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热门关键字: 税务 宿迁 宝安区事业单位 淮安市盱眙县 
  麦家:文学是生命的关系,是他的呼吸口
发表评论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2 日期:2024-06-25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里,一位皮肤黝黑的男子正对着数百人讲述他的创作、他的家乡、他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理解,还有与他硬朗外表不符的腼腆。他告诉观众,他不喜欢在公众场合讲话,作家就应该孤独;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甚至古灵精怪的人;你们看我经常要喝水,那是因为我紧张;他会说我又短路了——他想说的是:我和你们一样。这个男人就是麦嘉。当了17年兵的麦嘉,有一颗柔软的心。

对于中国七八亿人来说,文学与现实无关。

文学和麦家有着一生的缘分。麦家说,文学就是他的生活方式。“每天我要么读书,要么写作,要么上路。如果有一天不让我写作,我肯定会死。文学是我的呼吸之洞。”他也常常疑惑,文学对每个人来说都这么重要吗?

距离杭州四十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子,一个人口六千人的大村子。那是麦嘉的??家乡,他一直生活到十七岁。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母亲识字不多,连一份报纸都读不完。麦嘉常常问自己:文学对他们来说有意义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如果你问他们文学和现实有什么关系,他们一定会说没有关系,零关系。

麦嘉妈妈知道麦嘉在写书,但不知道这本书的社会价值,不知道这本书带给麦嘉的价值。麦嘉说:“她最多只是碰了碰我送她的那本新书。”她会问麦嘉:“你现在是什么官了?处长?科长?”对此,麦嘉回答:“没什么。”当电视里传出麦嘉和某高官关系很好的传闻时,她会问麦嘉是不是真的。当麦嘉肯定地回答时,麦嘉妈妈就告诉他:“那你回来当个乡长,副乡长也行。”她觉得有出息的孩子就应该当乡长。

“她是谁?她代表着至少七八亿中国人。”麦嘉语气沉重地叙述道。他们生活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感情全在土地和亲人身上。他们的梦想也和土地、亲人有关,希望子孙后代丰衣足食、好好发展。他们不抒情,不浪漫,每一个梦想都脚踏实地。

——就是这样。不同于所有教科书教给我们的“读者”这个宽泛的概念,麦家向我们指出了存在着一群读者,他们的存在与文学毫无关系,事实上,他们甚至不能被看作是读者。

文学是为了什么?文学是月光。月光下,有许多美好的事物。

文学是什么?人的青春期就是文学。麦嘉认为,只要上过高中,就一定和文学结缘。青春期时,人的感情世界开始萌芽,感到压抑、孤独,会对某个人产生暗恋,比如同学、老师,或者电影里的某个角色。青春期的羞涩让他不知道该向谁诉说,又锁不住心底,于是便写写画画,吟诗作赋。麦嘉的一位朋友说:现在很多人不读诗了。但转念一想,又说:我年轻的时候写过很多诗。麦嘉觉得,自己那时留下的文字,才是生命中最真实的部分。

文学有什么用?麦家说,文学是月光,不是阳光。文学不能给你买房子,不能给你真正的物质,但文学教会人们欣赏美的能力,欣赏自然的能力,体会人生的悲欢离合的能力。一个人的物质价值不会因为读了很多书就增加。即使文学赋予麦家如此大的价值,在麦家母亲眼里,还不如一个副乡长。月光对“我母亲”——也就是中国七八亿人,是没用的,天一黑就睡觉。而阳光,却照耀着万物,使万物生长。然而,月光下却创造出许多美好的事物。阳光可能让人大汗淋漓,许多敏感的东西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失去或隐藏起来;月亮升起的时候,人间许多美好的遐思、梦想、情感都被唤醒,活灵活现。 麦嘉指出,少数事物需要月光,多数事物没有月光也能生存,但如果没有月光,我们的内心可能依然黑暗。

文学不仅是月光,更是幸福的源泉。文学与我们的关系,就是文学与心灵的关系。麦嘉举了一个例子,说很多人羡慕浙江农民,因为他们物质上富裕。麦嘉出生于1964年,饥饿从未触及过他。1992年,一个6000人的村庄,已经有1000辆桑塔纳,非常富裕。“但文学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加而与他们产生更多关系。”麦嘉承认这个事实。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审美能力,如果在青少年时期不能建立起来,以后就不会产生。这就像锻打铁,如果当时没有加热好,以后就不会打开。“如果心是封闭的,就不会感受到太多的幸福。”的确,他们是幸福的,但幸福程度较低。他们的幸福感更多来自于身体,而不是心灵。麦嘉举了自己的例子。 深秋的一天,麦家心情不好。秋风凉飕飕的,看到山坡上的樟树上大片大片的叶子飘落,“我泪流满面”。麦家说,这在母亲眼里完全是疯了,她不会理解。当时,麦家想到黛玉葬花,“是谁给了我这种情感?是文学。如果你和《红楼梦》没有缘分,那么风吹落叶,不过是自然现象罢了。”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的文学熏陶被唤醒,心扉也被打开了。

正如麦家所说,文学应该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遗憾的是,大量的人因为贫穷而与文学失之交臂,很多人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学是教育的一部分,他们生来就是为了生存,精神世界被遮蔽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在广大农村,很多人根本接触不到文学。文人笔下的所谓高雅文学、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他们毫无关系。

麦家创作背后的故事:当你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它是爱还是恨,总有一天你都会把它写下来。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除了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文学的实效性之外,还包括创作中对现实素材的处理,以及作家与现实的关系。麦家的小说、戏剧多是谍战题材。很多人问他:你写的都是真的吗?你一定当过间谍,一定要经历过才能写吗?不,如果那样的话,那但丁一定下地狱了,吴承恩也一定上天堂取经了。麦家说:每个作家基本上都是写死亡,写刻骨铭心的爱情。爱情也许经历过,但死亡肯定没经历过。所以,没必要经历这样的事情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对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麦嘉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生活有很多种,“我肯定写不出来我所熟悉的生活部分”。麦嘉从1986年开始写作,起初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但“无论怎么写,水平都一般,没有个性和特点,容易被人遗忘”。1987、1988年,还流行给厂长写有偿报告文学,一篇2000,300要预付稿费。麦嘉坦言作家穷,也写,写了三次,但后来因为写不出来就拿不到钱,太贴近了就不写了。从写报告文学的经历中,麦嘉得出一个写作心得:一定要找到别人没有写过的生活。 在他看来,“农村啊、军营啊等等,很多人都写过了,不但写过了,而且在自家的山头上还插上了旗子,很难打倒。所以,别人写过的东西,我肯定不会再写。”那么麦家到底想写什么呢?

麦嘉要写的是别人不懂、自己也不熟悉的人生。他曾经有一个秘密,那就是自己上过情报学校,毕业后也从事情报工作。过了保密期,这已经不再是秘密。麦嘉说,每个国家都有通过技术手段搜集情报的机构,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他发现,没有人写过这个领域。他分析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作家不懂情报工作,不会写;情报人员不会驾驭文字,不会写作。毛主席曾指示,这个领域不要用文学来表现。麦嘉做了尝试:“我就是不泄密。”而因为曾经在情报机构待过,麦嘉比谁都清楚什么是泄密,红线在哪里。“离得太远就没意思了,只有无限接近红线而不去触碰,读者才喜欢读,价值才会出来。”他这样看待自己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麦嘉所谓的陌生,就是生活中他接触过但不了解,却走进他内心并吸引他的部分。麦嘉刚开始动笔,问题就来了,因为他想写解密者,但对解密者一无所知,只知道有这么一群人。“我对解密者的了解,就是当时我们住的大院五六里地外,有一个小院子,那个小院子里住着一群解密者。”他只跟解密者打篮球。很多解密者跟同事结婚了,所以每个周末都会回到大院过家庭生活。他还在实习的时候,有一天他跟一个解密者聊天,他的师傅听到了,焦急地从6楼跑下来,问:你刚才跟他说了什么?你少跟他说话。原来,密码破译者的保密等级比较高,所以保密期比较长。 如果麦家有八年,他们可能就有十八年、二十年了。如果其中一人在谈话中不小心泄露了秘密,麦家的保密期也会相应增加,他们就得等二十年才能离开部队。从此以后,麦家再也没有和密码破译者打过交道。

但麦嘉从此“暗恋”了这群人。麦嘉在1991年就想写他们。离开部队后,这群神秘的人一直生活在麦嘉的想象世界里,“我一直很想念他们。”创作的冲动推动着他继续前行,“就像暗恋一样,我知道她会拒绝我,但我没办法。”于是,尽管知道可能不好,而且是禁忌,麦嘉还是执着地开始写,一写就是11年。这就是《解码》,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是第一部关于密码破译者的小说。

作家在创作中需要与现实保持距离。距离创造了美,创造了想象的自由,但距离也需要衡量。麦嘉在大院里呆了8个月,“如果我呆了8年,而不是8个月,我可能不会写他们,因为8年后,我对他们已经很熟悉了。钓上来又跑掉的鱼,人们会记住,但钓上来的鱼,不会给人留下印象。那些人,就是从你指尖溜走的鱼。只要你想到了什么,无论是爱还是恨,总有一天,你大概会把它写下来,无论是一封信,一本日记,还是一本小说。”

所以麦嘉说,如果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那么这种生活一定不是日常生活。你的日常生活和我的差不多。这种生活指的是内心的生活。有人说麦嘉能写出那么多小说,是因为有经历。麦嘉说,“与其说是经历,不如说是情感赋予了我这些。”正是内心对文学、对陌生的人和事的热爱,让麦嘉在远距离中无限接近它们,并能如此生动地表达出来。“那是一种无法切断、无法整理的情感。”

《伪钞者》中的盲人阿炳和他的真实生活、艺术形象的距离有多远?

如果说《解密》是“距离创造美”的产物,里面的所有形象都来自麦嘉的想象世界,那么《伪币制造者》则是真实人物引发的故事,但其中依然渗透着麦嘉极大的加工和再创作程度。麦嘉说,在自己所有的小说中,只有一个人物有原型,那就是盲人阿炳。电影版即将开拍,由梁朝伟饰演,女主暂定为周迅。麦嘉以阿炳为例,说明如何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

在麦家的家乡,有一个连妈妈都叫不上的傻子,每天唯一能做的就是吃完早饭就上山捡枯枝,捡的也不多,只捡一小捆就回来,坐在村边的池塘边晒太阳。他是一个私生子。战争时期,军队住在村里,分散在老乡家里。阿炳的爷爷是个裁缝,家境比较宽裕。有一天,19岁的阿炳的母亲肚子突然鼓了起来,但至死都没有透露过孩子的父亲是谁,传言可能是国民党的,也可能是新四军的。村里有6000多人口,人多了,往往因为记不住那么多人,所以互相都不认识。 但在一个6000人的村子里,只有一个人认识所有人,就是这个傻瓜。哪怕是一个刚满月的婴儿,他都能看一眼就猜出是谁的孩子,并且永远记住。他有这么一种特殊的能力。

离开村子之后,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这个傻瓜始终活在麦嘉的脑海里。——很多时候是因为记得他,就像麦嘉说的,你怀念他,不管你爱他还是恨他,总有一天你会写到他。但要如何发展这个真实的素材呢?如果照着原型照搬,麦嘉觉得最多是个传说,没有多大价值,因为读者读完故事后,不会在心里与之交流,心里不会有喜悦和痛苦,只是给生活增添笑料和趣味,仅此而已。麦嘉想,如果这种特殊的功能在耳朵里,那他一定能干一番事业:他能听到你听不到的声音;他能听到你找不到的电台的微弱信号,并把它找出来。于是傻瓜的形象在麦嘉的想象中自由发展,变成了盲人阿炳。 麦家让他参军,是为了让他的神奇耳朵为国所用,立功立业,比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现敌台,减少国家损失,从而成为英雄。英雄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故事的结尾是男主角带着妻子和母亲全家团聚,那也是一种结局。但麦家并不想把它拍成喜剧,而是想拍成悲剧,他认为“悲剧更能打动人,在读者的骨子里留下印记”。于是就有了男主角娶了保姆之后的剧情。因为男主角有点弱智,他以为跟女人睡同一张床就能生孩子,但过了两年,妻子却没有给他生孩子,于是他要跟妻子离婚。如果男主角抛弃了妻子,以后还怎么活下去? 男主角妻子为了保住婚姻和地位,借精生下了孩子,当孩子第一次哭出来的时候,阿炳才知道这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妻子所在医院的医生的孩子,阿炳自杀了。

现实原型此时已形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能认出许多人的傻子到盲人阿炳的离奇经历,都通过想象的魔力变成了另一种面貌。所以无论素材是否来自现实,都会与现实产生一定的联系,作者的情感和想象力在其中起主导作用。麦家说:“这就像魔术表演。”

电视剧不是艺术,小说是艺术

麦家不仅是作家,还是著名编剧。电影版《风声》大获成功,荣获台湾金马奖六项提名。电视剧《伪钞者》是华语第一部讲述特殊情境的电视剧,电影版也即将开拍。虽然电视剧和小说都是脱离现实的创作,但在麦家看来,电视剧和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他认为电视剧只要把故事讲好就行,描写的都是概念性的东西。好人和坏人的界限是明确的,如果界限不明确,故事就会杂乱,观众不会认同。小说体现文字的魅力,更注重人物的内心状态。“除了在结构和语言上下功夫,还要创作出几句有心跳的文字。所以电视剧不是艺术,小说才是艺术。”他还笑称,现在的电视剧创作不是自己想写就写,而是被迫的。

麦嘉也指出,中国小说中强调侠义、勇敢、浪漫的题材,比如古装、寻宝等,更容易被拍成大片。但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写小说,只有触动人心的东西,才会让人愿意去看、去研究。而要发现这些东西,需要广泛阅读,通过阅读找到符合自己内心的东西。

演讲现场,一位读者请麦嘉给出一份推荐阅读书单。麦嘉说,自己从来不给别人推荐书籍,在他眼里,推荐书籍也意味着限制读者的思维。对此,麦嘉有自己的教训。上世纪80年代初,他刚刚开始对文学抱有梦想,就有两位老师向他推荐巴尔扎克。他确实熬夜读了,但经常读着读着就睡着了。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冗长繁琐的描写风格,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不太适应。有一天,麦嘉在街上买了一本书,这本书一下子吸引了他,甚至读了很久,麦嘉都能背出前5000字。这本书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亡灵书简》。麦嘉当场开始背诵:“我是一个病人……”一本书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美味佳肴,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是毒药。 茨威格、卡夫卡、海明威、马尔克斯、博尔赫斯……这些都是麦嘉喜欢的作家。对于麦嘉来说,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喜欢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化。比如早年不喜欢《洛丽塔》作者纳博科夫,但现在麦嘉喜欢他冗长的表达方式。

因此,麦家劝告大家:不要寻找捷径,广泛阅读,找到与你心灵产生共鸣的点。它会像你爱的人一样,指引你前行。

麦嘉说,人生就是把自己交给别人,把自己交给任何人都不靠谱。他要寻找一个能征服自己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文学。“人最好心平气静,心底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文学给予麦嘉的,不仅仅是成功,还有内心的平静。1999年成名前,麦嘉说,他给了妻子3万元生活费,要求妻子给他三年时间,不要打扰他写作。三年后,他做到了。文学梦的实现,或许需要麦嘉把文学当成人生的追求。

“那回来当个村长,或者副村长。”麦嘉妈妈觉得,有出息的孩子,就应该当个村长。

1992年,一个6000人的村庄已经拥有1000辆桑塔纳汽车,非常富裕,“但随着财富的增加,文学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我所了解的关于密码破译员的情况就是,当时我们住的大院子离那儿五六里地的地方有一个小院子,那个小院子里住着一群密码破译员。

悲剧更加感人,在读者的骨髓里留下烙印。

如果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那么这个生活一定不是日常生活。你的日常生活和我的一样。这个生活指的是内心的生活。

人生就是把自己交给别人。把自己交给任何人都不靠谱。我想找到一个可以征服我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是文学。

关于麦嘉

著名作家、编剧,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原名蒋本虎,1964年生于浙江。从军17年,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成为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编剧。2008年调任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

他擅长写谍战题材,在文坛独树一帜,作品畅销书,对人的智力极具挑战性,因此被称为“新知识分子小说”。1986年开始写作,2002年以《解密》成名。《解密》还获得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度中国小说第一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并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2006年,《密算》出版,由其改编、麦家执笔的电视剧《密算》开创了中国谍战电视剧的先河,也是《人民文学》杂志58年来打破常规,第一部完整发表的长篇小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7年创作《风的声音》,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人民文学》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麦家编剧的电影《风的声音》也获台湾电影金马奖六项提名;作品《让蒙面人说话》获选小说选集2003-2006年度最佳中篇小说奖,并凭借《风语》500万版税,成为国内文坛最有价值的一线作家、编剧。

主要作品

小说:《解密》、《赝品》、《风之声》、《风之耳语》

小说集:《紫色秘密,黑色秘密》、《地下的天空》、《让蒙面人说话》

充满爱与悲伤的故事

散文集:《捕风者的故事》和《人生中途》

中篇小说《陈华南的笔记本》

短篇小说《两个富阳姑娘》

事业单位必备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热门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信息反馈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2007-2017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www.luzai.cn)
Copyright © 2007-20016 www.luzai.cn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