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割爱去贪,断除须发而为沙门

  

佛说四十二章经(年顺法师)

第 3 章 ◆斩断爱与贪

【圣经】

佛言:剃发须者,出家为僧。受法者,舍弃一切世间财物,乞食。一日一餐,

在树下过夜,小心不要再犯!爱与欲望使人变得愚蠢。

此章“舍爱与贪”,与上章“舍欲与求”具有一定的递进关系。

剃掉头发和胡须,出家为僧。

剃度出家,是要表现出清净僧人的面貌。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白发三千尺,

“头发,忧患之象。”无论在中外,头发总带有“烦恼”的含义。

“烦恼三千根”,“剪不掉,解不开”,头发永远是一个让人烦恼的东西。

所以还是刮干净吧,刮干净。

道只是为了展现出僧人的模样吗?当然不是,这是根据上一章说的。

上一章灭了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一章灭了头发须,灭了色相。

除了餐馆外,街上最常见的地方就是理发店和美容店。

头发是人形象中非常重要的配饰,剃掉头发意味着对美貌的担忧会减少,对事物的贪婪和执着也会减少。但是,我们儒家的三纲五常中有一条规定:“身发父母所赐,不可损”。

儒家表达的是“孝顺、感恩”的意思;佛教表达的是消除烦恼、清净无为的内涵。两者的目的不同。我们知道,出家人与世俗人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出家人要剃光头。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为了划清与世俗人的界限;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断除对美的贪欲,断除对自己容貌、外貌、发型美的贪欲。

两鬓都是“秃锤”,没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发型,说明我们

这种对外表的执着可以放下或淡化。因此,出家为僧,剃去头发和胡须,

第一,破五欲中的“欲”。

得道之人,舍弃世间的财富。

这是要破除“财欲”。如果你想要持守佛法,持守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你就不应该

贪财,不能积聚更多财富。为什么要积聚这么多财富?你的内心充满了

如果我们不把佛法放在心里,我们就不可能相信佛法能给我们带来究竟的解脱,

如果说到最终的安全感,我觉得财产更重要。

“受道者,离世财”,断掉了地狱五根中“贪财”的根源。

名利、食物、睡眠,都去掉吧。第一句话去掉情欲,这句话去掉对金钱的欲望。

乞求足够。

求食断什么?断求名之心。

他放弃高位,放低身份,剃度出家,手捧一碗鱼,到陌生人家里化缘,“阿弥陀佛!我乞求一碗饭,一碗水,与施主结下善缘。”

我不再骄傲,就放下了。当我乞讨食物的时候,难免有人批评和嘲笑我,说:“哦,

看看这个人,穷得要饭吃!这是很丢脸的事情。

“出家”意味着以最谦卑的方式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以获得

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供给,放下了面子,也就放下了世间的名利欲望。讨饭断了名利欲望。

每日吃一次。

一天只吃一顿饭,破坏你的食欲。现在我们可能连一天只吃一顿饭都做不到,这很丢脸!

印度的风土人情也决定了“一日一餐”的做法要求根本无法实行。

在轮回时代的原始佛教中,黎明之后,所有的僧侣都会排成有序的队伍,挨家挨户化缘。

他们挨家挨户乞讨食物,无论贫富。如果食物美味,他们甚至会向富裕家庭索要更多。

如果家里很穷,伙食很差,那他们就不乞讨,也不吃饭。不是这样的!僧人应该平等相待,遵守秩序。

挨家挨户乞食,无论贫富,都给予他们同等的福田修行机会,

他们也一视同仁地接受他们所给予的食物,不区分好坏。

将所有食物混合在一起煮熟后食用,这就是现今寺庙中罗汉斋的由来。

俗话说“千家一碗饭”,意思是这一碗饭里装着很多家人的饭菜。

以食物来培养自己的平静,并与公众和一切众生建立联系。

它可以打破我们的“食欲”,消除我们对美味的贪婪。

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味道和口感肯定会受到影响。咸的、淡的;苦的、辣的;酸的,

如果把所有甜味食物倒在一起,味道会是什么样?五味杂陈。这样,我们就会“放下”对这些味道的分别心和欲望,而且一天只吃一顿,不要在早上或晚上吃。

那一天只吃一顿饭呢?佛经里告诉我们,早晨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是天神们吃饭的时间。

天神吃饭:中午是三世诸佛吃饭的时间,是佛、菩萨、佛弟子吃饭的时间。

日落是鬼神进食的时间,这是鬼魂进食的时间。

众所周知,正月初九的斋天仪式不会在中午举行,而是在

早晨天色刚亮的时候,正是神仙吃饭的时间。

如果在中午时分祭祀神灵,就没有神灵响应祭祀,保佑消灾。

斋戒仪式必须在中午进行。中午时分,佛、菩萨、高僧、出家人、

人们聚集在一起接受祭祀。我们要举行蒙山和岩口仪式,给鬼神供奉食物,这些仪式必须在晚上举行。

如果在白天这样做,鬼魂就不会得到任何好处。

研究因缘和时令,不同的法对应不同的时间、场合,我们的修行方法也是一样。

挨家挨户讨饭就是断五欲中的“食欲”,断对食物和饮料的贪欲。

唯有通过修行,我们才能实现放下、自由和解放。

在樹下过夜,小心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睡在树下,是为了断掉睡眠的欲望。树下没有大厦,也没有高大宽阔的床,可以供人休息。

大树下,铺些草,或者放上我们僧人的被褥(初一、十五的晨祷,

家庭成员将手中的工具铺在地上,在上面冥想或休息,并在树下过夜。

为了破除人们对一生中睡觉地点的执着——人们很容易产生这种执着,

大而粗壮的树木,很容易遮挡风雨,也很容易遮挡强烈的阳光,很容易让人产生贪婪之心。

放弃的心态就好比现在买房,选择位置,选择款式,选择风格。

不能执着于树的大小、质量或坏处。你只能在你最喜欢的树下睡一晚。

如果一个地方舒适又特别,你应该多住几天,但这是不允许的。“如果你在一棵树下住了一晚,就不要再住在那里了。”

别再追求了,再追求就是贪婪!

经文至此,财、色、名、食、睡五欲说得清清楚楚。目的只有一个,

消除我们对自己身、心、及一切事物的贪婪与执着。

它遮蔽了我们的真心,使我们看不见自己的佛性、真我。

到底是什么欺骗了我们?其实就是爱和欲望。上一章和本章分别讲了欲望的终结和欲望的终结。

追求爱情,放弃爱情,贪婪,都不过是爱情带来的问题而已。

阻碍人脱离苦海的五种障碍。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创的禅修观法中的五种欲望

这些被称为“五盖”。它们遮蔽了我们的本性,阻碍我们看到真相,并阻止我们修行以摆脱痛苦。

当然,现在我们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要求佛弟子不住房子是不可能的。

树下。佛陀在世的修行,和印度僧人的修行,确实如此,而且不仅如此

上述戒律有很多条。

我们已经简单讲了十二苦行,其中最精进的就是迦叶尊者,他现在已经是云

在南九足山守衣打坐的迦叶尊者,是苦行修行最精进的一位。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放下欲望,尽可能少地向世界索取,摆脱贪婪,实现

当我们对世界的要求减少时,我们内心的光芒就会闪耀,我们就会知道

如果我们知道我们的本性,阻碍我们的事就会减少,我们的身心就会安宁。

修行的因缘会越来越少,修行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修行路上的障碍也会越来越少,修行也会越来越顺利。

争夺权力或利益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你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

数以百万计的人为之竞争、奋斗,就如科举考试,全国只有一千个职位空缺,但成千上万的人却在争夺这个职位。

这里,我并不否认你追求世俗法。追求它是可以的。你的希望,你的

我们需要有目标,但不应该关注个人欲望。

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亿万众生的帮助,才能生存、成长。

使我们成就。我在《劝发菩提心》里说过,我之所以成就,是因为有众生的缘故。

我的奋斗,我的努力,也应该是对众生的贡献,哪怕我能做的不多。

供奉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我种好土地,我就会种出世界上最干净、最无污染的食物。如果我是一名工人,我会

拧紧这个螺丝,防止生产出劣质产品;我是医生,我会小心谨慎地进行手术。

刀子,凭着良心,尽心尽力救治病人。所以在各行各业,我们都有机会回馈众生。

我们的奋斗和努力不应该简单地与名利挂钩,而是为了如何服务更多的人。

服务和利益更多的众生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人之所以愚昧,是因为爱欲。”断除贪欲,问题的根源就解决了。然后才能认清自己心的本源,领悟佛法的深奥道理,延续佛陀的智慧。

第 4 章 善与恶

【圣经】

佛言:众生以十善为善,以十恶为恶。何谓十善?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身三为杀生、偷盗、邪淫;口四为谤讟、恶语、妄语、妄语;意三为嫉妒、愚痴。此十种不顺圣道,名为十恶行。此恶行若能断除,名为十善行。

本章讲的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不能没有身体和心灵。

我们的行为、言语、思想,包括别人不知道的想法,都在不断变化。

从我们出生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继续着不断创造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将通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遵循的简单的三个动作、四个字和三个想法来告诉你。

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恶行、恶业以及这些恶因所带来的障碍呢?

这对于我们修行很重要,受持五戒三皈依,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包含着断恶修善的内容。把五戒扩大化为十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语、不妄语、不嫉妒、不嗔恚、不痴心。十德的反义词就是十恶。修持十德,是我们获得人天三善道果位的最基本方法。

我们很难对世间的善恶给出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但佛教告诉我们

最基本的是善恶。善就是为世界做好事。

我们在世上工作、学习、生活,都应利己利人,“不求自己快乐,但愿众生快乐”。

“恶就是损害别人而自己受益,或者甚至损害别人而自己不受益,那绝对是恶。

人,就是一切众生,那么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呢?三是身,四是口,三是意。

第三,大家一定要清楚这一点。

一切众生,以十种事为善,以十种事为恶。

善如同手掌,恶如同手背。

若无益于人,便是恶,善与恶,犹如手掌与手背的关系。

十恶是什么?身恶三,口恶四,意恶三。身恶三是杀生、偷盗、淫乱;口恶四是

三恶是谤法、恶语、妄语、淫话;三心是嫉妒、愤怒、无明。

杀生、偷盗、邪淫这三种行为,是指身体的行为。杀生不只是杀人,还包括

杀灭一切众生及一切生物,包括飞天、蠕动、胎儿、产卵、湿润、化生四种生命。

我们对待一切众生,都不应该有意地以恶行去伤害他们,否则,我们自己就会造下恶业。

自己挖陷阱;偷窃、偷盗、未经允许拿走。偷窃是指某人没有给你某物,却未经你的同意就拿走了。

它包括欺诈,腐败,偷税,避税,抢劫,恐吓等违法和非法的活动。

凡是违背别人意愿拿走东西的行为都算是偷窃;通奸主要指通奸,正常的夫妻关系除外。

男女之间不正常的关系。现在包二奶、包三奶的现象很多,社会对这种现象持消极态度。

从以前的“恨恶邪恶如仇”到现在的“放手”,“辩护”为个人私利

只要不犯法,他们无权干涉。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不淫”是

它非常重要,就像一个“禁区”,不能跨越。淫乱在佛教里是比较严重的戒律。

五戒中有戒律,三身戒中有戒律,如果违背了这些戒律,直接会导致来生堕入三恶道。

道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很大的障碍。

口业四方面,是将五戒中的不妄语戒,扩展为四个方面:诽谤、恶口、

诳语,轻佻的言语。一口两舌,是指说闲话的行为。

说邻居的闲话和散播谣言的人会下地狱——拔舌地狱,在那里舌头会被拔掉。

它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和不信任,破坏他人的友谊,并且

为了与他人和睦相处,一口两舌是十恶之一;脏话、咒骂、粗鲁的话,甚至

咒骂侮辱别人,用恶言攻击别人,这叫恶语;妄语,这叫小妄语。

小谎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说的谎,有些谎是用奉承的话说的。

最大的谎言就是说我是阿罗汉、我是菩萨转世、我是某个祖先转世。

那些用一些欺骗性的名字来欺骗信徒供奉的人是一定会下地狱的。

这个术语有点难以理解和区分。

美丽的丝绸。“绮语”从表面上看是说好听的话,但好听的话是没用的。

这些话是空洞的、空洞的、奉承的,甚至“令人作呕”的。

“玩笑”也属于轻浮的言语,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说话时,要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第三是我们在思维中容易犯的一些错误,比如嫉妒、愤怒和愚蠢。嫉妒,嫉妒的嫉妒,

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很常见。在东汉时期最早翻译的经典中,嫉妒被认为是

对应的梵语意思译为“嫉妒”,我们现代的译法是《十善十恶》中的“嫉妒”。

译为“贪婪”,贪婪、愤怒、无明等都是我们熟悉的佛教术语。嫉妒就是贪婪,

贪婪比嫉妒的含义更广泛。为什么叫嫉妒?看到别人得到好东西,自己就会嫉妒。

当我看到别人生活的比我好,工作比我好,或者比我有能力的时候,我的眼睛就红了!

根源还是贪婪。为什么他有,我没有?贪婪在作怪,所以之前的

翻译也很独特。为什么贪婪是由嫉妒引起的?因为你想要它,但是

但你得不到,所以就嫉妒,于是就产生了强烈的贪欲。这两者之间有一些微妙的区别。

大家都知道嫉妒和贪婪有相似的含义;愤怒,愤怒,坏脾气。

“嗔恨心起,八万重障门开。”所以,嗔恨心是我们最严重的“心业”。

这是一种会让我们在修炼的路上失去信心,给我们修炼的路上带来很多障碍的烦恼。

作为佛教徒,特别是修行人,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脾气、自己的思想。

以慈悲、喜悦、宽容、宽容的心对待一切众生,绝不要用邪恶的心去对待他们。

反击和攻击别人;愚蠢,无知,愚蠢,不理解,这里的愚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愚蠢很相似

汉语中所说的“傻子”和“傻瓜”其实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虽然傻子和傻瓜也属于愚蠢的范畴,

但佛教的“愚”主要是指“无知”,指对某一事件、某种知识、或者宇宙的无知。

世界、因果规律、事物的因果性不清楚,不代表没有知识、没有文化!

一个人可能已经获得博士学位或博士后学位,并且知识渊博,但他也可能

一个很愚昧的人,不清楚宇宙的真理,不清楚事物的因果规律。

轮回的根源;不理解为什么爱和欲望会遮蔽一个人的本性;不了解痛苦、邪恶、

而恶念等等所造成的后果,不管他多么博学多识,都被称为“愚昧”。

此十事不符合圣道,名为十恶行;若能制止此恶行,即名为十善行。

行圣道即行十善。“恶能止,是名十善。”以下是表格:

“不杀生,要善待他人;不偷盗,要廉洁节俭;不邪淫,要守身如玉;不妄语,要修身养性;

说话要诚实,不欺骗;不说离间的话,不争论是非;不说恶语,要说和蔼的话;不说轻浮的话,不说别人的坏话。

“礼仪上,不要吝啬,要以慈心布施;不要生气,要慈悲忍让,以积累功德;不要愚昧,要博学多识,以增长智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转恶为善 —— 十件恶事变成十件好事。

通过阅读本章,我们可以了解我们应该如何行动、说话和思考。

这样才符合佛教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天”正是道教思想所提倡的修道、长寿、炼丹、升天等。

这是佛教的人天人生路,持守五戒十善,此生福报增加,寿命延长,死后可往生天界。

你若能持戒十善,就能往生四天王天、惜花天、阎罗天、兜率天、化缘天,乃至涅槃天。

极乐天国,波罗蜜多天国。只要我们持守五戒十德,人人都可以往生这里。换句话说,即使我们没有足够的功德升天做神,但是因为持守十德的果报,我们就可以保证不堕入三恶道。这个非常非常重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说坏话、不恶语、不妄语、不吝啬、不嗔恚、不愚昧,这就是我们的十德,是我们做人乃至我们不断修行,保证不堕入三恶道的最基本的戒律和框架原则。

所以大家要熟练掌握,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弟子,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犯戒,不失重戒”。十德其实是五戒的延伸,如果做到了,就不会堕入恶道。如果能守好五戒,虽然可以得到人身,但那只是人身而已。人世间有富贵、贫穷、长寿、夭折等不同的方面,这些不同的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就是守戒和修德的程度不同。十德修得越好,得到的果报就越强,越圆满。

第 5 章 ◆ 化重为轻

圣经

佛言:人多有罪过,不忏悔,心就清净,罪孽如水归海,渐渐深重。

人若犯了过失,能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恶从善,罪孽就会消除,犹如病人出汗后,病就会逐渐痊愈。

第五章主要讲忏悔、罪孽和错误。

每个人都有许多缺点。

人无完人!从出生到死亡,几十年如一日,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犯错。

很多错误都会酿成“罪孽”。

有什么不同呢?这节经文的安排也很有趣:“如果一个人有很多过错,并且不悔改,他的心就会平静。

罪孽回到身体,就像水回到大海一样”。这意味着有时人们会犯下一些大罪或

小错误。无意中或由于无知而犯下的错误被称为“错误”。

他们知道自己犯了这样的错误,但是他们还是坚持这样做,继续犯这样的错误。

如果忏悔,那就成了“罪”,所以说无心之罪就是有心之罪。

犯了错误而不悔改,不愿意悔改,就是固执己见;犯了错误能够改正,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你不愿意改变,“罪孽”就会慢慢积累、发酵,然后变成罪恶,从而导致

它将预测我们下一次因果和轮回中的坏“故事”。

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应该随时随地主动悔改、坦白。

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向佛忏悔;佛灭度之后,佛教僧团也向世人忏悔。

后来在大乘佛教中,特别是我国隋唐以后,很多祖师菩萨

让大家能够忏悔,消除业障,消除修行路上的障碍,最终获得菩提。

根据经文,人们编纂了许多忏悔仪式。

加上一些佛教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忏悔。我们每天的作业和晚自习中,

八十八佛忏悔文,以及我们平时念诵的《慈悲三昧水忏》、《良帝宝忏》等,都包括

包括智者大师在《妙法莲华经》第七卷中讲的《妙法莲华三昧忏》,这些不同的方法

法就是通过佛经戒律、念诵经文来忏悔自己无数的过错。

忏悔对于我们的修行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一有机会就忏悔自己的罪孽,“不怕起念,就怕迟迟不悟”;不怕犯错,就怕犯错。

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时常反省自己。

经上说:“人多有罪,不悔改,心即安。”意思是说,人犯了过错之后,

忏悔自己,保持正道,我们的错误就不会发酵,就不会扩大。

不会变成无边的罪孽,我们晚祷的时候,通常会念叨“这一天过去了,寿命也减少了。

鱼无水,何乐而不为?”二者一一对应,一方面,昼夜变幻莫测,犹如流水。

就像鱼缸里的鱼,水快用完了,鱼就快死了。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忽视自己的错误,“罪孽就会回到我们身边,就像水回归大海一样,逐渐变得更深、更宽。”

如果减少了,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就会遭受极大的痛苦:一个是生命的无常,一个是

罪孽不忏悔,就会慢慢积累,越来越大,《四十二章经》把忏悔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章是第四章“十善十恶”的延续。我们的罪孽和错误,我们的得失

公民的标准是什么?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公民,

作为一个人,我们的行为准则是??以国家的法律、公民的道德准则、社会的普遍原则为依据的。

道德意识。在佛教中,作为佛教徒,我们也受到善与恶、罪与非罪的制约。

从法律的角度看,我们作为普通的五戒弟子,犯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戒律了吗?

我们通常用这个标准来判断是否犯戒,在第四章中我们也讲到了杀生。

偷盗、邪淫、诽谤、恶口、妄语、乱语、贪婪、愤怒、愚痴等等,都是常见的。

家人都要以此标准来衡量、对照自己,若有错误,要及时悔改,并遵守此戒。

法律作为衡量标准。

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他就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他自己能够认识,能够充分意识到,并且知道自己错了。

不要改变过去,但要知道未来是可以追求的;其实,你离错误的路并不远,而你却认识到今天是对的,昨天是错的。”(陶渊明)

《回到乡村》让我们意识到昨天的事情已经无法弥补。我们能做的是,

能改变和重建的,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正直的人,

利益大众的高尚人士。作为佛教徒,特别是遵守五戒和三宝的居士,

你必须这样要求自己。越是关键时刻,利益冲突越多,你越能

它体现了一个佛弟子的素质,我们有自己的戒律,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如果我们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就能改正错误,重新开始,这是成为佛教徒的关键。

最基本的品质。“人若犯了过失,应当认识自己的过失,改邪归正,行善行善,罪过便可消除。”

我们不仅要改正过去的错误,还要多做善事。

如果病人出汗了,身体就会逐渐康复。

就如同感冒了,吃点中药,喝点姜汤,出汗了,烧就退了。

感冒和病痛都会好起来。为什么我在这里强调“改恶行善”呢?忏悔

从负面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是对自己过去的错误和一种悔改的反映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我们应该继续做善行,做好事和

纠正过去错误的过程就像远离疾病的原因一样。

当您带着强风,露水和寒冷的天气去一个地方时,您应该穿更多的衣服并采取保护措施。

我们应该远离违背正确道路的事情,保持正念和正确的道路,并积极地做好事。

我们应该练习的六个完美,并保持更高的标准:“不要邪恶,并实践一切好。”

做良好行为的过程就像试图避免疾病的原因并保持自己的温暖。

除了防止自己生病进食外,我们还应该积极锻炼以增强身体。

如果您在积极和主动的方面都做得很好,则可以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而不是重复这些错误。

在我们的日常实践中,有不同的悔改方式

“从身体,言语和思想中引起的贪婪,愤怒和无知,我现在悔改了所有这些经文。”

当您每天下班回家或上床睡觉前,倒一杯水(不是茶,茶

它可能会影响睡眠并激发神经,导致失眠。)静静一会儿,

考虑一下您今天所做的事情,您做得很好的方面以及缺乏哪些方面。

如果您做错了什么,那将对我们的实践非常有益,不要让它过夜。

晚上,在佛陀面前,在您的心中进行深度自我检查。

自我反思之后,我们可以收集思想,让忙碌的日子过去。

当时,当我们入睡时,身体和思想被安顿下来。

不管身体或思想负担很舒服,都会和平入睡。

“我们不是圣徒,而是耕种阶段的普通百姓。

不可避免地会犯各种错误,如果我知道我的错误,我不会害怕。

我相信,在这种实践道路上会有更少的障碍,成为佛陀的道路将非常容易。

平坦的。

第6章:持续邪恶而不知道

【圣经】

佛陀说:如果邪恶的人因为听到好消息而受到打扰,您应该克制自己,不要生气或责怪他们。

邪恶的。

本章主要谈论“忍”。

他们还用大字母写这个词,然后将其挂在家里和办公室,始终提醒它。

总是让自己想起这个座右铭。

这也是我们数千年来的文化遗产,这是古代和现代时代圣人的积累。

俗话说,累积的经历:“如果您耐心,海洋将是平静的;如果您退后一步,那么大海将是我们前任的经历的摘要。

在佛教中,在菩萨实践的六个完美之中,最重要的是“耐心”。

宽容可以将我们带到智慧的另一面。

这是我们实践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什么是“宽容”?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看角色“忍”:顶部有一个刀片,底部有一个心脏。

当我们谈论耐力时,心脏很痛苦,我们的意思是痛苦的状态。

这不是我们的佛教徒宽容。

将自己推到角落或刺入自己的心中。

一个人的心可以使您更宽容,例如厚土壤,能够承受较重的负载。

这是为了使自己更加开放和深刻,而不是面对矛盾的另一面。

让自己受伤和流血不是智慧,也不是达到佛陀的一种方式。

“忍”的含义非常丰富。

实际上正在训练我们的温柔,训练我们的能力

心变得柔软,使我们的心脏宽容,使我们的心脏沉重。

“美德是无限的”,我们必须更加开放才能容纳和接受更多的逆境,

因此,当涉及到宽容时,“如果邪恶的人听到好事并打扰您,您应该克制自己,不要生气或责备他们。”

不要烦恼。

这种邪恶将不可避免地会报应。

一旦您报仇,就佛教练习而言,这等同于降低自己,您将与他一样。

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有这种经验。

这意味着不要将自己降低到与他相同的水平。

如果您面对逆境或邪恶的人,并且跳起来与他们面对,甚至互相责骂,那么在您自己反思之后,或者有视频记录下来,您将

看到您和他之间没有区别,实际上您将自己变成了令人恶心的形象。

您讨厌看到的图像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同情心。

同时,这也是一种智慧。

为什么“宽容”是一种智慧?

宽容意味着,当面对来自众生的挑衅,侮辱和诽谤时,我们可能会非常宽容和冷漠。

面对佛法的耐心是我们对风和雨水的容忍度,气候变化,甚至自然界的洪水。

火灾,这些逆境,无常和突然的变化,我们可以冷静地面对它们。

佛法耐心是智慧的领域。

万物的真实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逆境,生与死,我们可以保持镇定和不为所动。

没有出现的耐心是非出生的耐心,这是没有智慧的人。

生活和无常,具有这种不变的心态。

佛法,这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之一。

我们知道,钻石经文中有一个“宽容不朽的”,而顽强的不朽是萨基穆尼佛。

在过去的500代中,以前的化身专门培养耐心的帕拉提亚并实现了佛陀。

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 - 戈利国王切断了伪造的不朽的尸体。

戈利国王和他的conc夫去了山上玩耍,当他们疲倦时,他们休息了。

当戈利国王醒来并看到了这个场景时,他非常嫉妒,并以为不朽的人正在诱惑他的家人。

出于仇恨,他切断了顽皮的不朽的眼睛,鼻子和四肢。

沙子和石头在旋转,大地旋转。

不朽的宽容对他说:“你不需要悔改,因为我心中没有仇恨。”

然后他问,我怎么知道你没有仇恨?

我的四肢,耳朵和鼻子肯定会恢复到他们的原始状态。

尸体立即恢复了原始状态。

当我们的内在思想被升华时,我们必须忍受屈辱并培养到极端。

当您宽容时,您需要一些技能,需要自己的练习,以使您的思想更广泛。

然后通过屈辱,通过方向的不利条件,使我们的心更柔和,可以应付

逆境对自己不利,使自己慷慨,善良和开放

我们努力工作的方式。

事实并非如此,而是训练我的柔软的心脏并增强我的容忍度。

目标。

第七章◆邪恶本身

【经文】

佛陀的话:有些人闻到我的气味,他们善良而善良,所以他们责骂佛陀。

儿子是一种仪式,该人不接受,仪式的回报?

本章是上层和下一章。

说到因果报应,不要考虑做不好的事情,您可以流利地逃脱

在那之后,不要以为别人对自己有害,您会遭受极大的仇恨。

“障碍门打开”,但烧毁了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的森林。

有人谈论他的宽容的作用和后果。

佛陀的话:有些人闻到我的气味,他们是如此善良,所以他们责骂佛陀。

佛陀从路上走后,如果您熟悉这种典故,您会知道佛陀的最初

在两百个门徒,摩ri座和加里·佛陀(Garri )中,Zi 都在练习婆罗门。

在佛陀之后,佛陀之后,他们都转变为佛陀,并转变为佛陀。

之后,相应的“外路”减少了外界的一些“领导者”。

经常有一些辩论,甚至对有所伤害。

佛教事务发生了。

堂兄“ ”的表弟经常提议杀死佛陀并杀死旧

佛陀是一个新佛。

反向边缘:一些外国路径,喝了大象,而佛陀在洪法的路上

醉酒的大象被释放,当他们喝醉时,它们将非常有力并失去理智,造成佛陀受伤

移动,然后佛陀以智慧和同情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解决了障碍。

惠:“佛陀的话:有些人闻到我的气味,他们善良而善良,所以他们责骂佛陀。

请注意此关键句子:“ Fo Mo是错误的,责骂停止”。

天花板是混乱的,并争论了三天三晚。

当佛陀(包括佛法)时,佛陀保持沉默,“佛像是错误的”,但不是tit -for -tat。

应对沉默。

实际上,它在其中包含非常智慧。

一个,澄清事实。

毫无疑问,沉默是我们对我们的错。

罢工,以应对沉默,这种方法反映在佛教的沉默中。

指示顺序转移到了子孙后代。

当佛陀要保持沉默时,有几个问题要问佛陀。

当时,我们在佛陀保持沉默之后将佛像用作老师。

我还问,当佛陀还活着时,我们按照佛陀的佛陀生活。

负责他在佛陀还活着时生活在四个想法中,邪恶的比克族人开始攻击或??诽谤。

佛陀保持沉默之后,来投降他们,我们应该对待什么方法?

沉默和沉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有良好的行为,攻击,诽谤,我们经常使用

一种方法:保持沉默,让他们反思自己的错,并将他与小组隔离开来。

您是在佛教的基础上做到的,这是一种教育。

邪恶,佛陀总是对待这种最大的宽容和同情心。

当您打我们时,一方面,当您想诽谤我们时,它表明了他的邪恶原因的体现。

这也表明福特和智慧不足以影响他,他会发现一些原因或

手柄是攻击佛教和攻击佛法。

它没有遵循他的坏话,让他处于这种反思中的反对和孤立状态

去寻找自己的错误来源。

进行说服力和指导,让他生活在正确的道路上。

如果您以前争论和驳斥,这将使我们陷入无尽的对与错。

公众说,公众是合理的,而母亲则说这是合理的。

来判断,有很多人做得不只是一件好事!

报告了一段时间后,您可以在一段时间后看到它。

它将不可避免地被报复。

佛陀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教义。

佛教发展之后,有许多从业者跟随禅宗或教门主。

佛的遗骸是“八条风能吹来”,这是对与错。

我们是其他人赞美你,赞美你,举起你,继承你,来射击你的马,我

我们必须这样做。

很高兴,因此在趋势和逆境中挥舞着,您必须平等对待它们,而不要接受。

如果您不在逆境中做到这一点,那么该验证实践的实践了。

只要我们可以练习。

当诱人时,也是测试我们的时候。

铜土,充满智慧。

公义的隐喻。

问:Zi yi跟随人们,人们不接受,李回来了吗?

佛陀问:您给他们一份礼物,人们不愿意带这个礼物吗?

他回去说:“啊,是的,这是肯定的。

佛陀的话:这个儿子责骂我,我今天不接受,我的儿子持有自己的灾难,然后回到儿子身边。

你今天责骂我,我不接受,所以你吐的唾液必须自己缩回。

在使用这种礼物未接受的情况下,您必须将礼物带回这样的隐喻,以解释“更多

不太可能的原则。

这是一样的,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

没有必要伤害自己。

响应,遵循阴影。

就像您向山谷大喊一样,它将有回声。

它回答(??回声)是“你好”;

就像阴影一样,跟随你。

可以揭示您所做的事情,就像影子一样,这个行业一直跟随您。

好消息,邪恶和邪恶,没有办法离开,不要成为邪恶。

第8章◆Dust Salva自我锻炼

【经文】

佛陀的话:邪恶的人伤害了圣人,仍然吐在天空上,不能吐口水,而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

不,你是你自己的。

“佛陀的话:邪恶的人伤害了圣人,仍然吐在天空上,没有吐口水,而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

灰尘不如对方那么好。

据说它必须是自右的。

做坏事之后,这个行业一直“伴随着”,并最终将报告。

从您的身体,嘴和故意射击的“箭头”,这些箭头,一天或现在伤害了人们,

它总是会对自己反弹,因此在这里反复强调。

他们中的一些人使用一个隐喻,“佛像:邪恶的人伤害了圣人,仍然吐在天空上”,就像一个

人们可以在天空中呕吐水吗?

跌倒时会掉落在哪里?

“灰尘”,想洒一锅肮脏的水和一锅肮脏的土壤。

取而代之的是,您浸透了自己,“返回自己的身体”!

圣洁不能被摧毁,灾难将扑灭。

不要诽谤贤哲,不要诽谤圣徒,不要做坏事,你必须杀死自己。

再次谈论它,然后反复 - 伤害他人的真相。

隐喻警告我们反映和理解真相。

其中有一个王,第一个字“聪明”在唱她:

“器官太聪明了,他们被误解了清庆的生活。在他们的一生中,他们的心被伤了,死后是空的。

最终,Ren Ning有一个家庭死亡。

另外三个梦想。

由于命运,这还不错。

最后,一个快乐的人。

了解本章相对容易理解。

第9章◆回到社会

【经文】

佛陀的话:博万喜欢道,道一定很困难。

尽管本章中很少有文本,但它非常有意义。

佛陀的话:Bo听到了道的爱,道的爱一定很困难,而思想就是成为道。

告诉您的原因是什么?

不要只是闻到FA的气味,不要练习佛法的做法:从闻到法律的开始,就会在听到FA后考虑一下,请考虑一下

考虑法律,阶段及其阶段,最终您必须培养,因此您需要根据性行为进行。

一个可以有点。

儿子饿了,再次看食谱,胃肯定会越来越饿,而且不会饱满。

一些句子,意义如此重要?

限制“闻起来更多,必须去修理”,如果您不修理,它最终将是空的。

每个人都可能已经阅读了“伦恩王”。

我能理解太多。

佛陀的门徒中的“听”。

他很清楚地记得。

然后写下来,记住您的脑海,您不会忘记。

那错误呢?

Li 和Mu 是非常明智的,或者是超自然的。

在“ leng yan jing”开始时,他的圣洁阿南达()曾经说过他是“尽管他成为了和尚,但无法进入。”

尽管我成为了和尚,但我听到了佛陀的许多经典作品,但我从未得到过修复。

他当时如何看待自己?

如果您不这样做,您会说我只是认为我可能不需要练习自己。

我是佛陀的堂兄,非常亲爱的,血腥!

我会保佑我不得不练习。 Len Yan的咒语是为了拯救,并将从幻想中拯救出来。

要求佛陀告诉达法。

说到吃一些珍宝,但没有更正,他面对幻觉和美丽感到困惑。

“这是很大的”,也就是说,让您练习 - 地球。

在内心,十倍的人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里,只需闻到更多的气味,而忽略了道的实践,您就无法实现菩提。

在逆境甚至处境中,他们都会感到困惑,失去天性和撤退。

听完之后,您必须对其进行反思并进行良好的练习。

菩提在道路上行走;

他的圣洁oanda是我们的好教科书。

涅rv尼尔瓦纳()之后,摩托车摩ri座推出了佛陀圣礼,并希望组织500个阿拉罕()来收集经典。

当时,只有499人参加了他的圣洁。

他还想参加这个大会。

您没有向四个水果卢汉()证明,您还没有与和Six Road完全分开

加。

他在半夜努力工作。

我已经获得了参加佛教经典的资格。

优点很棒。

正是阿罗斯从佛陀那里听到并由他背诵,然后超过490 da a

卢汉一起对其进行了验证。

在天空的圣藏经文之后,没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我们的门徒仍然可以听到佛陀的话。

这非常困难。

本段不是要闻起来更多,而是尽可能多地闻到,尽可能多地学习,不要学习。

将其放高或只是将其以您自己的口头态度实施,但您必须将其放在我身上

在他们的身体,嘴巴和意图中,他们继续练习,见证和验证,然后才能最终实现我。

他们的菩提路。

第10章◆得到祝福

【经文】

佛陀的话:看到人们什叶派,帮助欢乐,祝福。

例如,火炬的大火,成千上万的人被火炬分开,煮熟的食物被消除了。

本章主要谈论了他很幸运的Sui Xi。

佛陀的话:看到人们去智陶,帮助您开心。

看到某人正在做正确的方式(某人在奉献并做好功能),我们在旁边协助他,并且

他的内心深处很高兴。

您不会亲自拿出钱,或者亲自欣赏财产。

直到菩提直到菩提来说,绝对不可能单独使用一个或两个人。

此事的基础是遵循欢乐。

如果您不遵循快乐,那么功绩就不会伴随他。

我没有那么多钱,我很穷,而且我没有那么多钱可以做。

只要您能做到,您甚至无法做出贡献。

也是有可能的。

对善行的肯定,给予光明,晋升,这是快乐。

本章背后还有一个很好的隐喻,”萨满问:这是祝福吗?”

我确实很有价值,其他人也很高兴,他也感到有价值!

我的蛋糕不是越来越小吗?

成千上万的人被火炬分开,煮熟的食物,去除媒介,这种火炬就像它一样,祝福就像它。

这与我们的蛋糕不一样!

蜡烛,他点燃了一支蜡烛,并点燃了数千个火炬。

受损,我们只会获得越来越轻,越来越多的卡路里,它可以消除黑暗。

煮熟的食物并取出饭菜,您可以用火煮来加热和点燃黑暗。

这蜡烛没有损坏,优点也是如此。

菩提职业是更多的收益。

在原始灯中,原始大火根本不会损坏。

每个人都需要共同帮助,努力工作,有钱付钱,快乐,快乐和快乐。

只有当每个人共同努力一起工作时,佛教的原因才会很大,使我们的职业变得更好。

第11章◆Shi Fan Turn Turn胜利

【经文】

佛陀的话:数百个邪恶的人,最好对饭菜有益;

那些戒律的人是晒黑的大米是一十万Xu Tuo,最好吃它。

最好是米饭,是1亿个阿拉什(),最好是数十亿美元的佛陀。

当我们谈论祝福的祝福并谈论功绩时,非常特殊的获胜章节。

如果您有能力,只要您喜欢它,仍然会有很大的祝福。

九种类型是:好人,五个戒律,Xun Tuo,Sito,Ana Han,和Pi Zhi

佛陀,第三支笔的佛陀,以及那些没有思想,没有维修和逃避的人,这是九种福生。

相反,在普通百姓的位置,当我们确实支持和捐赠时,哪种优点是最大的优点

由于支持对象的不同,您获得的奖励将有所不同,您可以认为的祝福将无事可做。

也给出了同样的。

每个人的隐喻是什么?

佛陀比那些没有思想和没有渗透性的人还要糟糕。

目标最终指出:“那些没有想法的人,没有人,没有许可”。

为了支持一百个邪恶的人,最好支持一个善良的人或说不犯错的人通常是

“好人,这个好人有一个引号,这是相对于邪恶的。

Yu接受了这五个戒律(举行了五个戒律,不杀人,不偷窃,不通奸,没有傲慢,不喝酒

就五个戒律而言),存在差异,差异增加了十倍。

那些五个戒律的人最好支持第一个水果鼠尾草-xu tuo。

第二次的第二次结果是的第一个果实,很难到达Su Tuo的位置。

人们经常说“看到混乱”是它已经充满了世界,它已经确认我已经确认了自己

实践的最初成果不会陷入邪恶。

接下来要赢的是“ Skota Han”,Sito是Erguo的圣人。

除了欲望世界的“思想”,贪婪的麻烦。

他复活了,他回到了天堂。

身体是三个水果。

水果位置是。

这是的神圣果实;

这五个戒律是按层进行渐进的。

也是一个进步过程。

没有多少,我们对佛陀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命运,是指佛陀的生活

当您听佛教时,谈论十二个原因,并谈论世界的生活,生活,差异化和灭绝。

这样,我们启发了佛教徒道教,并实现了世界的公义。

佛陀在佛陀毁灭之后是独立的,

看到四个季节的变化,意识到生活的无常,发起了离心,并最终向世界证明

圣果被称为单独,也被称为佛陀。

派生的专业是什么?

当您不出生时,您可以在说佛陀时向佛陀展示,以获取更多的众生。

领域更具进步性,爱的麻烦也被打破了。

世界的佛陀是大海亚

未来的佛陀佛陀三世属于的成功。

一个点没有信心和一个身体。

证明了佛像,这是一种更广阔而完整的神圣果实,其目的是的好处。

它的优点是过去,未来和现在的十个政党。

支持这样的圣徒的优点是无限的!

如果您学会了钻石经,您会知道:“米饭中有数百亿美元的佛陀。

如果您没有许可证,那么如果您想讲话,您基本上就是整个“ Sutra”的内容。

“四十章”非常特别,这是圣经中的一章,是大海亚佛教的最重要的一章

包括Hua的内容。

每个人都有想法,一个彼此想的想法,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诞生,何时会死。

在失控和混乱的状态下,我们被称为妄想或杂物。

没有想法,但这意味着没有妄想。

思想是清晰的,思想都是关于佛陀的道人的

尽管想法是一个又一个,但我也有一种“无思想的思想”的想法,但是我

我们不会转身,不会由思想,坚持不懈的思想领导,不会像猴子那样。

打破了攀登的想法,这被称为Wu Nian。

“没有生活”,“钻石经”说,“应该没有生存”。

没有附着在五个聚集体上

凭借外界的六个灰尘,声音,香气,味道,触摸和法律,总结时没有持久性。

“没有维修,没有许可”?

它们都是完整而纯洁的,仅仅是因为妄想的持久性和麻烦,这使我们受到污染,

下沉。

“ xiu”只是“回家”,回到元人的原著;

起初。

再次看到它,很方便地说维修的证词是。

强调“直接指向人民的心,将自然视为佛陀”,与教义或其他教派不同,有很多实践

第二,有许多佛法的意义要考虑和研究。

目前,祖先daide的方法是最后一步:“不想,不,没有维修,没有许可”,最好的意见,

在佛陀上支持第三代佛陀,更好

这个方法有多少。

在练习,做好,捐赠和播种时,我们该怎么办?

最成功的给予是指“三个无”的捐赠:那些没有捐赠,没有给予的对象的人

本章有很多差异。

对于佛陀和第三个佛陀,为什么这么说?

For a , the goal of is not to say that we have no now.

It's easy, but it is very to do.

这个很重要。

In the Zen "", there is a case of Linji Zen. He said that we live here.

With a " real ", do you know?

你看见他了吗?

When I met some , I asked him: You told me every day real real , I look for it, but I didn't find it, you didn't find it, you did

Can you tell me what is a real ?

"Dry shit" is a very swear words, the of a shit stick.

With a , we want to no , no, no , and no .

It is also wrong to read .

It may not be done, pay to this!

Wait, all these doors still have to be and proof, and you can't talk about it.

计算。

12 ◆ It is to

【】

words: have : poor in poor , to learn the way, and their lives must die.

It is for the in the world, to color and , see if you see if you are , you do n't have , you do n't have any , you have no heart and to learn.

It is to be good at , it is to see , it is to see , it is not to see the , and it is to .

The so - is .

All kinds of .

In some cases, I it, I hope can it, the is to make

can know that it is , , and go up, and break this on the road of .

Some .

is to , and it is to learn and learn.

"Poor" above, the that there is no money?

, let him take money to , the is great.

, the two are so poor that there are only a pair of pants, and the old lady all day long.

As a , only one coin was found.

How can money be used to cast the clock?

The merit of this old lady's money is very great, it is bad for this coin. With this money

Zhong can make it. this is a small money, this is the only of the old lady, she can

Self - out the clock, are very, very large.

You can also share, give, , and for those who need more . This

It is very, very .

"It is to learn and learn".

In this era, the most that has been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so - rich

The and the of are very for them to learn and , which is very .

This kind of have an , the dizzy , the date, the is full of the

that can't be .

The of life is also very for them to .

" about lust, up the heart", when is , it is easy for to think of .

of , on the , I will not think of in the warm and peace nest.

I am very happy, but I haven't seen this and happy .

It is to say that are , and it is to say.

It is not rich, it is not . He can truly let go of the , let go of this kind of , and let the .

's noble is , and the will be very great.

If you your life, you will die.

There are two in it.

Own. for six years , only one mang and one wheat a day, can be said to have a good food, do not cover the body,

Very weak, on the edge of life and death, but still very well.

In a word: "You can died in the dying of the ".

of of death is the of life.

We will take the of human life at our at all times, and .

, the land is , and life is .

When your body is still , when you are and , you must learn well,

well, don't waste great youth and good life.

See the , and the is in the world.

It is very for being able to smell the law and .

the , the first "The , the of ; I have heard it today,

May we see the true of Rulai. "We can see the today, and can hear the , which is very good.

Some are also very to.

Fa, such as and Fa Xian.

It is to that in the era when are and , and to study in India and for all .

的事情。求得佛法以后,还要把梵文译成汉文,也是非常之难,需要耗费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译成佛经以后,还要法师来宣讲,接引众生,让它成

为所有百姓大众能够听闻的道理,都能真实得利益,这个功德不言而喻。

历经千年的传承流通并且多次遭遇法难,能够幸存下来这么多好的佛经,

今天还能看得到,还能诵得到,全是由一代又一代高僧大德、居士的努力,

舍身忘死才成就了我们今天学习和修行,这是非常值得大家珍惜的。

“生值佛世难”。佛教里有八难,其中一个“生在佛前佛后”。我们出

生的时候,佛圆寂了,弥勒佛还没降生,就是生在佛前佛后。从佛法修行

角度看是一种不幸!不能亲身得到佛的教化,不能亲眼见到佛的清净真容,

得不到这种殊胜因缘来固化自己、感染自我。以前有人形容:“佛出世时

我沉沦,我出世时佛灭度,忏悔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所以,

生逢如来住世是非常难值难遇的大福德、大因缘。现在虽然没有值于佛在世,

佛亲自来教化我们,但是现存有这么多正法宝藏——藏经的住世,与佛住

世没有太大的区别。《金刚经》云:“若有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经

典住世,佛的正法住世,佛的法身就住世。大家应该珍惜眼前所拥有的这

一切,从佛法经藏中得到真实的利益。深入经藏,精进修行,“生值佛世难”

的障碍我们就很容易突破过去。

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

忍色忍欲大家应该比较清楚。所谓色,不是说五颜六色之色,青红赤白

之色,它主要是指男色、女色。佛教讲戒除淫欲心,孔夫子也说过,“食

色性也”。食、指饭,性、指男女之情,都是生下来不用父母教,天然具

足,就是这个业障所带来的东西。我们每天必须要吃东西,还要贪吃好的、

精美的食物,还有异性之间的淫欲心,见美女美色而不动,能不起这种贪

着心是非常难的,所以才说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权呀、钱呀.

豪车呀、珠宝呀所有这些东西,很多人都拼命想去追求,这种追求反过来

障碍了我们自己,甚至让我们堕落、沉沦,这也是目前社会比较突出的一

个问题。“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在二十难里属贪、属色。一个贪色,

追求五欲,对所有好的东西都想占有,这个贪心确实是人心第一大难题。“无

明”都是因贪而起,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障碍,大家要非常注意。

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

这个属嗔烦恼。没办法忍,对别人有理的或无理的要求、欺侮,我们没

办法去忍受,能够忍受的就是“几经道矣”,几乎已经成道了。在中国传

统文化里面,不管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都宣扬一个“忍”。

忍字在《四十二章经》里前前后后反复被提到,大家都可以看见。我们不

光是把烦恼、嗔恨心“压抑”下去,压抑是最简单、最粗暴的方法。可能

你对别人的一种慈悲,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暴力。忍辱不嗔,需要“以智化情”,

要以智慧、良好的心态把这个怒火嗔恨化解掉,而不是压下去!所以说忍

字看似好象心上一把刀,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这里面需要一点功夫。确实,

我们平时做人要大度,不是说一把刀插在心上要咬着牙关挺着,这个叫硬汉。

忍的功夫是当有这种障碍现前的时候,你能够主动地把自己放低,以一种

谦卑的心态去面对,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来接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你自己气量太小,心量只有一碗水那么大,一锅水倒进来你就炸了;假如

说我的心量有一桶水那么大,这一锅水倒进来还绰绰有余;假如心量有大

海那么大,十方三世的水、所有世界上的百川河流都朝你涌来,然后你没

有关系,不会受影响。所以说忍烦恼还是要以智化解,通过智慧,通过自

己的功夫去把它化解掉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压下去。也不是说“君子报仇,

十年不晚”,我先等它十年再说,以怨报怨,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

何时了?这里既有因果的法则,也有自身的智慧解脱的法则。不是说我们

选择的就是他欠我们的就一定要拿回来,就看你自己的德行和你自己的肚

量!积德或是修福不仅仅是指今天我拿多少钱出来(这样做的确是有功德),

日常修行当中,最直接、功德最大的莫过于我们的忍辱。面对伤害,吃亏一些、

宽容一些是让我们在积福积德,这在经里面反反复复强调过。“有势不临

难”,有势就是有权,就是前面所讲的豪贵。临,就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

摆架子,欺侮他人,这个也是要注意的一个心态。我们在贫穷的时候,或

是卑微的时候,还不太会想到欺侮人,比较可怕的是自己以前是受尽欺侮

的,突然间自己有一天有权有势了,就想好好地抖一抖,这时自己以前忍

的功夫,吃亏是福的福报,在你抖一抖的瞬间全部抖掉了!所以说在有权

势的时候,自己处在一个相对比较优势地位的时候,如何更慈悲、更忍辱、更宽容,对自己的豪贵权势能够分享,那就是最完美的。“有势不临”还

有有功不居的意思。“功成身退”,我做了很多好事,获得了很多的功劳,

给了我们很高的位置,但是我们视富贵为浮云,视金钱如粪土,不去居这个位。

把这一切都看的很淡,看的很轻。放下这些富贵,放下金钱对我们的诱惑,

能让我们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这里面有很多层意思,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触事无心难,睹境不动难,广学博究难。

大家注意,本来“睹境不动难”是放在经文的第十九难,把它提到此处

便于大家理解,便于整合学习。“触事无心,睹境不动”,一个是对心,

一个是对境:一个是对内在,一个是对外在。它的意义和用功都是一样的,

所以把它放在一起便于大家理解。触事无心之“事”,就是我们每天待人接物,

杂七杂八的这种事情,我们的心与外面的事务交接的时候,是不是被事所

转。通常事情都有几种现象,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跟我有关的,

跟我无关的。对我好的,很高兴;对我不好的,很沮丧,跟我没关系的就

漠不关心。不同的事,心态随之也起变化,这叫心随事转或叫“心随境转”。

境与事两个有何不同?事偏事件,与人的关系多一点,与人相关;境跟我

们的环境、气候,跟我们所看到的有关。一个会比较变动,一个比较固定。

比如看到一朵漂亮的花,路上见一只小狗拉下来的大便,我们的心态前后

一定会有很大的区别;当我们闻到美妙的香味,沉香、檀香,跟我们到肮

脏的地方闻到的气味,我们的心情不一样。这里我们的心随着外面的世界,

随着外面的环境,跟着它不断地变化。这种波动会干扰到自己的喜和怒—

喜欢或不喜欢,导致下一步贪或是嗔,或是逃避。如果能够做到如如不动,触事无心,睹境不动,这是很不容易的。

“广学博究”,是我们学习的态度——精进、锲而不舍,“法门无量誓

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讲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要老老实实、兢兢业业,

认认真真地学习,要深刻探究,不要随随便便放过去。三皈依里,“自皈依法,

深入经藏”,作为居士来学佛,不光为了解决我们自己学佛的问题与凝惑,

多学一些,广闻一点,则不仅利已。比如以前的丛林深入藏经是作为佛法

的实际修学、修证加以对待;现在的佛学院学习会有语文、数学、历史甚

至还会学习外语,因为佛教面临走向世界的问题。从前因为资讯交通不是

很方便,佛法则在有限的范围传播。公元七、八世经时期也传到过东南亚,

现在面向欧美国家、英语国家、法语国家、德语国家,将来佛学的弘扬更

需要广学博闻,需要更多地掌握技能,需要精进地多闻广学。

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

我慢,简单的说就是骄傲,去除这个骄傲心、我慢心。骄和我,其实就

一个意思,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所谓慢,就是轻视、蔑视,

跟“傲”一样看不上人家、看不起人家,你不如我。骄傲、我慢就如一座山,

佛教经常让大家修礼拜、磕头,五体投地,把自己最尊贵的头跟地面接触。

印度等小乘的一些国家里,要用头去接长者的脚(头面接足面),以自己

最尊贵的脸面去接触别人最卑下的足,以此来折服自己的我慢心。在五种

烦恼里,贪、嗔、痴、慢、疑之中,我慢就如高山一样会阻挡自己修行之路,

产生巨大的障碍。就象一杯水,装得满满的,非常自以为是。任何善知识

在你面前给你讲授,你也装不下去,因为你自己是装满的,甚至还看不起

别人,也就无法从更多的资源处得到益处。所以要得到佛法最真实的利益,

必须要把“我”放低,这个非常重要。

“不轻未学难”,未学是指初学者,不要轻视初学者。一个小沙弥,刚

刚出家,我不要理睬他,和他学不到什么东西,见到他也不恭敬也不礼拜;

我的师父是某某大德、上师,有德的大德高僧:我一定要找个活佛大喇嘛

来皈依……这就是轻视别人。其实我们要学习任何一个人,包括初学者,

他们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所以要放下自己的我慢心,不要轻视一个刚刚

发心的初学者。《法华经》有一个有名典故,“常不轻菩萨”的事情。常

不轻菩萨非常谦虚而且见到人就礼拜,经常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

皆当做佛”。他就以这样一个修行的方法(不轻未学),最后证得了无上

的菩提。所以说放下骄慢,虚心地向所有的“老师”学习,可以更快速地

让自己得到成就,这个也是清除我们自己修行路上的障碍。

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

所谓平等就是指我们要保持平等的、慈悲的状态。不能说这个人比较好,

我就对他特别好;这个人不好,我就特别讨厌他,远离他。佛法特别讲究

一个“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把所有众生,不管是人也好、

畜生也好、天道也好、鬼道也好,都把他们看作一体同胞,因为我们的佛

性是相同的,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佛经里也讲了,“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如果我们真正悟到了这个,也就快成佛了!所以“平等”在我们这个世间做起来并不简单,相反时下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一个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待遇不平等、有户口与没户口也不平等,城市的人与农民工子弟也不平等,所以我们在如此一个不平等的世间,可以说是世态炎凉,怎么样让自己保持一颗平等的心、行平等的事,具足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确实来说非常非常难,非常不容易做到。这里需要大家特别体会,

感知。先从比较亲近一点的人给予关怀和帮助,再从比较疏远一点的人下手,

再从曾经欺侮过我的,或是敌对的人做起,去行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对

他们施以慈悲、平等的关爱。从这里我们逐一去实践。在当下这个社会中

实践会非常有效果,因为它的落差非常大,易于区分,也就易于逐步去践行。

所以我们需要去观察,需要去体会。当下的社会状态下,让我们的心态做

到平等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能够突破这个障碍,我们修行的路上必定会

取得很大的进步。

“不说是非难”。所谓说“是非”,就是你对了、他错了,两舌搬弄,

挑拨离间。在佛教里面特别是十善法门,“是非”属于“两舌”。总的来讲,

不说是非就是不要祸从口出,尽量管好自己的嘴巴。少说一句是非,多念

一句佛。在十善里面,有关“嘴”的说了四项,其他方面的只有三个。强

调我们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语表达,否则很有可能会落入到“妄语”或是不恭敬。

假设别人的“不善”是垃圾,而我们又将这些不善放在心上、放在口里,

我们不就成垃圾桶了吗?所以说恶口或是不善的语言,受到最大伤害的不

是对方,而是自己!这些坏东西染污了自己的清净心,等于说是把自己当

作了垃圾桶,那不是很冤枉吗?别人的不善我们要借“境”来自我反省,

看看自己有无这些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只记人之善而不记人之恶,

那我们的心就清净无染、快乐自在了。“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这是金玉良言,对大家修行也好、保持一颗清净心也罢,都是非常有益处的。

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

“善知识”就是老师。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善知识”比老

师多一些属性,他还要教我们出世间做人、成佛做祖的一些方法和道理。

遇到善知识是很难的,就如我们所讲的佛!佛是我们最大的导师。身处末

法时代,佛法衰弱,我们能够遇到一些修行证果、成道的大修行人是微乎

其微的机缘。即使还有几位化现世间,来随缘点化的“高人”,又会因为

我们的“贡高我慢”而错失掉了。所以能遇到善知识,同时能虚心接受善

知识的教导,真的非常非常之难。

众所周知,禅门公案里有二祖慧可大师向达摩祖师求法的典故。达摩祖

师从印度东来中国寻找佛法心印的接班人,慧可大师是接达摩祖师衣钵的

法子。慧可大师为了得到达摩祖师的点化,下雪天一直站在达摩祖师修行

的禅房“达摩洞”外。当时雪下得非常大,达摩祖师为了考验他(禅法心

印是没有那么容易获得的),慧可大师甚至把自己的一只手臂砍下以示学

习的决心和毅力。可见遇到善知识并得到其点化是多么的难,是件很不容

易的事情。

“见性学道难”,所谓见性学道就是指我们学习佛法能够依究竟、了义

的佛法,最终能见到我们的本性。证得无上法身是非常难的,通常来说要

经历很多的磨炼。

图中的这个书法作品是有关六祖大师的一个典故。当时五祖弘忍大师开

坛授法,座下有个非常修行的上座和尚叫神秀。六祖大师因为没读过书,

没什么文化,就在寺院里担任苦役,干些粗活。突然有一天,弘忍大师让

下面所有的出家人写一个修行的心得体会,写一首偈子,拿给五祖看以验

明各自的修行见地,传授释迦佛的衣法。神秀大师写了:“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是我们人这个身体就如菩

提树一样,所有的菩提依它而生长;心就象明镜一样,要时时修正自己的

错误、改正自己的过失,这样才能修行成就。这是“渐”证道的修行方法。

但是按照弘忍大师的顿修顿悟的法门来说,他这见解就显得不了义、不究

竟了。慧能大师在神秀偈子的旁边也找人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指人心!我们的心性本来就是清

净的,本来就是无染的!所谓的擦也好,修也好,都是一个方便善巧的说法,

就象第十一章里面的“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这两首偈颂,一个是讲从凡夫位老老实实一步一步来修证自己的身、口、意,

以戒定慧的次第,逐渐修证;另一个就是直指人心,本来是佛,不假修证,

本俱圆成。它们的见解和修行境界是不一样的。虽然饭是一口一口吃,路是

一步一步走,但是我们的“见地”(即见解,对佛法的体悟和认知)不能低。

《金刚经》里讲:“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你要知道这个,知道我们的本性本自清净.虽然你可能做不到,但是你要知道,

虽然修行是要一步步来,但是你的见地要到位、要最高,知道最终有这样

一个目标,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只追求阿罗汉,追求世间的福报,这样的

学道和修行都不是一个正确的、究竟成佛的发愿。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大愿,

是称性四十八愿,无一愿不是来自他的真心本性。我们念佛发愿也要发真心,

发大心,发大愿!努力地亲近善知识,显发自己的真心、见地,脚踏实地

的修学。

随化度人难,善解方便难。

随化度人、应随因缘,善巧教化学人。菩萨希望以自己的所修所证能利

益更多的众生获得解脱,假如这个菩萨不具足善巧、方便,就很难让其他

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所以说,“随化度人、善解方便”需要智慧,因材

施教,因机施教。我们所度化的对象一定要根据他的习气、爱好、症结所

在给予一定的对症方法,这个需要智慧。比如下雨,很大的雨天气又冷,

有些人就会觉得不方便,走来走去不舒服,抱怨坏天气。有些人是很高兴的,

比如农民就会很高兴,他要春播春种,秋天才会有收获;卖雨伞的也高兴,

好多人出门在外没带伞,这样就很容易卖掉了。所以说同样一件事就看你

如何看待,有的人会认为好,有的人会感觉差,就看你如何转化自己的心

态。在烦恼和痛苦的娑婆世界,让每个人都能够找到符合自己的快乐之路,

能够持之以恒的修行下去,这个确实很难,这就需要智慧,深入修学,以

菩萨的善巧方便给予引导。

五戒里涉及到的杀、盗、淫、妄,喝酒吃肉的问题反馈得比较多。在家

中,有的长辈是信耶稣的,我自己能不能信佛教?公司应酬多,能不能喝酒?

种种问题,就像处在麻花一样的纠结状态中。这里面就需要善巧,要善解方便,

让自己既能开心学佛,又能把自己的工作事业经营好,是需要智慧的,需

要心量。这些难以取舍的、“纠结”的东西,需要我们有“事在人为”的

聪明才智来对待。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戒律是死的,心是活的!以前

有一个小故事,我们知道在佛教里面,修行人是不能近女色的。一个老和尚,

小和尚和一个妇女同时要过一条河,几天前正好下过一场大雨,河水暴涨,

很难通过,大家都很很着急。按照戒律来讲,和尚是不能与女子亲近的,

老和尚二话不说背起女子就过了河,然后各自赶路。已经走很远了,小和

尚实在憋不住了,因为他还纠结在背女人过河这件事上面,纠结了一路实

在忍不住了就说:师父呀,你今天很不对,你犯戒了,你完了,你摊上事

儿了,你背着个年轻女子过河犯错了!老和尚回答,我背是背了,但是我

二十里前过了河就已经把她放下了,而你到现在还背着不放!这个故事就

是善解方便。很多时候需要我们的智慧,需要我们的心量。你纠结就会过

不去,过去的方法不是说修改戒条,只能从自己下手,男变女或女变男身

这也是不可能的,就要从我们自己内心下手。很多时候、很多问题看似无解,

其实全在于我们心量和智慧的善巧。

第十三章◆问道宿命

【经文】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

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这里通过问答来说明“问道宿命”。“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

道”?怎么样才能得到宿命通,怎么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道理。“宿命

通”是佛教六种神通里面其中的一个,在这里主要是讲怎样才能取得佛法

真正的道义,得到佛法的至上圆满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不是讲说“神

通”的事情。问“以何因緣”?佛回答:“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

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这里面佛没有直接和他讲,你要

修什么关,要怎么修法才能修出这种神通来。佛没有直接回答他神通的问

题,而是巧妙地把前后的顺序颠倒了一下。沙门问佛怎样才能得宿命,怎

样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道理?佛讲“净心守志,可会至道”。悟入佛法真

正的道理,然后当得宿命!宿命,是当你明白佛教真正的意义后所得到的

一个副产品。“神通”它只是一个副产品,不是修行的目的和目标,是证

到菩提以后的产生的“附加值”产品。这里面佛没有正面回答,然后提醒

他问题的关键在“净心守志”。关键是能让你的心清净,要让自己的心能

不受环境,不受事件的影响。我们讲睹境不动,遇事内心不乱,不随外面

的环境所转,不受境界染污,同时要守节守志。守志是什么意思?就是指

坚持我们自己的菩提心,坚持我们的道心,不被环境,不被物欲所污染,

就可以彻见本有的清净佛性。佛做了一个譬喻“譬如磨镜”,就象大圆宝

镜一样!以前我们的镜都是铜做的,用很软的一种磨料不断地打磨,达到

非常平整、光洁的时候,就能鉴天动地了,照见山河大地万物。我们的心

也象镜子一样需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垢去明存,断欲无求,

当得宿命”。镜子磨亮了,所有的山河大地都能照见得到。佛性显现,当

得宿命!什么宿命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等等都不是问题,都是小

菜一碟,所以最关键就是净心守志,不要让环境、物欲污染自己,让我们

的心清净下来,真心佛性则如同大圆宝镜一样,彻照万物。

第十四章◆请问善大

【经文】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请问善大”,哪个是好的,哪个是不好的,哪个是大的,哪个是小的。

因为我们总是想要最好的,追求最大的。什么是最好的呢?什么是最大的

呢?以这种原始的方法去问佛,佛讲的也很彻底,“行道守真者善”!我

们能够依着佛所讲的真理修行,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彻见法身,不被世

间的五欲染污,那么就可以成就至善,行菩萨道,圆满圣果。“志与道合

者大”,我们的志愿应该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

起。这句话讲的就是“菩提心”,远离烦恼垢染,增长菩提愿心。就是在

劝大家发菩提心“行道守真”,按照佛教的道理去修行,让我们的心时时

刻刻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没有菩提心,就不能

取证菩提果;没有菩提心,就象一个没有种子的树,无法结出果实。菩提

为因,大悲为方便,它是树根,它是种子,最后成就诸佛圣果。此果因菩

提心而成长,因菩提心而成就,最后进阶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侧面讲

了“最善、最大”就是发菩提心,收获菩提佛果。

第十五章◆请问力明

【经文】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

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这里面又提到了“忍”。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

忍啊,真是一字法门,万事法宝!修福积德,这个是最快速、最稳妥的

一个方法,当然还是得需要智慧的。“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忍,

不怀伤害,没有暴力。尊称为圣雄的印度政治领袖甘地先生提倡“非暴力”,

也是一个忍字,最后取得了胜利,让印度中下阶层的老百姓取得了政治地位,

经济地位。(注:甘地,全名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生于1869年

10 月2 日,卒于1948 年1 月30 日,尊称圣雄甘地,他是印度民族解放运

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是印度最伟大

的政治领袖,也是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

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那些为争取祖国独立和人间公正的国际运动。他一生中曾16 次绝食,18 次进监狱,5 次遇刺,终年79岁。)

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

吃亏是福,最后可以成为人上人,人中最尊。赞叹忍辱的功德,柔能克

刚,它是最有力量的、最坚强的、最安稳的。前面问:“何者最明”?佛答:

“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又讲了这个心!去除了染污,

拂去了尘埃,抛去了烦恼与外面贪欲的垢秽以后,就会光明洞发。十方所

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没有它不通达的。得一切智,

可谓明矣!未有天地之前,父母未生之前就是各位自己本来面目,就是我

们自己的佛性,就是我们自己本有的衣里明珠。佛教经常把衣里“明珠”

来比拟我们自己的真心佛性。《法华经》里有一则故事,有一个人、一个

好朋友到某人家里作客,正好家中主人有事要出去,就把一颗无价的宝珠

缝在来访朋友的衣服里面,他回来以后发现他的朋友居然不知到这颗宝珠

的存在而去外面讨饭去了!我们就是不知自己内心深处有一个无价宝珠,

本有的佛性鉴天动地乃至于天地未开之前,现在、未来,甚至十方,从空

间到时间,没有不洞见的、彻照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光明宏大

的境界,只是我们自己不知,不能证得,反倒是被外尘扰乱,被世间的贪

嗔痴所染污,象一颗被丢在泥土里的明珠一样被掩埋了。

禅宗里有一个有很名的偈子:“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

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本性,不加修持,

无念无住,本来清净,本自具足,本无染污的,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一念

妄想沉迷,境随欲转,让自己的无价宝珠被泥土污垢所染,不能鉴天动地,

大放光明。当我们开了正见,通过修持和磨砺,它就能照破无明黑暗,彻

照山河大地。这也是形容我们的心境“心包太虚”。十方三世,无所不明,

一切自有,可谓世间最明。佛指示明珠给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回光返照,

明了自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真心佛性。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32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