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历史悠久人文璀璨,产业蓬勃发展的阳明故里

  

浙江余姚,既是一座“老城”,又是一座“新城”。

余姚秦置县、汉建城,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700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王阳明、黄宗羲等大文人的诞生地。

阳明故里余姚,不仅历史悠久、人文灿烂,还有秀丽的山川和百姓的日常生活。近年来,这里工业发展欣欣向荣,以塑料、模具、小家电等传统产业为基础,重点打造新材料、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四大标志性产业链,打造先进制造高地,赋予产业“新生命”。

余姚市阳明古镇繁华夜景。余姚市委宣传部供图

这个曾经闻名遐迩的“榨菜之乡”,目前已培育出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7家,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数量达到872家,位居浙江省第六位,共有14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焕新,是余姚的关键词。传统产业“榨菜”如何升级?单项冠军企业如何“进化”?机器人产业如何发展,又有哪些规划思路?近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余姚,观察这座“东南名城”的“焕新”活力。

榨菜产业正在转型升级

“榨菜”作为余姚农业产业标签之一,集中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姚西北地区。

20世纪60年代初,余姚西北部有零星种植鲜榨菜,作为腌制蔬菜的原料。80年代初,土地分到户,农民种植自主权更大,榨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90年代初,“余姚榨菜”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鲜榨菜近10亿斤。

当时有这样一个传说:西北瑶族农民的房子都是用榨菜建造的。

“现在老百姓不用担心自己种的榨菜等蔬菜卖不出去。”这是因为,在以贝德福、铜钱桥为代表的余姚榨菜加工企业的带动下,传统种植走向了工业深加工,带动了产业发展。

阮银福是浙江贝德福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也是“余姚榨菜”产业的领军人物。他出生于一个“豆腐世家”,从小就跟随父母做豆腐、种榨菜。由于榨菜卖不出去,农民们经常把收获的榨菜倾倒在沟里。

“这太可惜了。”阮银富萌生了“超越豆腐”的主意,做成“榨菜”,把农户种出来的榨菜卖掉。

25岁时,阮银富集资开始生产小包装方便榨菜,生产设备逐渐增加,生产品种也从榨菜扩展到萝卜、芥菜、豇豆、大蒜、海带等品种,市场销售也从省内拓展到省外。

贝德福利自1992年成立以来,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建设基地、带动农户,全年收购、加工各类榨菜等新鲜蔬菜12万吨,在浙江乃至全国榨菜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贝德福榨菜自动化生产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们不断更新设备,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9条全自动生产线,产品质量、产量、效率都有了显著提高,把放心食品送到了消费者的餐桌上。”阮银富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目前,贝德福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新厂房正在紧张建设中。“新车间将更加现代化,产量更高,质量更好。”阮银富说。

传统小家电的更新换代

“上世纪80年代初是短缺经济年代,塑料日用品市场需求巨大。借助宁波炼化企业紧密的原料供应,以及宁波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余姚塑料产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塑料制品加工和模具密不可分,以模具为基础,余姚的金属配件、汽车配件、小家电、电线电缆等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浙江工商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倪树高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与青岛、顺德并列的全国三大家电出口基地,余姚家电产业近年来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由家电配件到整机生产、由贴牌加工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商家相关方也都能敏锐地感知到这种变化。

丁萌萌是一家家电部件供应商的负责人,从事家电电路板核心部件及材料的配套服务。

“余姚家电企业的定位在不断提升,原来的小家电产品比较低端,以大批量销售为主,随着内外贸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要更有活力的产品,余姚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型,开发更高端、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丁萌萌介绍,“以前大部分客户不太注重技术研发,拿着别人的产品拆开模仿。现在终端客户开发的家电产品功能更加多样、性能更加优良,不断寻找产品痛点、改进,重心更多地转移到技术研发上,对我们供应的产品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年来,家电企业所使用的元器件品牌也迅速实现国产化,这意味着国产品牌元器件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以前国内外不同品牌的元器件质量差距很大,现在随着国内技术的发展,大部分消费电子元器件质量已经和国外品牌相差无几,上游供应商发展也非常迅速。”丁萌萌说。

经过多年发展更新,余姚目前拥有家电出口企业900多家,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福佳、好伙伴、比翼等一大批品牌企业,生产出吸尘器、电水壶、空气炸锅等一大批“单项冠军”,形成了就近配套、就地取材、相互依存的庞大产业链条。

单打冠军的演变

改革开放后,余姚是全国较早富裕起来的城市之一。

1984年8月,余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长城精工有限公司成立,这也是浙江省第一家中日合资企业。1985年,余姚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1994年9月,中国塑料城开业。

2022年余姚市财政总收入已达205.79亿元,如今中国塑料城早已成为集塑料原料销售、塑料信息发布、塑料展览、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塑料制品及其他辅助材料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专业生产资料市场。

余姚作为工业大市,已形成以家电、塑料模具、机械五金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减排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体系,拥有舜宇光学集团、江峰电子等一批高端创新型企业。

伴随着城市面貌的变化,一批企业成长为一些领域的单项冠军,大丰实业、舜宇光学、舜宇汽车、江丰电子等企业被列为国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市上市企业已达20家。

2005年夏天,姚丽君与几位博士、专家在余姚创办了江峰电子,成立之初,几乎没有任何材料、设备、人才。

连续八年亏损,创业之路艰难,创业初期没有税收贡献,余姚用耐心和包容提供了顺畅、高效的营商环境。江峰电子不负众望,成为我国高纯金属溅射靶材领域的翻盘者。如今,江峰电子靶材已在世界先进工艺下实现量产,市场占有率也从2017年的全球第三跃升至全球第二。

10年来,江峰电子通过吸引人才、培育上游原材料企业和装备产业,带动铜、铝、钛、钽、锰等超高纯材料产业链重要企业落户余姚。

江峰电子超高纯金属靶材智能化生产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余姚地方虽小,但在超高纯材料领域却是个大地方。”现在,全球各大半导体厂商大多要到余姚采购。

这也离不开政府的保驾护航。“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能体现我们的坚持和担当。疫情期间,国外靶材供应商交付能力大幅下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向客户供货,成功化危机为机遇,提升了公司的市场份额。”江峰电子书记姜云霞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余姚政府在物流等方面积极协调,最终实现国际海运,确保江峰电子顺利完成订单,并获得国际客户的认可。

“国际知名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SSMC向我公司颁发了‘杰出供应商奖’,表彰了江丰电子在品质、交货期、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蒋云霞表示。

作为专注于文体旅游核心技术装备及系统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大丰工业也是谈及余姚就不能不提的企业。

大丰连续25年打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体系,承担了全国大部分中高端文化场馆工程,在G20、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重大国际活动中,大丰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创造”。

大丰实业承办的央视春晚舞台。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发展初期,大丰主营连接器业务,包括电源连接器、摄影摄像舞台设备、灯光设备等,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大丰抓住机遇,在影视设备的研发上投入了第一桶金。

在随后数十年的发展中,大丰不断更新升级产品,从连接件到公共座椅、移动看台、舞台机械,大丰几乎在每个领域都成为行业领军者。随着市场对文体旅游等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大丰近年来也开始转型升级,从传统的影视设备制造商转型为文体旅游行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余姚一直把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作为一项重点、亮点工作,2022年出台《余姚市单项冠军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继续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向“单项冠军”跃升。截至目前,余姚共有全国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0家,宁波市单项冠军(重点培育)企业34家,宁波市单项冠军(潜力培育)企业77家。

前瞻产业布局

机器人、智能光电等特色小镇快速崛起,余姚产业由散乱向聚集、由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余姚制造业基础雄厚,亟待转型升级。机器人产业与余姚传统制造业企业优势互补,使余姚成为浙江省率先培育机器人产业的地区。

2015年前后,余姚开始关注机器人产业并作出布局,2016年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余姚。

“从资金、政策到空间的布局很齐全,余姚经开区是省级开发区,历史悠久,综合实力强,把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放到经开区,专门设立新板块给予扶持。”余姚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早在2012年,余姚就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聚焦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中的资金“痛点”“难点”,摸清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发展中的资金资助规律,在全市率先精心设计“扶持资金+种子资金+贴息贷款”的“三个500万”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具有区域知名度的“耀江人才”品牌,截至目前,已有200余个“耀江人才计划”项目入选。

2022年,余姚制定出台新时代人才强市发展新政30条,全方位提升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新版“耀江人才”继2017年将发展奖励提高到最高500万元后,又新增500万元股权投资,对特别优秀项目的支持金额提升到“5个1000万”,以更大力度、更广范围支持人才项目发展。

截至目前,余姚已自愿申报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入选专家45人、省重点人才计划入选专家69人、省领军创业创新团队10个、宁波市“甬江人才工程”(含原“3315系列计划”)100个,22家人才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3家人才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江峰电子成为宁波市第二家在A股上市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企业。公司团队牵头的“超高纯铝钛铜钽金属溅射靶材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宁波市作为第一完成人首次获国家级奖项)。 去年11月,省万人计划专家王顺博创办的永思电子仅用5年发展时间,成功登陆科创板,创下了宁波企业最快上市新纪录。

甘忠学、常志军等领军人才在余姚的发展,也极大促进了余姚产业和人才的发展。甘忠学曾任ABB集团柔性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2015年,甘忠学带领智能制造领域专家团队落户余姚,与宁波市政府签约成立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并带动一批高层次人才来余姚创业。

2016年,甘忠学正式创立智昌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精度机器人控制器、核心一体化关节、多自由度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产品,并以三元控制技术为核心,自主研发了“智昌蜂脑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制造、家具制造、纺织制造、冶金、医药制造等工业制造领域。

志昌集团共享智能备料中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智昌集团聚焦工业智能化,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余姚机器人智谷小镇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覆盖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整机全品类,形成了集机器人零部件、整机、机器人系统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

机器人小镇从一片农田起步,自2016年首期标准厂房交付使用以来,从无到有,初具规模,并成功入围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我们主张放心来开发区发展,因为余姚经开区对政策落实的能力和信念非常坚定,保障体系完备,对落地的初创项目,除了资金扶持政策外,还有三年免租的标准厂房,还有很大的空间储备,如果有项目在这里发展,完全不用担心空间问题。”开发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从企业入驻的种子期,到企业成长起来后的资金、服务和空间保障,余姚经开区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并且还有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

机器人产业周期长,个性化产品多,余姚机器人小镇以应用为最重要支点,辐射带动关键零部件产业,对于前瞻性方向,也在提前布局。

“对前沿技术和项目前期探索会有一定的敏感性,余姚是县级市,但不会因为地方小而放弃前瞻性产业的布局。”2021年,余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开展人才招募和研发生产,东子科技等一批项目的落地,让余姚在人形机器人布局上保持领先地位。

持续发力,使余姚机器人产业实现了由“零”到“链”的突破、由“链”到“集群”的升级,余姚已成为全省机器人创新要素最集中、创新集中度最高、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区域之一。

目前,该镇已初步构建了从基础材料、核心部件、机器人本体到智能制造研发、生产制造、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闭环。基础材料领军企业有江峰电子,核心部件领军企业有智昌机器人、大芯半导体,机器人本体领军企业有尚文科技、海阔人工智能。截至目前,余姚已引进和培育机器人产业相关企业143家,基本覆盖机器人全品类,去年机器人产业产值达223.79亿元。

“宁波本身传统产业实力雄厚,供应链响应速度也比较快,余姚周边的产业链也非常适合发展机器人或者智能化改造产业。从招商布局的角度,我们希望新项目能够深度嵌入现有的产业链,千方百计对产业链进行补充和强化。”

“更新”背后的文化力量

余姚历来有“文学名地”之称,随着宋朝南迁,中原大族纷纷迁入浙江,浙江逐渐成为宋明理学的思想中心,并形成了具有全国影响的“浙东学派”。

“‘浙东学派’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实干、义利并举,到王阳明时期则演变为‘知行合一’。这些思想不仅对余姚,也对整个浙江产生了影响,深刻影响了浙江人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余姚人注重实学、重实业的特点,就是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倪树高说。

近年来,余姚十分注重对阳明心学思想的充分复兴和运用,举办阳明心学与现代企业精神相结合的研讨会。

“王阳明心学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还可以激励企业家做大做强产业,打造良知企业,创良知品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余姚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黄士杰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

余姚出过不少科举进士,他们不远万里到各地为官。“历史的印记启迪了人们,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余姚积极引进各类发展要素,特别是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倪树高告诉记者,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形成了务实理性的思维,善于把握分寸。

在这样的文化之下,对科技人才的尊重是理所当然的。姚丽君、甘忠学等科技人才的引进,在余姚形成了“滚雪球”式的人才效应,使其不断“更新换代”。多年引才的坚持,也让余姚体会到了引才的甜头,找到了路径,积累了相关经验。

“余姚本身人才济济,有文化氛围,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在制造业迈向高端的发展上,肯定有自己的优势。”倪树高说。

余姚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科技强市的发展战略,城市的变化和发展也颇具特色。

余姚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大致可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北部为垦殖平原区,中部为姚江河谷平原,南部为四明山区。余姚市区位于中部姚江两岸。改革开放前,市区面积很小。工业化过程就是人口和产业集聚的过程,南北人逐渐聚集在余姚市中心城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工业园区被包裹在市区内,形成“工业围城”的局面。

倪树高建议,在当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建设品质的过程中,余姚需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打破“工业围城”。

“城区内的工业园区要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形成产城融合发展局面。城区外的工业园区要推进集聚、升级、转型,成为优质工业园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的联动,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对高水平产业和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倪述高说。

 

标签:余姚   榨菜产业   升级   备得福   更新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tp://www.luzai.cn/html/327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