整个婴儿时期,妮妮每天都接受张爱君不同的训练,包括在地上爬、低着头转身等。长大一点后,张爱君让妮妮在北京的冬天里站着,忍受七级大风。路人好奇:这么大的风,外面怎么会有两个孩子站着?“一个是我们家妮妮,一个是外地打工的孩子,冻得不行!”张爱君爽朗地笑着说。这是她把女儿推向世界巅峰的第一步。

张爱君认为,女儿将来要参加国际比赛,与俄罗斯人、日本人同场竞技,必须有强健的体魄。“我们干的活儿,跟打仗一样。”体能训练的成果,张爱君很满意。随着速度的不断提速,妮妮7岁就能跑4000米,让田径场上的人都为之惊叹。

一个人如果如此有决心,多半不会失望。2019年,年仅12岁的妮妮参加了全国锦标赛成人组,并成为该项目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于是继陈露之后,中国花样滑冰又多了一个可以争夺世界级奖牌的天才少女。冰迷们立刻被这个叫安香懿(妮妮本名)的小女孩迷住了,成立了粉丝俱乐部,在论坛关注她的动向,不禁为她母女俩担心——中国在女单花样滑冰上的奖牌荒已经持续了20多年,最好成绩是2013年世锦赛李子君的第7名。

不仅中国,事实上全世界的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都生活在俄罗斯铁娘子“艾特里”的阴影之下。以至于人们说,女子花样滑冰只有两支队伍:艾特里队和非艾特里队。艾特里姑娘们身材高大,力量惊人,13岁就能做四周跳,成绩比男选手还高,在上届冬奥会上包揽金银牌,迫使国际滑冰联盟不得不商讨修改规则。

这就是13岁的安香宜要面对的。她瘦小,年纪尚小,但她已经肩负起在花滑赛场上升起一面国旗的殷切期望。

关心她的人不禁要问,安香宜有最好的训练条件吗?答案是否定的。她有最好的团队吗?很难说。现在人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她有一个“疯狂”的、毫无退缩意向的妈妈张爱君。

02

“美式培训”

对于张爱君来说,让女儿学花样滑冰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不仅因为丈夫安龙河是花样滑冰运动员,更因为女儿出生时,她已经是资深冰上爱好者了。“技术我全都会。”张爱君悠闲地回忆道,脸上满是自信。她认为自己对花样滑冰的了解,已经达到了国际裁判的水平。

张爱君与花样滑冰的缘分,是在“退役”之后结下的。1998年,她觉得在外企工作“够了”。那一年,她31岁,怀着成功的想法进入外企。张爱君想管项目,想做女强人,但现实回应她的却是螺丝钉的角色。每天,她除了倒咖啡、走红毯,盯着天气预报确认老板的航班会遇到什么风向信号外,什么都不做。更要命的是,外企根本不给她影响项目的机会。后来,张爱君发现,外企裁员时,是开除整个部门的人,这让她对自己的处境更加怀疑。

当然,也有开心的事,比如繁琐的工作让张爱君瘦了下来,她终于有信心像其他女人一样穿上裙子,散发“像麦当娜一样”的魅力。但这些开心都太边缘了。“如果找不到方向,我就不能留在外企,我一定要成功”,张爱君说,“我的生命有限。”

1993年,在钓鱼台国宾馆的一次宴会上,张爱君问一位美国老太太:“您能告诉我,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什么年龄最重要?”

之后,张爱君辞去工作,跟着身边的人学花样滑冰。滑冰让她感到自由,同时,成功的欲望依然主宰着她。这一次,张爱君想要在圈子里脱颖而出。那段时间,张爱君早上八点去冰场,晚上十点才回家。清晨的冰场上人很少,保安们站在旁边给她鼓掌。她甚至为了练习花样滑冰而堕胎,经过一年的自学,如愿学会了五种一周跳。

她确信,没有自己做不到的事,甚至在流产后穿着高跟鞋昂首阔步走出手术室,证明哪怕自己一个人也能搞定。然而,一次摔倒,却突然粉碎了张爱君的认知——在练习燕子转体时,张爱君摔倒在冰面上,右半边脸几乎毁容。她从此再也不敢上冰了。之后,她开始整理花样滑冰比赛的录像,研究选手的动作、裁判的点评,逐渐成为了一名民间花样滑冰专家。

流产之后,怀孕变得困难,两次试管婴儿都失败了。直到2006年,张爱君才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那时她已经38岁了。后来,张爱君把38岁视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年龄——这似乎应验了当年那位美国老太太说的话,虽然并不完美:她告诉张爱君,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年龄是39岁。

起初,张爱君以为自己怀的是男孩,她觉得男孩子练花样滑冰太容易了,相比女孩子,男孩子在成长期身体素质会提高,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材变化。但2006年圣诞夜生下孩子时,迎接张爱君的是一个胖乎乎、头发茂密的小女孩。

最初,她给妮妮取名“安逸冰”,是因为希望女儿喜欢滑冰。后来,算命先生说“冰”不是一个好字,太冷,张爱君便给女儿改名为“安香逸”——之所以取“香”,是因为很多女子花样滑冰冠军的名字里都有“香”,比如佐藤由香、荒川静香等。

对女儿花滑生涯的规划早在女儿出生前就开始了。怀孕期间,张爱君挺着大肚子剪辑花滑比赛音乐,丈夫安龙河看到后,觉得她疯了,孩子还没出生,她怎么会剪辑比赛音乐呢?妮妮出生后,为了避免日后被质疑谎报年龄,张爱君早早地将妮妮的年龄公布在了网上——这样的耻辱绝对不能发生在女儿身上。

还是个新手妈妈的张爱君曾一度害怕失去女儿。这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在月光下那么美丽”。那段时间,张爱君每天都要想,“如果这个孩子死了,我该怎么办?”为了体会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的感受,她每天都会登录一个叫“星星岗”的网站,边看边哭。但这份情感并没有让张爱君在训练女儿方面“心软”。经过婴儿期的体能训练,妮妮2岁半的时候就开始学滑冰了。时间不能太晚。张爱君知道,如果想走专业路线,必须在3岁到6岁之间开始滑冰,如果晚了,就没有冰上的感觉了。

妮妮第一次上冰是在高碑店的浩泰冰场。之后,她开始像蜜蜂一样在北京的冰场里转悠,五彩城、大悦城、启迪科技园……但商场里的冰场更像是游乐园,没有人会像妮妮一样备战冠军赛。每天下午,商场里人山人海,张爱君和安龙河只好把妮妮带到其他地方;有时是因为设备老旧,比如首都体育馆里的老式制冷机,十天半个月就会坏掉,总是无情地没收妮妮本就稀缺的训练场地。

如果实在没冰上练习,张爱君就会带着妮妮去滑冰。她会给冰场上打扫冰面的老头送礼物,让他趁老板不在的时候偷偷给妮妮开灯。老头往往默默答应。不过,有时她也会因为滑冰被骂“滚出去!”——这些都不足以拦住张爱君。为了让女儿滑冰,张爱君可以“不择手段”。勇于破釜沉舟早已是她的一贯作风。

“我已经是个女人了!”坐在妮妮的舞蹈课上,张爱君回忆起妮妮小时候的事。五六岁的时候,妮妮每天要在冰场上练习八个小时。时间久了,经常去冰场的人开始议论纷纷:“这孩子整天不上学,天天在冰上练习,在冰上长大的!”他们认为张爱君是个神经病,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不然,哪个母亲会让孩子逃课,天天在冰上滑冰?还有人调侃:“别看了,过年她就没用了!”“安香宜,你再这样练,三天就被担架抬走了!”

张爱君一直坚持军训强度,所以当别人把对孩子要求严格的妈妈称为“虎妈”时,她认为那只是一顶鸡汤帽子,而“教官”更适合她。“不是拿着炸弹给她炸,让她冲锋陷阵,而是指挥员,有点像‘要想练武,先要把自己阉割’。妈妈要先把自己阉割了,才能把这个孩子推上去。”

这个冬天,张爱君总是穿着一条足够厚的黑色羽绒裤,抵御冰场的低温。张爱君穿着它就像穿着作战服一??样。“我随时可以喊她、笑她、暴她、踢她、打她,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这是一种极限的性格训练。”就像那天一样,张爱君注意到女儿不愿意隔着冰面练习,于是把妮妮的合奏练习从三组增加到了五组。

“练五组!不想练也要练!”张爱君对妮妮喊道。虽然知道孩子不是机器,会抗拒这种反复的训练,但张爱君的做法是,女儿对训练安排不满,就加强训练。“这就是教官训练新兵脑子的方式。”张爱君深谙这个道理。妮妮嘟囔着,从冰场的一边滑到另一边。张爱君注意到了,仰起脖子又喊道:“别胡说八道了……总想偷懒……转!转反了就没戏了!”

此前,在妮妮还是个五六岁的孩子时,张爱君就已对此习以为常。“我控制得很好”,张爱君说,“她怎么哭都不行。”“五个小时的训练,都是在商场里,每天晚上我都会奖励她吃的、买的、书、APP。”“这就是孩子的成长。”张爱君称之为“美式训练”。

管教妮妮让张爱君“入迷”。“真希望你能练到大家都这样,就像审问一个人,越审越兴奋。”她把自己比作胡适的母亲冯顺娣,“胡适之所以这么伟大,是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我打她是因为我有社会责任感。”

现在,张爱君给妮妮定下了要求:“不管摔得有多重,动作都要完成到指尖。”所谓“完成到指尖”,并不是调动肌肉让指尖发力,而是在花样滑冰训练中,保持芭蕾的舞蹈感。因此,妮妮在练习花样滑冰动作时,需要时不时地抬起脚弓、收紧脚踝,让身体动作节奏经过膝盖、髋关节、脊椎、背部、手臂,最终到达上肢末端的指尖并伸展开来——这正是花样滑冰不同于其他竞技项目的地方。它不是瞬间的爆发,而是跳跃、旋转、步法的结合,对运动员的体型、乐舞素养等项目提出了最严苛的要求。

极限训练终于有了回报。5岁那年,妮妮参加了人生中第一次花样滑冰比赛,并一跃进入6.5-7.5岁高级组,夺得幼儿A组冠军。这次北京花样滑冰比赛是妮妮的首届奥运会。此后,妮妮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小选手。“全村的希望”、“陈露的接班人”是网友们在观看妮妮花样滑冰比赛后说的话。

11岁那年,妮妮在成人组中开始崭露头角,2019年她夺得了三项成人组冠军。不过“成人组”意味着11岁的孩子在冰上表演《射雕英雄传》时,只能靠模仿能力,这意味着她要在无休止的训练中摆脱孩子的特点。

2014年,妮妮参加北京花样滑冰锦标赛后,张爱君看到一条评论:安香懿只会做旋转,其他的都不会。“我怎么服气?”张爱君说,“我5岁就能做单人跳半,还拿了北京冠军、少年A组冠军,所有的冠军,凭什么?!”

晚上,张爱君上网搜索这些评论,边搜索边整理。她越看越生气,开始以500%的力度投入训练。有一天,妮妮训练了12个小时,“练到发烧”,张爱君说。“当时我简直疯了,他们说得越多,我越努力训练妮妮,因为我不能认输,输不起”——“我输不起”、“我要面子”、“我要赢”。

03

等我长大我就变成你

赢的念头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主宰着张爱君。在这之前,张爱君对此毫无概念。她是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放学后总是被留在教室补课。写a、o、e的时候,老师说“a”细得像月亮。但和其他孩子相比,张爱君有更成熟的“野心”。

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她,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很难用温馨来形容。于是,在妮妮生日这天,面对摆满果盘、蛋糕的聚会氛围,张爱君对身边的朋友说:“家里人对这些事情,我们不太了解。”

在并不算太长的童年里,她一直在与自己敏感的神经做斗争。她有对她近乎透明的妈妈和爸爸,也有比她大十多岁的哥哥和姐姐。姐姐对爸爸对张爱君的偏爱心怀不满,做饭时故意忽略张爱君的那一份。张爱君饿着肚子生气着,但她很清楚,姐姐是“优等生”,是“能人”;而哥哥是个花花公子,抽烟喝酒,喜欢和哥们聚会,还总是掐着张爱君的脖子。张爱君对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总是一本正经,她还清楚地记得姐姐说她“长得丑”。

另一方面,张爱君也羡慕过哥哥姐姐的生活,渴望能像他们一样,跳舞、组织活动、拥有舞台,但是谁会认真对待一个孩子的需求呢?结果,她出风头的愿望被拒绝了,这让张爱君很早就尝到了孤独的滋味。“为了出风头,我什么都愿意做。”张爱君说。

张爱君喜欢出风头的习惯,是从母亲身上学来的。母亲爱跟上时尚,给家里买新东西,从新款式的棉袄到新推出的畅销书,无一不爱。1978年,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外语热”,母亲被吸引住了。虽然后来她一本都没学,但家里的榆木方桌上,堆满了英??文书、日文书、法文书。张爱君也顺应潮流,借助拼音、收音机,学着用日语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很时髦”。直到今天,谈起这些事情,张爱君依然一脸自豪和激动。

2019年圣诞前夜,昌平区一家养老院里,张爱军站在楼道里,弯腰劝阻坐在轮椅上的母亲跟他一起回家。外面雪天阴沉,长桌上还残留着午餐盘子的热气。92岁的母亲年事已高,只能说出模糊的话语,听到模糊的句子。因此,为了让交流更清晰,张爱军会时不时地把脸贴近母亲的耳边。

年少时,张爱君很少和母亲如此亲近。母亲热爱事业,努力工作,成为北京的先进工作者,站在天安门观景台上。她每天清晨5点就从家出发,坐电车去上班。晚上回到家时,张爱君已经睡着了。但这些往事,并不妨碍张爱君对母亲的理解。她知道,母亲之所以想跟她回家,是因为她不需要养老院的美好生活,她需要自己活下去。

唐山大地震那年夏天,凌晨时分,床突然晃动起来,母亲冲进房间,抱起张爱君就跑。“我的妈妈真是英雄。”张爱君回忆道。正是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她还是个好妈妈。”

但在她的记忆里,童年的阳光都是父亲给的:带她骑自行车、游泳、去麦田,背着她在屋里爬来爬去,开家长会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永远是父亲。

有些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张爱君却清楚地记得,自己因为违反交通规则导致父亲被老师叫去训话时的那种愧疚感。

无法忍受全日制班级的限制,张爱君带着从父亲的课桌上偷来的大团结和自己攒的一盒硬币,在那个冬天和另一个女孩跑到紫竹院公园,玩滑梯、荡秋千。没过一天,麻烦就来了。张爱君不仅被父亲打了一顿,还被老师勒令从高级班调到中级班。从此,这种羞耻和不满的情绪就进入了她的身体。

直到三年级,张爱君才“醒悟”。一切始于一篇作文。这篇张爱君一半抄一半写的“杰作”被老师当成了范文,在公开场合受到表扬。这是她第一次遭遇“赢”:原来第一名这么好!当爸爸在家长会上因为她的成绩而得了第一名时,张爱君意识到自己必须拿第一名,成为尖子生,给爸爸争光。她不让荣誉落下。后来,当自己没拿第一名时,张爱君偷偷打了自己一巴掌。如今,张爱君也这样理解女儿:

“妮妮看到我哭、生气,或者被外人骂,心里就很不舒服,她要不惜一切代价为我争取荣誉,这就是一个孩子对父母的感觉。”

北京体育大学篮球馆内,篮球“砰”的一声落地。靠窗的丝绒白地毯上,一群小女孩正在练习艺术体操。妮妮是其中之一,沿着地毯边缘伸开双腿。张爱君站在旁边,给妮妮梳头。也许是梳得太紧,妮妮痛苦地龇牙咧嘴,尖叫起来。“你装什么?没必要那么夸张,”张爱君笑着说,“这是另一个我。”然后,她轻声唱道:等我长大——我就变成你——(未完待续……)

国内家长对精英教育的认知和理解还很有限,如果要自己摸索、自己犯错,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风险。毕竟从现实角度看,真正有经验、被成果证明、全面掌握精英教育精髓的家长少之又少。很多家庭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准备策略和路径,但最终发现有偏差,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鉴于此,蓝点国际幼儿教育为每个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的家庭量身定制VIP入学服务和个性化课外时间规划服务。

VIP教育服务

对标常春藤盟校长远目标,全面管理学生的课内成绩和课外活动,无论是GPA管理还是课外活动规划,建立和打造一对一个性化培训体系,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学术竞争力,助力学生择校申请。

转学申请服务

由于各个国际学校的转学选拔流程、考试重点、政策差异较大,学校文化理念与实践也各有特色,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家庭的教育期望以及学生的中长期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教育目标分析,帮助家庭分析适合自己的学校名单,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面试准备,并对整个申请流程进行引导和把控。

个性化课外活动规划服务

根据每个家庭的教育期望与时间表,对比该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与规律,为每个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系统性梳理,科学规划课外时间,并推荐和对接相关领域(暑期学校、音乐、美术、双语阅读、体育......)顶级资源,最大化提升课外时间利用效率,让教育规划之路不再迷茫,事半功倍。

您是否需要为孩子的教育提供专业的支持?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开启您的精英国际教育规划之旅。

扫描二维码预约面试

我们会按照预约顺序尽快安排,谢谢!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33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