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热门关键字: 11 11 11 11 
  宿州方言亲属称谓语的特点、文化内涵及发展趋势
发表评论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2 日期:2024-07-27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摘要:亲属称谓是一定社会婚姻制度的产物,苏州方言亲属称谓十分丰富,可分为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两大类,从数量和独特性上看,父系称谓多于母系称谓,这些亲属称谓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受南北文化的双重影响,称谓是称谓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苏州方言亲属称谓是以父系亲属为主的亲属关系的表现形式,体现了苏州地方宗法伦理文化、家族文化、宗教文化、和谐文化和社会文化。受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结构、人口政策、语言竞争等变化的影响,苏州方言亲属称谓日益萎缩,应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保护。

关键词:苏州方言;亲属称谓;称谓文化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代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3-0171-005

1.称谓语和亲属语的产生

“衔”一词最早见于《晋书·李太后传》[1]。《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因亲属或其他关系以及地位、职业等而给予人们的名称,如父亲、主人、厂长等”。[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衔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和交往频率的增加,衔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交际对象,我们通常将衔接分为亲属衔接和非亲属衔接,非亲属衔接又包括姓名衔接、社会衔接和指称衔接三个子系统。[3]

亲属称谓是亲属群体的语言符号,用来表示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和姻亲关系,对亲属成员有团结人心、明确长幼次第、区分人的辈分、等级、地位的作用。[4]372亲属称谓是一定社会婚姻制度的产物,亲属关系起源于婚姻关系,进而形成亲属制度。原始群居阶段,儿女知母,不知父,此时尚无亲属称谓。血缘群婚时期,族内通婚、兄妹通婚被认为是道德的,汉代以前,儿媳称呼公婆为叔、姑[5],昆明黑彝的亲属称谓都是堂表联姻这种婚姻方式在亲属称谓中留下的语言印记。 [6] 而且,当同一氏族的一群男子与另一氏族的一群女子结婚时,子女们也不分伯伯姑姑之分。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家庭的根基。从此以后,婚姻关系和亲属称谓就基本固定了。可见,婚姻制度的类型决定了亲属称谓的类型。

亲属词受到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语言学等许多学科的关注,研究资料极其丰富。《礼记》、《尔雅》、《释名》、《说文解字》、《方言》等均有关于亲属词的记载,其中《尔雅·时勤》列出了13代亲属的词,清代梁章钜的《名氏录》是我国最早的有关亲属词的专著。[7]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亲属词概念的界定、词体系的分类、官话词与方言词的比较、亲属词体系的演变、词的结构分析、亲属词的概括以及影响亲属词的因素交织等方面。[8]本研究在对苏州方言词进行分类描写的基础上,勾勒出其典型特征,并着重分析苏州方言词独特的文化意蕴。 本研究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宿州乃至皖北地区独特的称谓特点和称谓文化,从方言的视角再一次诠释语言与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苏州方言亲属词的分类及特点

1.苏州方言亲属称谓的分类

亲属称谓词的分类存在一定的差异,黄涛将其分为父系、母系、丈夫方和妻子方四类亲属称谓词。前两者统称为血亲,亲属之间有血缘关系;后两者统称为姻亲,是以婚姻为基础的称谓词。[9]20郭金富根据亲属关系的不同,将亲属称谓词分为宗亲、母系亲属和母系亲属。[4]372宗亲和母系亲属也统称为血亲,都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10]费孝通根据语言情况将亲属称谓词分为四类。[11]241本文的重点不在于整理亲属名词及其解释,而在于探究亲属称谓词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面对苏州方言亲属称谓词作一简单介绍:

1. 以自我为中心的血缘关系称谓

(1)父系血亲

① 向上标题

B.女:母、媽(母)、姑(母)、姑母、姑姑、花姑(新婚的姑母及刚与叔父订婚,尚未嫁入门的女人)、继母、继母//祖母、姑母、姑姑//老太太、老姑、老阿姨。

② 以下称号

A.男性:儿子、侄子/孙子/曾孙。

B. 女性:女儿、侄女//孙女//曾孙女。

③ 同辈头衔

苏州话中,同辈也称“等班子”,主要有:哥哥、弟(指弟弟)、姐姐(妹妹)、妹妹(妹妹)。

(2)母系血亲

① 向上标题

称呼母方亲属时,称呼方式为:母方父亲、母方母亲、母方叔父;称呼母方亲属时,称呼方式与称呼父方血亲相同。

② 以下称号

连续称谓:娘家侄子,娘家侄女//娘家侄孙,娘家侄孙(女儿);表面上对亲属的称谓与对父系血亲的称谓相同。

③ 同辈头衔

称呼母方亲属时,称呼方式为:母方兄弟、母方弟弟、母方姐妹、母方妹妹;称呼母方亲属时,称呼方式与称呼父方血亲相同。

2. 以自我为中心的姻亲称谓

(1)父系姻亲的称谓

①向上称谓:(古)岳父/岳母(背地里称呼)、(古)岳母/岳母(背地里称呼)、伯父、舅父、叔父、嫂子//祖母/祖母、祖父、岳父的伯、岳母的伯//外国祖父、祖母、岳父的伯、岳父的伯、岳父的伯。

②下列称谓:客人(特别是女婿)、女儿的女婿、侄子的女婿、侄子、侄女、侄子的妻子、侄子的女婿//孙子的女婿、侄子的女婿、孙子的妻子、孙子的女婿。

③对同辈的称谓:媳妇/妻子/女人/亲戚、堂兄堂妹、姑姑的堂兄堂妹、兄弟、姐妹、堂兄堂妹、姑姑的姐妹、姻亲、姐夫、岳母、姐夫、嫂子、姐夫、姐夫、嫂子、兄弟的妻子。

(2)母系姻亲称号

①从上往下使用的称谓:老头、老太太//爷爷、奶奶//老爷爷、老奶奶。

②以下称谓:与丈夫称谓相同。

③同辈用法:外人(丈夫)/男人/家人、伯父/大伯、姐夫、姐夫、妹夫、妹夫、嫂子,亲口称呼丈夫。

2.苏州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苏州地处中原官话区与江淮官话区的过渡地带,融汇南北文化,亲属称谓也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其次,从亲属称谓词的构词规律看,苏州方言的亲属称谓词,特别是核心词汇,与普通话十分一致。在核心词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词缀形成了一些新词。如前缀“老”、“大”、“小”表示辈分或顺序,“表”、“外”、“娘家”、“婆家”、“亲家”等表示血亲、姻亲的亲近或区别;后缀“子”多用在单音节词后,主要是用来拼音;“府”表示形成的词代表姻亲称谓。 有些新词是由重叠构成的,如:“爷爷、奶奶、大[t?荠214t?荠0]、奶奶”等都是由单音节词素构成的重叠词,“爸爸”、“姐姐”、“哥哥”、“妹妹”等都是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

第三,在语用表达上,苏州亲属称谓语采用叙述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严格区分辈分、性别、长辈、血亲等,条理清晰。粗略调查,凡是可以当面称呼的称谓语,也可以在背地里用来称呼,但可以当面称呼的称谓语,不一定有相应的当面用法。最典型的例子是夫妻之间只在背地里称呼,不当面称呼。

最后,从修辞角度看,苏州方言中很多用语生动、富有感情。苏州人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当地人称女婿为“客人”,称准女婿或新婚女婿为“新客”。一方面说明女婿原本不是本家的人,另一方面强调要像客人一样对待女婿。所以“客人”这个称呼传达了女方家人对女婿的欢迎和喜爱,听起来很亲切。比如称呼丈夫为“外人”,也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信息。它是我国古代男女家庭地位不同、社会分工不同的产物。古代男人在外务工,女人在内务工,所以以做家务为主的妻子被称为“内人”,而丈夫在外辛勤工作挣钱养家,被称为“外人”。

三、苏州方言亲属词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亲属词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苏州方言亲属词体现了苏州地方宗法伦理文化、家族文化、宗教文化、和谐文化和社会文化。

1. 宗法伦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长幼之分、尊卑之分,强调内外之分、亲属之别。“封建宗法制度、宗族、伦理观念,在汉族的家族称谓和亲属称谓中都有具体体现。”[16]在我国,“国”与“家”的统治模式基本相同。早在周代,“公、侯、伯、子、男”等官阶名称就采用了亲属称谓,如“公(公)”、“伯(伯)夫”、“子(二)子”等。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王国,族长如同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现代社会,族长制已经消失,但村民们仍然自觉地以宗族关系为依据聚集在一起生产生活。

在堂表亲关系中,称谓的不同也体现了人们的宗族观念。在亲属称谓中,堂表亲又分为姑母、舅父、姑母。但在苏州当地人的观念中,姑母、舅父的地位一般高于姑母。男子结婚,办喜事的任务首先要交给姑母、舅父,如果没有姑母、舅父或者舅父不在,那就由姑母、舅父来办。当地有句俗语叫“姑亲姑亲,舅父死了断绝关系”,“侄子到舅父家,到锅门家做客”。舅父家比姑母家亲近的原因,在于人们的宗族观念。

2. 家庭文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国传统家庭文化以父权制、父子关系为基础,主要表现在男女差异、夫妻秩序等方面。

1. 男女之间的差异

亲属称谓是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关系的保存和外在表现。从亲属称谓的数量来看,男性的亲属称谓多于女性的亲属称谓。划分得越细,人们越是重视。比如,在血缘称谓中,与父亲同辈的男性称谓有“祖父”、“叔叔”,女性只有“姑姑”。同样,孙子称呼比祖父年轻但与祖父同辈的人为“老爷子”,但孙子称呼比祖父年轻但与祖父同辈的人仍为“爷爷”。这些都是由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造成的。

在中国古代,女性在家庭地位上受到歧视,女性在家里必须服从父母的安排,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认为她们不是自己的亲生子女。姐妹未被列入“六亲”之中就是有力的证明。在称呼上,子女称呼父亲的父母为“爷爷”、“奶奶”,而称呼母亲的父母为“外祖父”、“外祖母”。“外”字明显地表明了关系亲疏的差别。

2. 夫妻有秩序

在各种亲属关系中,夫妻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但夫妻之间的称谓却耐人寻味。在我国,夫妻之间没有固定的称谓,在书面语中,夫妻有“夫”、“贤妻”等尊称,但在口语中,这种称谓却没有[9]35,尤其是在农村。背地里直呼其名与直呼其名,旧派与新派之间,都有区别。

不论书面语还是口头语,夫妻之间背地里称呼对方的方式很多。苏州话中,五六十岁以上的夫妻,男的叫妻子“得娘”、“安西府”、“安伙计”、“安家人”;女的叫丈夫“得大大”、“得巴”、“安那口子”、“当家”、“孽子”。“得”是指孩子的名字,多为第一个孩子的小名。男的叫妻子“家人”,女的叫丈夫“当家”,体现了当时社会男女主从关系。“孽子”是“哪子保”的简称。苏州话中,如果男人脾气不好,不讲道理,就叫“哪子保”。被妻子叫“哪子”的丈夫,往往在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 当妻子这样称呼丈夫的时候,表现出了她对丈夫的调侃和敬畏,也表现出了她对丈夫家暴的不满和无奈。

3.宗教文化

苏州当地人多信奉基督教、佛教,所信奉的神祇有王母娘娘、龙天公、神君、地君、观音、七娘、财神、灶君、雷神、阎罗王、月娘等天地神祇。这些称谓基本都是在自然神祇名字后加的亲属称谓,男神多为“爷”,女神多为“娘”,女士通常加“娘娘”,未婚(或原始人心目中的年幼者)则为“姑娘”。以上神祇,无论是自然神祇还是拟人神祇,都是人的外化。在“万物有灵”的文化心理驱使下,“人们用自己的经验,想象宇宙间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灵魂、有情感、有意志,甚至有语言,能与人沟通信息。”[4]114

在亲属中,“爷”和“娘”给予原始人新的生命和生活的勇气,教育他们如何为人处事,为他们遮风避雨,是他们的保护神。当原始人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他们苦恼不已,于是希望神灵能用魔法来保护自己。他们对神的感情比较复杂,一方面,原始人将父母养育之恩投射到神灵身上,对神灵产生自发的感激之情。这时,神不是神,鬼也不是鬼,原始人希望神灵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保佑和保护他们;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原始人常常对神灵产生怀疑,他们看不见神灵,却觉得神灵无处不在,希望神灵能为人间百姓主持正义,让善恶得到公正的处理,神灵成为他们心目中正义的化身。 原始民族对于神的敬畏与亲切之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4.和谐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战国时期,墨子就提出了“兼爱”的思想,成为后世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兼爱思想具有平等、互惠、友爱、可持续和“义”与“利”相统一的特点[17]。苏州方言中的伪亲属称谓就体现了村民兼爱的思想。“伪亲属称谓”是使用亲属称谓中的名词来称呼非亲属[9]93。是亲属称谓原则向非亲属的延伸。伪亲属称谓中,说话人与对方一般不是同姓(包括同姓但不属于同一家族的人),在农村主要针对的是同村或邻近村落的不同姓氏的村民。 不同姓氏的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都是以地缘关系来建立联系,称呼时借用父系氏族称谓,以辈分、年龄为主要参考价值。

从亲属称谓到有地缘关系的非亲属称谓再到陌生人称谓,亲属关系可能越来越弱,但本质上却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都是用父系宗族称谓,晚辈视对方为自己的父母或祖父母,虽然彼此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称呼中蕴含着说话者对对方的尊敬和爱戴;一声真诚的呼唤会拉近两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长辈也会视说话者为自己的亲生子孙,悉心照顾、爱护。伪亲属称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美好愿望和“与人为善”的理念,有利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培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

5.社会文化

在称呼中,有一种社会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拜干爹”,又称“改口”,是一种社会文化。在苏州,拜干爹颇为普遍。拜干爹时,孩子往往还很小,所以拜干爹纯粹是成年人的社会行为。父母为孩子拜干爹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孩子比较娇气。有的孩子体质比较弱,生病了就找当地的巫医治疗。有的巫医会说孩子命中注定要与某事有冲(犯),需要再找一个生肖(五行方面)和自己相合的人,认一个干爹干爹。这样孩子才能得救,健康长寿。按照这种观点,干爹干爹其实就是孩子的守护神。第二,父母避灾。算命师告诉父母,孩子命格不好,容易与父母发生冲撞、牵连,需要给孩子找一个干爹干爹。第三,就是确立关系。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父母与干爹干爹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或依赖关系。干爹干爹一般是当地比较有权势或比较霸道的人。 孩子的父母以孩子为赌注,把教父教母绑起来,让教父教母为自己或者将来为孩子谋取一些利益。第四,是维持友谊。有时候孩子的父母和孩子的教父教母私交很好,希望这种关系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所以就认教父教母为教父教母。

抱养教子现象是社会交往的棱镜,折射出各种人际关系,虽然其中也有阿谀奉承、权贵拜金的丑恶现象,但更多表达的是人们美好的祝愿,希望真挚美好的友情、亲情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希望能够给彼此带来好运和温暖。

四、苏州方言亲属称谓词在当代语境中的演变与回应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在亲属称谓中留下其发展演变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宗法制度被摧毁,落后的宗法思想逐渐被淘汰。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我国的婚姻制度和人口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实行二胎计划生育政策。长远来看,各地的亲属称谓也会发生变化。苏州方言中,除了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有关的亲属称谓外,其他如兄弟、姐妹、堂兄堂妹等称谓在以后的家庭关系中会逐渐减少,“或仅仅作为非实际血缘或婚姻亲属关系的社会化统称,存在于人们日常的社会交际语言中”。[18]苏州经济欠发达,外来务工人员较多。 受其他方言和我国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影响,苏州方言的称谓语在一段时间内必然会变得更加复杂,同一个亲属关系可能会有多个称谓语,但由于语言竞争,苏州方言亲属称谓语中的地方特色词会越来越少。

鉴于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苏州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研究、保护和抢救。目前,一方面需要对这些词做全面系统的描述,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同时需要对相关的语言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主要包括方言接触现象研究、跨学科交叉研究、古今比较研究、不同方言或语言之间的类型学研究等。

参考:

[1]李方圆.汉语称谓语简论[J].枣庄师范学院学报,1996,(1):51-5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63。

[3]齐虎阳,朱琴琴.上海市徐汇区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J].语言与文字应用,2001,(2).

[4]郭金富.汉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5]闵春芳. 文学词语与文字研究略[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280.

[6]罗昌培.语言与文化(注释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4。

[7]梁章举,清.称谓录(影印本)[M].天津:天津古籍书店,1987.

[8]胡诗云.汉语亲属称谓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1.

[9]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孙玉清.山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3.

[1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郑先勤.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亲属称谓词比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4).

[13]黄惠敏.巢湖方言与蚌埠方言亲属称谓词比较[J].科技信息,2009,(24)。

[14]苏小青,吕永伟. 徐州方言词典[K].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5]李申.徐州方言[M].北京:中国语言文学出版社,1985:147.

[16]常静瑜.汉语词汇文化(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2.

[17]吕海滨.论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论意蕴及当代价值[J].探索,2012,(7).

[18] 石宝金. 论汉语亲属称谓词的特点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J]. 复旦学报,2003,(2)。

事业单位必备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热门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信息反馈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2007-2017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www.luzai.cn)
Copyright © 2007-20016 www.luzai.cn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