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热门关键字: 郴州市 江西三支一扶 税务 宿迁 
  董桥与鲁迅:跨越时代的文学对话与欣赏
发表评论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2 日期:2024-07-07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董桥是个“聪明人”,经常去西方,文章里偶尔插点豆芽。如果他和鲁迅是同一时代的人,我想鲁迅一定会把他归为“洋绅士”或“假洋鬼子”。如果鲁迅在世,他会不会欣赏董桥?我们不知道。但董桥对鲁迅的“欣赏”却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

《嘉荫日记一叶》中提到鲁迅,“我下午进城,送了几封信,乘公共汽车到伦敦大学亚非图书馆还书。上二楼翻看中文书籍,看见三大卷《鲁迅日记》,锦缎封套,每卷布面精装。……此书只印了一千零五十册,……恐怕即使私人出重金,目前也买不到了。”(《董桥著述》,四川文艺出版社)他借了《鲁迅日记》第一卷,翻看了一下,感叹道:“全套日记都是用毛笔写的,字迹清秀得体,宣纸上印着的黑丝线条,更富有古韵。”董桥毕竟和鲁迅不一样。 鲁迅在陶渊明“东篱下采菊”的身上,看到了“刑天舞枯戟”的怒目而视;董桥没有看到陶先生的“宏思贯通宇宙”,而只看到了鲁先生的“古韵”。“宏思”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古韵”自然是悠然自得的。

1997年8月,文汇出版社出版了董桥的散文集《文字是肉身的》。在《称鲁迅太沉重》一文中,有很多对鲁迅的评论,这些评论勾勒出了董桥心目中的鲁迅。这是什么样的鲁迅?不说是扭曲的,至少是一个畸形的鲁迅。文章开头是:“我在《大公报》上看到杨青春的《夏日思绪》一文,说一位大陆中学语文老师认为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太多鲁迅的文章。”接着,董先生继续引用:“杨青春说:‘时代在变化,教材的内容也要更新。我不否认鲁迅作品的意义。但我认为,鲁迅太沉重了,老师备课时,学生接受不了。’”问题就出在这里。 至于那段说鲁迅作品太沉重、教材需要更新的言论,究竟是“大陆中学语文老师”说的,还是杨青春说的?两个人的话混杂在一起,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大陆中学语文老师”和杨青春两人都说了话。

董桥不管这话是谁说的,他用自己“行云流水”的文风和“快刀斩麻”的论证,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所谓‘太重’,大概就是指鲁迅作品所蕴含的当代意义,包括他在杂文中所宣扬的斗争精神。单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鲁迅的作品绝对可以列为典范。他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写得特别好;他的杂文那种激昂、严厉的风格,未必适合收进教科书,这也许是矛盾的。当然,说鲁迅重,也不全是鲁迅作品的功劳,后人对他作品的关注、推崇、研究、解读,都增加了鲁迅作品的重量。”

几天前,杨青春对董桥说“不”,在1998年12月16日的《中国读书报》上发表题为《谁说鲁迅太重》的文章为自己辩护。他先说,自己的文章“是藏书家、书评家、散文家董桥先生一针见血指出的,自鸣得意,自我陶醉……”杨青春看似陶醉,其实,这只是一种先表扬后打压的策略。 随后又说:“且慢!我还没看完这段话,心里就有些不开心了。……我怎么就感觉不开心呢?‘杨’认为‘鲁迅太沉重’,中学语文课本里不该收录太多鲁迅文章。董先生帮‘杨’分析,找出‘鲁迅太沉重’的原因。‘杨’应该认‘泰山’,激动起来!我没理由‘喜出望外’。董先生印证了他的话:‘字里行间谋生不易,古今中外,处处是惊天动地的跟头。’这里的‘杨说’,其实不是杨说的,而是语文老师说的。”

为什么说“还是那位语文老师说的”?我们来看看杨青春的下面这句话:

时代变成了卡拉OK、金店、金宴,教科书也更新成了卡拉OK演唱、“金饰论”?有了这样的老师,青年学生宁可安心地沉浸在周作人的“静谧独白”中,少男少女疯狂地每天抄写“美文”,悠闲、潇洒、轻盈的“个人风格”风靡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人生中难以承受的重量,你所肯定的鲁迅作品的意义何在?

杨青春的意思很明确,他引用了“大陆某中学语文老师”的话作为靶子,他批判的是“重”的反面,也就是所谓的“轻”。但是到了董桥身上,却“二进一”,这就是董桥的疏忽,他把杨青春引用的“大陆某中学语文老师”的话当成了杨青春的话。董桥写文章一向小心谨慎,怎么就在这里不耐烦了呢?在他看来,这话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文章要写,重要的是他想借这个话题,向人们展示他心目中那个不重的鲁迅,或者说,他想借这个机会,把鲁迅变成一个不重的鲁迅。

我认为董桥老师的这个观点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我认为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把关于鲁迅的那些太“重”的文章卸了下来。比如,鲁迅有《论放慢“公道”的步伐》,而王蒙则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论实行“公道”的步伐》。一字之差,鲁迅的“沉重”被卸了下来。

近几年最不“重”的文章是什么?翻看了一下,我觉得大概就是琼瑶的作品了。应该收进教材吗?这就像“重”的反义词只能是“轻”,不言而喻。

董桥说,鲁迅的沉重或许并不完全是鲁迅著作的功劳,因为“后人对其作品的重视、推崇、研究、解读,更增加了鲁迅著作的重量”。后人重视鲁迅作品,深入研究,说明鲁迅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思想极其深刻。鲁迅的作品有很高的价值——这样的作品难道不应该入选教材吗?另一方面,如果学术界不重视、不值得深入研究的作品,都能入选教材,那不是误导学生吗?而且,“后人”所做的一切,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如果鲁迅作品因为这些外在因素而变得“沉重”,那和鲁迅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么,董桥认为鲁迅身上“轻松”的一面究竟是什么呢?董桥说:“鲁迅不只是个新文化斗士,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理解,他手抄古书,收藏手抄本,推广艺术,等等。”首先要指出的是,他这个“不只是”二字,似乎带有“二分论”的意味,因为这意味着他承认鲁迅是“新文化斗士”;然而,他在“新文化斗士”之前又加了一个“什么”二字,完全暴露了他对鲁迅是“新文化斗士”的不认可。他举了周作人为鲁迅手写《游仙库》作跋的例子,说“鲁迅的文笔一向是‘周鼎’,这本手写的《游仙库》却成了‘抗虎’,真是好玩。”这“好玩”在哪儿呢? 董桥说:“《游仙库》是一部唐代传奇小说;《仙库》是妓院,全书描写的是文人墨客以卖淫为乐的颓废生活。”

董桥的意思是,鲁迅太喜欢《游仙库》这部描写文人雅士寻妓之乐的唐传奇小说,以至于手抄了它!这怎么能成为新文化的斗士呢?鲁迅是多么轻松愉快啊!轻松的鲁迅怎么会写出“太沉重”的作品呢?杨青春很好地反驳了这一点。他说:“其实,不同的人生,读《红楼梦》必然会读出不同的人情味。所以,有的人抄《游仙库》时,抄的是妓女的血泪,有的人读了《游仙库》,读的是妓女的快感。但我认为,鲁迅手抄这本书,只是因为版本稀少,出于对下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出于对人民苦难的一种补救和批判。”

许多道德家在谈及《嫖客》中的人时,都谴责妓女不道德,但鲁迅却从妓女的存在中看出了“妓女”对妓女的虐待。没有“妓女”,哪有妓女?鲁迅对“妓女”的谴责,不也包含着对妓女的深切同情吗?从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鲁迅抄袭《嫖客》的用心吗?

董桥强调《游仙库》是“描写文人墨客寻花问柳、纵情享乐的颓废生活”,是不是在暗示鲁迅在心理层面也想过这样的“颓废生活”?其实,鲁迅不仅抄了这样的书,而且他的文字中“色情”的东西比抄《游仙库》还要多。举个例子,每隔几天,鲁迅的日记里就会出现一个词“濯足”。这个词出自《诗经》,字面意思就是“洗脚”。但李庆溪考证后认为,“濯足”不是洗脚的暗语,而是做爱的暗语。这或许是有道理的,因为做爱比洗脚更应该写在日记里。鲁迅的文字中就有做爱的内容,不知道董桥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做爱一定要比现在教材里选的内容“重”一点,现在的人都注重减轻学生负担,我建议选教材的人可以采纳董桥等人的意见,选几篇像《洗脚》这样的日记,除了让人捧腹大笑,还能给生活增添一点情趣。

突出鲁迅抄《游仙库》这个老故事,客观上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在董桥生活的香港,苏雪林等人先是依据鲁迅的一本日记说鲁迅嫖妓;随后钱家驹又说鲁迅在日本娶了个老婆,而这个老婆不是别人,正是周作人的妻子……董桥是含蓄的,他希望文章留下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欣赏。董桥这篇关于鲁迅的文章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至少达到了让我产生上述联想的艺术效果,堪称他的代表作。

董桥只顾了一点,忽略了其余,只顾了鲁迅抄袭《游仙库》,而忽略了鲁迅作为战士的根本存在。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存在,尤其是鲁迅这种生前死后都饱受争议的人物。我们对鲁迅的肯定和否定都是问题,都可能给人一个不一样的鲁迅。甚至,强调鲁迅是什么,淡化鲁迅是什么,也能给人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这让我想起了关于希特勒的一个片段。据希特勒的秘书说,希特勒似乎是一个热爱士兵的人,也是一个幽默的人。他深入军队,与普通士兵交谈,关心士兵的疾苦。希特勒看到士兵打蚊子时,开玩笑说:“嘿,这不是你们步兵干的吗?这是空军的活儿。”这番幽默的语言,引得士兵们哈哈大笑。希特勒的秘书当然只能突出希特勒的这一面。然而,这个“和蔼可亲”的细节,就是希特勒的本质吗?显然不是。希特勒再幽默、再“和蔼可亲”,也擦不掉手上的血迹和身上的腥臭味。如果仅凭一两个细节就宣扬希特勒所谓的“个人魅力”,那岂不是大错特错?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鲁迅认为章太炎先生之所以名声大噪、被历史记载,主要是因为他的革命功绩。鲁迅说:“我以为章先生的功绩,在革命史上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回想三十多年前,《问津书》木板版已经出版,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当然也读不懂。当时这样的年轻人恐怕也不少。我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不是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而是因为他驳斥了康有为,为邹容的《革命军》作序,还被关押在上海西监狱。” (《切结亭散文集·太炎先生二三事》)虽然王小明不同意鲁迅的观点,认为这是鲁迅晚年病态的表现,但客观事实是,章太炎如果只是学过“经学、小学”的章太炎,他最多在自己所涉猎的学科上留下痕迹,不会在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他所学的专业如此冷门,以至于他因为这个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似乎有点不可思议。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不能为了自己需要和喜好,只突出学者章太炎,淡化革命者章太炎。如果是这样,我不说是章太炎的没落,但至少是一个畸形的章太炎。

希特勒有时有“个人魅力”,但改变不了其作为魔鬼的客观存在;章太炎有学者的一面,但同时又是革命者,甚至可以说,他更重要的历史存在是作为革命者。这是他们的现实,这是他们的本质。那么,鲁迅的现实是什么,鲁迅的本质是什么?

我想鲁迅与现代作家的区别,或者说鲁迅存在的巨大意义,就在于他首先是一个战斗的作家。中国作家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作家像鲁迅这样,一生不妥协地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鲁迅最大的真理,这是鲁迅的本质。如果鲁迅只是“抄古书,收集笔记和乐谱”,只是董桥所说的一个“士大夫”,那鲁迅和那些洋绅士、土绅士还有什么区别呢?那不是说鲁迅一生所憎恨、所批判的对象,其实都是他自己所默许、所喜欢的吗?

董桥这种把伟大拉为平庸、把神圣化为世俗、说世上没有巨人、人人都一样的讲人话的方式,不仅是针对鲁迅,也针对马克思等人。他有一本书,叫《马克思胡子丛里外》。马克思的“胡子丛里”是什么,马克思的“胡子丛外”又是什么?原来,这是董桥“幽默”的发明。据他对该书的“自我介绍”,马克思的胡子很浓密,“人们自然不会从胡子里看清一切”,所以他要“写点马克思理论以外的文章”。董桥的文集“以他的胡子为界,分为‘内’和‘外’”。我是一个不欣赏文风和幽默的人。 辗转反侧了好久,终于搞清楚了,胡子里面是马克思的理论,胡子外面是马克思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怎么知道的?董桥接着说:“幸好马克思不是那么‘马克思’,他一生都挺敏感的,不迷恋波澜壮阔的革命风采,而是很体谅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喜欢旅游、藏书、背诵诗歌等比较朴素的事情……”他忘记了马克思一生中“最受诋毁”的经历,忘记了马克思毕生奋斗的成果,剩下的只有“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是的,董桥还有一篇《马克思医生到海边度假》的文章,讲的是马克思在1880年夏天带着家人到肯特郡海边避暑胜地兰斯盖特度假的故事。董桥学识渊博,他说兰斯盖特“充满魅力”。《傲慢与偏见》中威克姆和达西妹妹私奔的背景就是兰斯盖特;简·奥斯丁1803年也去过那里;诗人克洛罗迪西亚斯每年夏天都去游泳……马克思也去过那里,还边走边喝酒。在这篇文章中,他毫不在意马克思在度假,却依然郑重其事地给在海边休闲的马克思戴上“医生”的帽子。为什么呢?为了把私奔、作家、诗人等放在一起,把医生和诗人放在一起当然是非常恰当的。

阅读他对马克思的评价,是否有助于了解他对鲁迅的态度?

事业单位必备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热门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信息反馈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2007-2017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www.luzai.cn)
Copyright © 2007-20016 www.luzai.cn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