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热门关键字: 郴州市 江西三支一扶 税务 宿迁 
  中华楹联:传播传统文化,登载楹联新作与诗词书法等
发表评论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2 日期:2024-07-02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成语对句的多角度解析

中国对联

以传播中华楹联之美为主,兼顾诗词、书法等传统文化,刊载楹联新作、新闻、理论、欣赏、故事、游记以及诗歌、歌曲、书法、美术、摄影、诗词、散文等。

重要链接:

**

摘要:成语对句是由两个结构基本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四字成语组成的对联,其排列方式如同一副对联,在字面形式、语义内容、构成方式、语音成分、修辞手段等方面表现出平衡、对称的特点。

两个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四字成语,对称排列,组成成语对联。例如“泰山压卵——宣和注火”,两个成语都是主谓结构,意义基本相同,都比喻力量悬殊,强势一方必然压垮弱小一方。再如“伯仲之间——天地之别”,两个成语都是定语结构,但意义却截然相反,前者表示差别很小,可比;后者表示差别很大,完全不同。这两组成语用在一起就像一副对联,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对联的特点。

1. 成语对句的文字对称性

从字面形式上看,成语对句可分为严对句和宽对句两种。

(一)严格

严对联又称工对联,是指由结构相同、词性一致、节奏相反、无重复词语的成语组成的两句对联。例如:

才华横溢、博学多识——博览群书;山珍海味——美酒佳肴

投石问路——惊蛇出水,暗中示人——在公众面前露面

遵守规则-遵循惯例-比较

见鞍思马——眼见为实,心生怜悯;见梅解渴——画饼充饥

这些成语的上下联均衡,节奏鲜明。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为主谓结构,词类为“名词-形容词-数-名词”序列;节奏点(二音节或四音节)的平仄也协调一致。上联的“才高八斗”以平仄结束,下联的“学富五车”以仄结束,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二)宽对

由成语组成的上下对句,只要结构基本相同即可,对词性、平调没有严格要求,部分词语可以重复。例如:

A. 称柴做饭——数米做饭,口渴时挖井——战前磨枪

目瞪口呆 - 蝉鸣声声 殊途同归 - 殊途同归

养儿防老,积蓄粮食,防饥饿,掩耳盗铃,掩眼捉麻雀

B. 在汤中加入香料 - 用牛锅加入油和醋煮鸡肉 - 用牛刀切鸡肉

行善则福,行恶则灾。

人活着,政府就掌权;人死了,政府就灭亡。大勇显为懦弱,大智显为愚昧。

从词语的重复用词看,A组对联中重复一个字,B组对联中重复两个字。重复的词有的具有较抽象的含义,如“称薪而爨——数米而炊”中的“而”;有的具有较具体的含义,如“添枝加叶——添油加醋”中的“添”和“加”。

2.成语对句语义内容的对称性

从语义表达的角度看,成语对句可分为直接对句和对偶对句两种。

(一)面对

这两句成语组成的对句意思相近或相关,相互补充,说明同一个道理。例如:

直树必砍——甘泉先枯竭,老马进厩——老马在风中嘶鸣

身正气清——手清气正 昆山一块玉——桂林一枝花

舍身取义——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忘本逐末——买匣还珠,兔死狗熟——鸟飞弓已收

水涨船高——泥泞的多佛巢被摧毁,蛋被打碎——嘴唇和牙齿处于危险之中

这些成语的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个事物或道理,表达的意思相近或相关。例如“直树必伐,甘泉先干”。上联用“直树必伐,甘泉先干”比喻正直的人容易受打击,下联用“甘泉先干”比喻有才能的人往往吃尽苦头,老得早。两个成语所用的比喻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却紧密相关。

有些成语的上下联经常连用,因为它们的内容紧密相关,内容又与另一个四字成语相对应。例如“塘鱼笼鸟”,上下联各用一种遇险的动物来比喻人被困住,失去自由。另一个四字成语“塘鱼笼鸟”字面上就包含了这两个动物的比喻,比喻意义完全一样。以下是类似的例子:

形似枯树 心似死灰:死树死灰

像蚂蚁抓着臭味一样 - 像苍蝇追逐臭味一样:抓着臭味

成功的开始 - 立即获得成功:成功的开始

微薄利润 - 虚名:微薄利润

如履薄冰:如履薄冰

这些成语对句和其对应的四字成语,可以认为是后者是前者的缩写。 例如“风烛草露”是“风中之烛——草头之露”的缩写,“附膻逐臭”是“如蚁附膻——如飞逐臭”的缩写,等等。

(二)异议

成语组成的对句,意义相反或相对,互相对比,突出事物的本质。例如:

朝露不稳 泰山稳 百代美名 千年骂名

锦上添花——佛头上沾满粪便,大海捞针——罐子里抓乌龟

直奔主题 - 拐弯抹角;言辞尖刻 - 结巴

这些成语对句的上下两部分分别从两个相反或相冲突的角度来说明事物,可以互相映衬,突出矛盾。例如“危如朝露——泰山稳如泰山”,“危如朝露”形容情况极其危险紧急,如露珠般迅速消失,“泰山稳如泰山”则形容事物极其稳定牢固,如泰山般不可动摇。

有些成语有两个以上的反义词,如果它们结构相似,可以组成两个以上的对立成语对句。另一方面,如果两个与某个成语有反义词的成语含义相似,它们也可以组成对立的成语对句。这样,相关的成语就会表现出反义词与同义词、对立与相反的相互对应关系。例如:

A. 用许多人的手做某事很容易,但单独做某事却很难;单独做某事很难:用许多人的手做某事很容易,但单独做某事却很难(反对)/用许多人的手做某事很容易,但单独做某事却很难(反对)/用一只手做某事很难,但单独做某事却很难(反对)

B.相形见绌,相得益彰,相得益彰:相形见绌——相得益彰(相反)/相形见绌——相得益彰(相反)/相得益彰——相得益彰(相反)

C. 星辰数少,烟海浩瀚,牛毛数多:星辰数少——烟海浩瀚(反对)/星辰数少——牛毛数多(反对)/烟海浩瀚——牛毛数多(反对)

3. 成语对句的构造对称性

从构造上看,组成成语对句的上下对句,要么是非平行结构,要么是平行结构。

(一)由两个非平行结构组成的成语对句

A.“主谓”型成语对句,如: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

勤奋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节俭可以培养诚信。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五谷丰登——牲畜兴旺。贪得无厌——欲望无止境

B、“偏主”式成语对句,如:

话语背后的意义——话语背后隐藏的深意 礼仪之国——虎狼之国

披着人皮的猴子 - 贵妇 - 寒舍出身的美丽姑娘

求虎皮——对牛弹琴 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而出——在痛苦中寻找快乐

C.“动宾动宾”式的成语对联,如:

丧失人性-丧失良知-混淆是非

住在别人的屋檐下 - 住在别人的屋檐下 - 经历艰辛 - 经历很多

就像烹饪一条小鲜鱼 - 就像从地里捡芥菜籽 - 吸取别人的想法

上述由两个非平行结构组成的成语对句,不能分成两个对称部分。也就是说,它们只在对句的第一层级上形成对称,较小的层级,也就是上下两联的内部部分,不再是一个对称结构。例如,在《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中,“愚公移山”与“精卫填海”形成对称,组成成语对句;但其中各句中的“愚公”与“移山”、“精卫填海”都是陈述与被陈述的主谓关系,不再是一个对称结构。

(二)平行成语对句

A.“主语+谓语——主语+谓语”形式的成语对联,如:

眉目秀丽——齿白唇红。失恋——苍老发黄。

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事到自然成。绳锯木头,水滴石头。

燕子妒黄莺羞——桃花羞杏花羞——空瓶空坛羞——狐狸死了兔子哭

B、“偏心+偏心——偏心+偏心”类成语对联,如:

奇花异草——珍禽异兽 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杰地灵、风景秀丽

美丽的风景 - 花开的白天和月夜 环顾四周 - 环顾四周

C、“动宾+动宾——动宾+动宾”类型的成语对联,如:

颂扬功德——立碑祭祖——尊荣妻儿

追溯一个国家的起源——追根溯源

上述由两个平行结构构成的成语对句,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对称部分。也就是说,它们不仅在对句的第一个结构层次上对称,而且在上下对句内部更小的结构层次上也是对称的。例如,“眉清目秀——齿白唇红”中的“眉清目秀”与“齿白唇红”是对称的,构成一个成语对句;而其中的“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又分别由相同的主语和谓语构成,它们平行构成一个更小的对称层次。

4. 成语对句语音成分的对称性

从语音表达的角度看,成语对句的对称因素主要是由于音节和语音成分的重复或交替使用造成的。

(1)音调自然重叠,节奏铿锵有力

有的成语对联中,重叠的体部分以多种形式均匀地分布在上下联的一定位置上,形成整齐、和谐的对称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A.不同的重叠成分连续出现在上下对句的第一、二个音节或第三、第四个音节中,如:

著名——未知 渴望尝试——渴望采取行动

生机盎然——死气沉沉磨刀霍霍——杀气腾腾

其中,有的重叠成分连续出现在上下联的第一音步(一个或两个音节)中,如“赫赫有名——沉默无闻”;有的重叠成分连续出现在上下联的第二音步(三个或四个音节)中,如“生劲勃勃——死气沉沉”中的“博勃”和“沉沉”等。

B.不同的重叠成分连续出现在上下联的第一、二个音节和第三、四个音节中,如:

一代又一代勤勤恳恳

直立——鬼鬼祟祟 稳固——摇摇欲坠

上下联均使用重复元素,形成两层重复对称。如“祖辈辈辈——生生世世”,先有“祖辈辈辈”与“生生世世”形成重复对称;再在更小的层级上,“祖辈辈辈辈”、“生生世世”与“生生世世”又分别形成重复对称。

C.两句的第一、三个音节之间间隔出现不同的重叠成分,如:

非驴非马,非鱼非鸟,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挥霍——勤俭;为王——滥用职权

上下联的第一、三音节位置上重叠的音素不同,如“非驴非马,非鱼非鸟”上联重叠两个“非”,下联重叠两个“不”。

D.相同的重叠成分在两句的第一、第三个音节上间隔出现,如:

自怜——自我放弃 自负——自我贬低

井井有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

上下联的第一、三音节位置上也使用了相同的重叠元素,如“自怨自艾——自暴自废”中的四个“自”,“有板有眼——有规有理”中的四个“有”。

(二)平仄声调和上声调的交替

有的成语对句中,不同的声调成分在上下对句中交替分布,造成节奏点上出现平仄交替,使整个成语对句高低音交错,起伏有致,听起来很悦耳。

E.第一对以平声开头,以平声结尾,第二对以平声开头,以平声结尾。例如:

鸟儿歌唱,花儿绽放。继承过去,开创未来。

风云突变,前程似锦,一战成名,将军遇上才子

这些成语对联的上下部分都是先平后斜,再斜后平。如“莺歌燕舞——鸟鸣花香”,上联“莺歌燕舞”为平平斜斜,下联“鸟鸣花香”为斜斜平。

F. 第一对以平声开头,平声结尾,第二对以平声开头,平声结尾。例如:

悬梁刺股——用萤火虫袋映雪指雁做汤——煮沙子当饭

月羞花,鱼沉水,雁落;兔死狐悲,峙焚,晖叹。

这些成语的上下联都是先由不稳定到平稳,再由平稳到不稳定。如“刺股挂梁——囊火映雪”,上联“刺股挂梁”是由不稳定到平稳,下联“囊火映雪”是由平稳到不稳定。

(3)韵律和谐、连贯

有的成语对句中,上下联的末音节是相同或相近的元音,形成同韵现象,从而产生上一句与下一句呼应的效果,给人以和谐愉悦的美感。例如:

把珍珠和假货混在一起——填补空白

假装服从,暗中不服从——说一套做一套

勇敢如斗士,坚强如牛

5. 成语对句中修辞的对称性

从修辞手段的运用来看,除了运用排比之外,有的成语对句还运用了一些其他的修辞手段。

1. 对称地使用隐喻

成语对句中最常见的比喻用法是在平行结构的基础上,对称地使用比喻。例如:

恍惚如蝉 光阴似箭 岁月如梭

沉淀物浮现——死去的灰烬复活,猫头鹰和凤凰一起生活——香和粪便在同一个容器里

暗室中见灯——十字路口见船,船上寻剑——胶水弹琴

这些成语对句都是在排比结构内包含两个比喻,且对称分布在上下联中。有的采用明喻形式,以“如、若、似”等比喻连接主语和比喻。比喻可以出现在上下联的第二个音节位置上,如《呆若木鸡——除若寒蝉》中的“若”;也可以出现在第三个音节位置上,如《时光似箭》中的“时光似箭——岁月如流”

两个比喻比较常见的用法,是在成语对句的上下两联中对称使用。例如“绳能锯断木,水能滴穿石”,上联中的成语用“绳能锯断木”来比喻,下联中的成语用“水能滴穿石”来比喻。两个成语的比喻角度不同,它们给我们提供的字面形象自然也不同,但它们表达的比喻意义基本相同。它们都表示力量虽然小,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二)对称地使用其他修辞手法

除比喻外,有些成语对句还在排比结构中含有其他修辞手法,或将排比结构与比喻相结合使用其他修辞手法。例如:

答:无助的军队会赢,傲慢的军队会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志向高远,能力低下——胸怀大志却能力不足。外表强大,内心虚弱。

B. 甜瓜有苦茎——大纯度,但小瑕疵可以雕刻在金石上——朽木不可雕

各奔东西 - 携手并进 沧海一粟 - 沧海一粟

C. 很难用语言描述——头发多得数不清。袖子像窗帘一样——汗如雨下

搬起一座山,举起一个三脚架——拖着一头大象和一头犀牛。吹走一团灰——一件作品

D. 蚁蛉撼树,螳螂挡车。重生,翻开新的一页。

金城温泉,铁墙铜墙,剑山火海,龙穴虎穴

甲组成语对句除使用排比结构外,还运用了对比结构。有的为合体,只有一对对比项,与排比的上下联连为一体,如“悲军必胜——傲慢军必败”中的上下联;有的为贴体,有两对对比项,分别包含在上下联中,如“目高”与“手低”、“目高手低——志存高远、才华横溢”中的“志高”与“才疏学浅”。乙组成语对句的情况与甲组类似,只是比喻用得较多。如“甜瓜苦梗——大清纯小瑕疵”,上下联构成排比结构,也是比喻;而这两个比喻中各有一个对比。 上联用“甜瓜”与“苦梗”的对比,比喻事物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不可能十全十美;下联用“大纯”与“小瑕疵”的对比,比喻事物总体上是完整的,只有少数小瑕疵。

丙组楹联除运用排比外,还运用了夸张手法。有的夸张,以宏大的气势描写一般事物,如“〝竹难书——擢发难数”,上下联均描写罪案的数量和描写罪案的难度;有的缩小夸张,以小的气势描写一般事物,如“吹灰之力——翔手之劳”,上下联均描写所用力气很小,工作极其轻松。丁组楹联的情况与丙组楹联类似,但不同的是,丁组楹联也运用了较多的隐喻手法。 如“蚍蜉撼树——茫臂当车”,上下联既是排比夸张,又是比喻:上联以“蚂蚁撼大树”为喻,下联以“螳螂伸臂挡车”为喻,都是比喻不自量力。

成语对句中修辞手法的对称运用当然不仅限于上述几种情况,其他修辞手法如比喻、转喻、对比、互文等也可以运用在成语对句中,并形成对称分布。成语对句中多种修辞效果不同的修辞手法的对称、综合运用,使它们相得益彰、相得益彰,可以使成语对句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力。

事业单位必备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热门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信息反馈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2007-2017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www.luzai.cn)
Copyright © 2007-20016 www.luzai.cn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