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热门关键字: 福建省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 2024 事业编 
  教出乐观的孩子:让孩子快乐幸福的秘诀,你知道吗?
发表评论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2 日期:2024-07-16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培养乐观的孩子

原创作品 | 马丁·塞林格曼

解读 | 冷面

点击上方绿色图标,即可收听简宁朗诵

一天一本书

各位爱书人大家好,截止11月30日,慈怀读书会《一天一本书》栏目已陪你读完365本书!感谢大家一路的陪伴与参与,本月,我们将为您回顾31本优质图书,让我们在阅读中共同成长。

我们因为热爱而来,2019新年,我们的每日一书将继续陪你一起读书!

通过书籍学习真理,走慈悲之路,关注慈悲读书会,每天听书或读一本书,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今天我们要一起阅读的书是《养育乐观的孩子》。

我们常说,对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幸福快乐,是的,在我们看来,幸福和快乐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快乐是最简单的幸福。

然而事与愿违,很多家长发现,虽然孩子不再为温饱而发愁,但他们并不快乐,反而心理问题更加严重,甚至产生厌学、悲观厌世的思想。这是为什么呢?

以前家长遇到这样的问题,会参考很多成功的案例来分析,往往都是个案,不够系统全面,甚至不够科学严谨。现在有这样一本书,用美国过去30年对千余人的跟踪研究总结出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证据,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养育乐观的孩子》。

《培养积极的孩子》一书共有四位作者,分别是凯伦·列维奇、丽莎·雅各布斯、简·吉勒姆、马丁·塞林格曼,塞林格曼是主要作者。他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是一位善于创造历史的传奇人物:26岁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心理学教授;因“习得性无助”这一经典学术发现,成为级别最高的积极心理学家;1998年,当他被全票推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时,他在演讲中提出,相比于以前研究人的弱点和问题,心理学应该开始关注人的美德和优势。这是心理学的里程碑意义。

他的经典著作《养育一个乐观的孩子》是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少有的开创性巨著,本书的宗旨就是教会家长、教师以及整个教育系统如何教孩子乐观起来。

塞林格曼向我们讲述了他三十年来对乐观与无助感的研究,悲观情绪的起源和潜在后果;解释了如何识别孩子面临危险的迹象,以及如何将他的悲观情绪转化为乐观,将无助情绪转化为自主。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塞林格曼的《养育乐观的孩子》。

点击图片体验“一日一书”小程序

悲观是天生的吗?乐观可以后天习得吗?

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有些人面对困难,能够坚持不懈,直至成功;而有些人面对困难,就会退缩,觉得自己不擅长这方面、不擅长那方面,轻易放弃。

我们会认为这是性格或基因不同造成的,有的人比较悲观,有的人比较乐观,所以遇到困难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塞林格曼的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基因在人们的悲观情绪中起的作用很小,而后天因素则很大一部分是“习得性无助”。

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感到无望、无助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当我们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环境时,我们会认为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于是便放弃任何努力,自愿忍受痛苦。通俗地说,当面对许多无法控制的事件时,人类常常会不加尝试就放弃。

塞林格曼在对狗的实验中首次发现了这种现象。

一些狗在之前的实验中已经了解到,无论它们做什么,它们都会受到电击。

那么在接下来的逃跑场景中,虽然他们可以很轻松地通过门逃跑,但他们很快就放弃了,宁愿躺下并在固定的时间内接受电击。

令人惊奇的是,就像狗实验的结果一样,在人类实验中也得到证实,当面临很多不可控的事件时,人类根本就不会去尝试就轻易放弃。

塞林格曼的研究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他发现,某些悲观的人更容易屈服于无助,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也更高。

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习得性无助是如何产生的,所以我们也明白抑郁症是如何产生的:“你觉得自己的行动会失败,不会有结果”。

过去心理学家只治疗抑郁症,在发现这个研究成果后,塞林格曼将研究方向转向如何让这些人免受“习得性无助”的折磨,因为无论是悲观还是乐观都不是天生的性格特征,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掌握。

习得性无助的反义词是“习得性乐观”,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由来。

数据显示,悲观情绪在儿童中蔓延,抑郁症初发年龄逐渐低龄化。作为父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导和养育孩子,让他们享受乐观的生活。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意义无需多言。既然乐观是可以学习的,那就让我们跟随塞林格曼学习如何养育乐观的孩子吧。

点击图片体验“一日一书”小程序

控制行为

这是学龄前儿童形成乐观心态的关键

所谓控制行为,就是你可以掌握和控制的行为。

新生儿是完全无助的,头两年里,宝宝学会走路、说话,这些都是让宝宝获得控制感的行为。比如宝宝摔倒了,让他自己站起来。宝宝吃饭时,越早给他餐具越好。也应该给他一些可以用手吃的食物,让他获得控制感。

婴儿的无助通常发生在他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没有联系的时候,比如他哭了,却没有人关注他,这让他感到悲伤、焦虑,从而变得消极。

宝宝并不是因为拨浪鼓的声音而笑,而是因为他在摇动拨浪鼓。

但家长一般都习惯于对学龄前的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当孩子表现出焦虑、愤怒、烦躁等情绪时,我们想尽可能减少这些情绪对孩子的影响,这样做其实对孩子是不利的。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控制行为是培养乐观心态的关键。要让孩子体验控制感,你必须让他经历失败,并不断尝试每一步,直到成功。

任何步骤都不能跳过。失败是建立成功和良好性格的必经阶段。刻意缓解坏情绪和对失败的恐惧会使孩子面临患上抑郁症的风险。

因此,在塞林格曼看来,过度保护或者无条件的正面赞扬并不是正确做法,如果父母让孩子经历所有的过程和感受,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孩子就能养成不退缩、克服困难的习惯。

点击图片体验“一日一书”小程序

学会给孩子积极的“解释风格”

让孩子乐观的基本原则在于父母解释事情发生原因的方式。这被称为个人的“解释风格”,这实际上是父母与孩子交谈的方式。

“解释风格”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形成,如果不加以干预,将会伴随一生。如果是一种不恰当的说话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变得悲观。

书中有一个例子,6岁的伊恩和姐姐一起搭积木,由于自己不如9岁的姐姐,他变得焦虑不安,爸爸过来安慰他。

父亲:你干得真棒。我觉得你的火箭太棒了。

伊恩:不!我姐姐做得很好。我是个傻瓜,从来没有做好过任何事。

父亲:我喜欢你所做的事情,我认为你是最好的火箭科学家。

伊恩:姐姐很乖,我却是个傻子。我什么都不会。我讨厌搭积木。

父亲:只要你下定决心,什么事都能做成。来吧,我帮你造一枚最好的火箭。

最后,伊恩请求父亲给他做一个。

在这个例子中,从表面上看,父亲对孩子的解释是积极的,乐观的,鼓励的,但事实上,父亲犯了三个错误。

1、父亲说的这些都不对,因为孩子确实做的不够好,他应该说实话。

2、父亲为了让Ian开心,包办一切,为Ian做了一些他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导致孩子失去了控制感。

3、最严重的错误是父亲应该解释伊恩失败的原因,并提供反证。从伊恩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坚信悲观主义的原因,并以消极、放弃、退缩和抱怨的方式应对问题,因此他学会了悲观主义。

所以,孩子悲观、不快乐,家长是有责任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误区。

点击图片体验“一日一书”小程序

那么,家长该如何向孩子解释,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呢?

的研究表明,有三个维度需要考虑:永久性、普遍性和个性化。

1. 关于持久性

例如,Ian 说:

“我永远不会成功”和“我什么都做不了”是属于永久性的解释。永久性意味着事情的原因会持续下去;这是悲观的孩子的观点。他认为坏事发生在他身上的原因会永远存在,既然它会永远存在,坏事就会继续发生;

所以此时父亲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你才6岁,你妹妹已经9岁了,她比你厉害也很正常,等你到了她这个年纪,你也会跟她一样厉害的。”

这样就把孩子的永久解释变成了暂时的解释,也就是乐观的解释,暂时的解释就是原因是可变的或者过渡性的。

2. 关于普遍性

伊恩说:“我就是笨。”这种悲观的孩子会认为坏事都是源于自己的性格缺陷,是“普遍存在的”。用普遍性解释事情的孩子,哪怕在某一方面失败了,也会放弃其他的努力。

那么,父亲对此的正确解释是什么?

“你只是不擅长驾驶火箭。你其他方面都擅长,比如骑自行车……”

父亲就这样把“普遍”的解释转化成了“具体”的解释,相信具体解释的孩子可能在某一方面会失败,但在其他方面仍会坚持下去。

3. 关于个性化

所谓个性化,是指将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

伊恩总是认为自己这方面不好、那方面不好,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自己。每当事情不顺利时,这个孩子总是责怪自己。

父亲可以解释:

“刚才你们搭积木的时候,如果有我在,你们会搭得更好;或者你们向我求助,我会协助你们,可以吗?”

积极的“解释方式”是尝试将内部归因转化为外部归因,做出外部归因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会更高,羞愧感会减少,也会更喜欢自己。

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悲观的孩子一般会采取永久性、普遍性和内部性的归因方式。而父母若想引导孩子改变悲观想法,就必须将自己的“解释风格”转变为暂时性、具体性和外部性的归因方式。

相反,当好事发生时,悲观的孩子会将其解释为暂时的、具体的、外在的归因。此时,父母应该将好事发生的原因解释为永久的、普遍的、内在的。

以上这些说法,可以帮助家长及早发现孩子悲观或乐观的倾向,同时帮助孩子改善“解释风格”。悲观的失败解释,会让孩子不敢去尝试,从而产生无助和消极的感觉;而乐观的解释,则会把失败看作是一种挑战,用行动去应对,创造希望。

孩子就像海绵,不但吸收你讲的内容,还会吸收你说话的方式,孩子会从父母的“解释方式”中慢慢学会乐观。

点击图片体验“一日一书”小程序

父母需要学会面对自己的悲观情绪

如果父母本身就存在悲观情绪,那么无疑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父母首先要学会纠正自己的悲观思想,学会与悲观思维做斗争也就是自我反驳,从而进一步教导或者引导孩子去面对这个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乐观榜样,除非父母掌握了这项技能,否则很难教会孩子。

例如:莉迪亚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最大的孩子上五年级,最小的孩子上一年级。早上准备三个孩子上学是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刻。孩子们匆匆离去时,最后说的话往往是莉迪亚的责骂。责骂之后,她就后悔莫及。因此,莉迪亚心情很低落,她总是对自己说:“我是个很坏的妈妈,像个泼妇,我的孩子会恨我的,我相信我的责骂会害了他们的一生。”

乐观的第一项技能是“捕捉想法”。在上面的例子中,莉迪亚对自己说的话就是捕捉到的想法。

第二个技能是评估这些想法:明白你对自己说的话可能并不正确,并学会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比如她认为自己是个坏妈妈,其实如果仔细想想,她为孩子做饭、洗衣服、陪孩子踢足球、做数学题、分享孩子的烦恼、教孩子弹吉他等等,这些都让她意识到自己不是一个坏妈妈;

第三个技能是当坏事发生时,通过寻找“更正确的解释”来挑战你的自动思维。

莉迪亚会说:“下午我和孩子们相处得很好,但我不喜欢早起,所以我必须控制自己早上的烦躁情绪。”当她意识到自己只是早上起不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母亲彻底失败时,她的情绪就好转了。

第四项技能:化解灾难性思维。

她是一个把事情想得太悲观的人。“我的孩子会恨我,我相信我的大喊大叫会伤害他们一辈子。”当她学会如何正确评估她最害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时,她能够用她的精力去纠正问题,而不是纠结于不切实际的恐惧。

针对这样的事情,认知心理学发展出了一个“ABC模型”,只要用乐观的技巧来调节这个认知模型,家长就能先改变自己的悲观认知。

点击图片体验“一日一书”小程序

让孩子学会反驳和与他人相处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别人对我们有偏见或错误的看法,我们都会尽力去反驳,但我们坚信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无法反驳的。其实,不切实际的解释最有效的工具就是自我反驳。

那么,我们该如何教孩子反驳呢?塞林格曼的“ABC模型”中,A()代表坏事;C()代表后果,即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后的感受和行为。通常,不愉快的事情会自动产生后果,但实际上,B(),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和解读,会导致某些特定的后果。D()代表反驳,指与自己的想法进行辩论;E()代表刺激,即反驳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结果。

当孩子生活中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首先让他写下事件本身、他的想法及其后果;然后在反对证据栏中写下反对该想法的证据,最后在启发栏中写下他与乐观想法相关的感受和行为。

这是一个小女孩的示例:

A(坏事):我和朋友去参加聚会,当时我父母不在家。他们开始偷偷喝酒,并要求我喝酒。我没有喝酒,所以他们说我胆小,破坏了他们的乐趣。他们一直在谈论我。

B(想法):我真是个胆小鬼。他们都喝酒,所以我也应该喝酒。我认识的每个人都喝酒,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每次他们做出疯狂的事情,我都会害怕并退缩。我真是个坏孩子。

C(结果):我觉得自己太愚蠢了。我假装不在乎,但实际上我很想哭,好像恐惧和悲伤一下子涌上心头。

D(反驳):我只是不想喝酒,这并不意味着我是个懦夫;做其他人做的事并不是勇敢,也可能是懦弱;有时候不做朋友要求你做的事情更难,那就是我;不是每个人都喝酒,例如,我认识的莎莉就不喝酒;我也做过很多疯狂的事情。

E(觉醒):我开始感觉好些了,但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因为我害怕他们会抓到我。但我不再感到难过或尴尬,我只是坐在那里看电影,不理会他们。

这个女孩用什么证据来挑战悲观思维?

她列举了自己曾经做过的疯狂事情来反驳她是懦夫的说法。

她拒绝法定年龄以下饮酒,这是勇气的表现,而不是懦弱的表现;跟着他们走才是懦弱的表现。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经常运用“ABCDE”模型,教会孩子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

是不是没那么难?一开始,孩子可能需要记下来、思考,一旦熟练了,就会内化,变成可以自我反驳的例行公事。家长会教给孩子一个可以终身使用的“思考武器”,无论孩子未来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会保持把握今天的态度,对低成就感和无助感免疫。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翻版,教会孩子乐观的关键还是在父母。

悲观主义有四个来源:基因、无能为力和无助感的经历、父母的悲观主义以及来自父母或老师的悲观批评。

你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悲观主义,改变你批评孩子的方式,并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让他们有控制感的经历。你也可以直接教你的孩子学习乐观的技能。

当你教孩子乐观时,你是在教孩子认识自己,对他的世界充满好奇,并对他所塑造的生活采取积极的态度,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这样他就有面对困难时所需要的决心和克服问题的能力。

拜伦说,悲观主义者活着就已死亡,乐观主义者则永生。

达尔文也说过,乐观是希望的灯塔,它引导你从危险的峡谷走向坦途,给你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撑你的理想永不消亡。

乐观的孩子才有希望。快乐是可以学会的。生命有限。让我们乐观前行吧!

事业单位必备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热门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信息反馈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2007-2017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www.luzai.cn)
Copyright © 2007-20016 www.luzai.cn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