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热门关键字: 福建省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 2024 事业编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争议,评分质量应受监督
发表评论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2 日期:2024-07-16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如果不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老同学的激烈抱怨,我根本不会注意到今年浙江高考有一篇满分范文的存在。今天下午看完后,我震惊了。高考作文中矫揉造作、发牢骚的例子,是考试乃至社会上的正常现象,不正常的是所获的分数,令人难以置信,我觉得几乎可以用犯罪来形容。其实,网上已经有不少谴责,也有不少人意识到了这篇文章的矫揉造作,但我看到的一些评论是印象派的。我觉得高考作文也是人文修养的一部分。不管中国高考的形式有多么机械、多么死板,维护高考的公正是这个社会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这种公正至少应该体现在评分上。正因为作文评分是主观的,我们有责任监督这种评分的质量。

我们先来看浙江大学评论组陈组长的总结: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评分生涯中,这是一篇非常少见的考试作文,它的文字既精妙又晦涩,它的思维既深刻又沉稳,初读时,感觉不像是高中生写的考试作文。但细读之后,就会发现,里面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人生理想与家庭、社会期待之间的差距与错位展开。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用都不是为了摆样子、为了填满字数。今年的高考作文中,用这种方式引用各种名言的作文实在是太多了,当然,这样的文字更容易让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考官只给了39分,但接下来的两位老师却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考官还是能够识别作文质量的。作文评审组仔细阅读了这篇作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我们认为给这篇作文满分,不仅是给这篇作文应有的分数,也体现了浙江省高中生的写作水平。不过,要写出这样的文章,考生需要读很多书,而不是只背几句名言。而且文字的表达方式学术性十足,不是一般高中生能做到的。当然,我不希望学生去模仿其中的晦涩。”

这篇激情洋溢的观点不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也代表了评审小组的整体观点。文章提醒大家要细细品味这篇文章,理解为什么满分是“合适的”。所以我真的细细品味了,我的结论是,这是一篇思路很普通、文字很烂的文章。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评审说,文章中“所有的引用”都“不是摆设,也不是用来填字的”,说明考生读过很多书。真的是这样吗?我先举麦金太尔和尼采的例子,看看评审组的知识水平有多高。文章说:

“毫无疑问,从家庭和社会角度看待的自我是狭隘和过时的。但我们该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批判的廉价性,以及在向批判投降时产生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里,如果在成为狮子和孩子之前省略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么‘永恒的重复’就无法成立。而且,当矿工诗人陈念熙听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一本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自己16年的地下生活简化为情节素材时,我们也没有权利指责他庸俗。”

抛开“从……”这个似懂非懂的表达,这段话提到了尼采著名的骆驼、狮子和孩子的寓言,比喻人生实现自身意志的三个不同阶段。但考生在这里用对了吗?绝对没有。虽然考生知道从骆驼到孩子三者之间的递进关系,但尼采这里提到的骆驼背负重担,是指获得自由意志之前必须付出的努力阶段,以哲学知识为工具,绝不是承载着社会对人的期望。后者在尼采看来是极其庸俗的,必须彻底唾弃。如果尼采看到自己的寓言被如此扭曲,他又要发疯了。

文章还提到了麦金太尔文中的一段话: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嵌入我身份认同所在社区的故事之中。”麦金泰尔的话非常正确。人类社会性密不可分,我们总是依靠风力才能攀上顶峰。”

我敢打赌,写这篇文章的考生和高考语文老师都不知道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是在他的成名作《之后》中说的,针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经历越来越被看作是无序的、碎片化的观点。原文如下:

“我的生活故事就存在于那些我曾经生活过的人的故事中。试图从过去的故事中切入,对我来说就是。一个的和另一个的。”

作文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应该具有完整的意义,即所谓的生命统一性。我们不应该把某人的人生经历看成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过程。这个整体性可以是复数的,即具有多重整体性,与他人的人生统一性交织甚至重叠,在不同的相关环境中体现不同的意义。所以这一段根本不是这篇作文想要表达的。考生完全是字面意思。说人不能脱离社会性,听起来很有哲理,其实是正确的废话。这种水平的伦理学家会把这种正确的废话当真吗?当然不会,他想表达的是远为深刻的意义。考生只看到了“人生故事”和“社区”的组合,就字面意思理解了。至于高考复习组,估计已经被这些外国人的名字给骗了。这篇作文最不能原谅的是,它居然引用了维特根斯坦的名言。 事实上,整篇文章完全违背了维特根斯坦那句名言的基本精神,即如果你所使用的概念经不起逻辑的推敲,那么这些概念所建立的观点就完全没有意义。

除了各种歪曲的引用,文章从头到尾充斥着模棱两可、不合逻辑的句子。尤其糟糕的是,考生可以甚至应该用平实的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却故意用看似华丽的文字营造出好学、深思熟虑的表面效果。结果,他不仅扭曲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原意,还表现出一种文学虚荣心。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典型的:

“现代社会是从海德格尔的‘一切实践传统都崩溃了’这句话开始的。”

更何况这里引用海德格尔的话也是胡乱的(我怀疑如果海德格尔原话存在的话,那根本就不是考生想要表达的),这里的“嚆矢”在语义上明显是指攻击某个目标的手段,所以后面的文字必须说明具体目标是什么,但是却没有后面的文字。

比如文章中说:“源自家庭和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在失去借鉴价值。”“源自某处”的一般含义,是为了追求文本的表面效果,而用“源于”而不是“源自”。如果用得准确,自然是可以理解的,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学素养来判断文本的好坏。问题是,这里用“源于”是错误的。一般人可能以为源觞是“从……出发”的意思,但其实没那么简单,通常源觞是最原始的起源,需要有具体的对象。 你可以说“中国山水画源于中世纪中国的自然观”,或者“犹太人认为猪肉不洁的观点源于犹太教的教义”,但不能说“它源于古代中国自然观的行为”,或者“它源于犹太教教义的趣味”,因为这里的行为和趣味太过肤浅,缺乏具体的内容,而不同的社会期待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明天的期待可能是昨天人们认为无法实现的理想,今天的期待可能是昨天一个特立独行者的追求。因此,没有固定的期待是从社会开始的,所以不能用源觞。而且,抽象意义上的“期待”不可能“从”某个地方“开始”,因为期待是一种心理的、心灵的期待,只有期待有了具体的内容,才能说它从某个地方开始。而如果我们说某件事“源于社会期待”,那么就意味着某件事一定源于非社会的期待。那会是什么呢? “源于某人的期望”完全没有道理。所以说“源于社会期望”就像说“源于你妈妈的微笑”一样荒谬。

然后还有一个更夸张的例子。作文说:“与秩序的差距和错位,永远不能成为超越规则的行为的基础。即使我们有详细的蓝图,我们也不能停下脚步,把锚停在浪尖上。”根据上下文,考生在这里想表达的是,某种状态(差距和错位)的出现,不能成为采取某种行动的理由。考生在这里要谴责的是采取这种行动的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主动的,或者说,行为人在主观意识中已经建立了明确的时间联系关系。作文在这里故意用“张本”代替其他词,也是为了显得与众不同。 但在这里用错了,因为“张本”的意思是,从讲故事的人的角度看,把某种状态、事件或行为作为某种后果的远因或前提,为其做铺垫,即“某件事是另一件事的依据”,是一种由第三者建立的联系,这根本不是考生想要表达的。

下一句也是语法错误。“忍不住,已经在波峰上立下了自己的锚”是什么意思?如果锚已经立好了,又怎么能放下,而且是在波峰上呢?而“波峰”又是什么意思?是指时代潮流引领者的浪潮,还是社会期望的汹涌浪潮?文章并没有给出最基本的解释。而“放下锚”又是什么意思?我猜想考生想表达的是,即使心中有计划(详细的蓝图),他仍然不能认为自己在社会大潮中有足够的决心(立下锚),但这句话与下文的意思在逻辑上无法联系起来。按照考生在下文中的意思,个人仍然离不开社会的帮助……

例如:

“比如,当我们追寻内心的渴望,一路踏入权力的玉阶时,伴随而来的是期望的湮没,还是期望的实现?”

这里的“牵涉”一词同样不合情理。“牵涉”是主动的,但这里的上下文是要遭遇,是被动的。而后面的“这到底是伴随着期待的消失,还是伴随着期待的实现”同样不合情理。“伴随着期待的消失”这个表达方式很别扭,怎么能伴随着“期待的实现”呢?这里“伴随”已经变成动词了,那主语是谁呢?

更糟糕的是,作文中经常使用一些生造的词语,比如“薄脊”。这是汉语吗?上述错误是由于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对语言的认真思考,以及追求文字华丽表面的虚荣心造成的。

在浙江评审组的点评中,组长陈老师也诚恳地提醒年轻人,不要模仿文章晦涩难懂的写作手法。其实晦涩难懂并不可怕,只要有自己的内在逻辑就可以了。深刻的思想家、作家的写作之所以常常被认为晦涩难懂,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表达方式有一套特殊的词汇,普通人如果不懂这套术语,自然就理解不了他们表达的意思。但晦涩难懂不代表混乱,也不代表文笔矫揉造作。这篇作文只是逻辑混乱、做作,并不属于晦涩难懂的范畴。其实,这篇作文暴露出的问题,在国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中很普遍,不追求对所读内容的深刻理解,缺乏对语言表达准确的基本追求。这种情况最终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语言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考作文应该是一道必须把守的关口。 一篇好的高考作文(当然前提是作文题目不是脑残类型)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出独特的观点,不落窠臼,通篇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如果在此基础上语言再精炼一些,表达错落有致,能在关键点巧妙引用别人的论点或例子,那就更好了。没错,我说的就是曾巩的文章!

其实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无非就是以下几点:

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期望之间存在着错位,但这种错位既不应该成为逆反抗社会、不切实际地自我膨胀的理由,也不应该成为蔑视社会的傲慢态度的基础。人们应该在理论上认识到,无论自己多么想实现自我,社会的帮助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应该通过实践以非幻想的方式实现自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理想本身其实是在与社会的对话(英文中所谓的对话)中获得本质的。通过实践,我们会发现,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平衡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浙江高考阅卷小组给出的评语和满分,不仅暴露了他们的无知,而且暴露了他们的集体脑短路和严重失职。通过这次阅卷,不难想象无数其他作文的下场。这是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之一。

事业单位必备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热门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信息反馈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2007-2017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www.luzai.cn)
Copyright © 2007-20016 www.luzai.cn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