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热门关键字: 税务 宿迁 宝安区事业单位 淮安市盱眙县 
  关中丧葬文化:从古代周礼到现代变迁,探寻其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
发表评论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2 日期:2024-05-30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前几天清明节回家扫墓,村里一位老人去世,享年93岁,孝子孙孙50余人,场面隆重,催人泪下。如今村里体力劳动者大多外出打工,村里人丁稀少,恰逢今年各行各业不景气,村民就多了一些,场面比以前隆重多了。我怕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场景不复存在,就用笔记录下来,就当是一份非物质文化编纂吧。

关中是炎黄先民的发祥地,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丧葬文化。西安是古代《周礼》的发祥地,沣西又是沣泾的故乡,集《周礼》之精髓。《仪礼》一书对丧葬礼仪有繁复而详细的记述。西安自古就有厚葬的习俗,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历代帝王的陵墓遍布关中地区。帝王的厚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百姓的丧葬观念。比如农村将童男童女的石膏像与死者合葬的习俗,就是帝王活埋习俗的体现,其实和兵马俑是一样的。 丧葬习俗是人生最后的仪式,所以人们往往把葬礼当成对祖先表示孝心的最后机会。对于富人来说,厚葬是常态,而对于穷人来说,厚葬则是人生的另一种补偿。这些内容在西安民间流传下来,尤其是在农村葬礼中。今天我们来谈谈西安农村的传统丧葬习俗。由于同乡不同俗,各地习俗略有不同,但总体变化不是很大。

农村很重视老人的丧葬,旧时有嫁娶、盖房、安葬老人之说,是人生三大事,也是花钱最多的事情。西安丧葬习俗中,人死不能说死,要说“死了”、“走了”、“倒下了”、“去世了”、“死了”等,否则对死者不敬。老人死前要搬到有屋顶支撑的床上,有的地方用木板或门板支撑床。不知什么原因,现在多用冰棺材。还要洗头、洗脚、擦身,穿旧衣服,男的要剃光头。据说死在炕上是不吉利的。

老人死后,将碗摔在地上摔碎,亲属们大哭一场。然后让老人嘴里含着一枚硬币,脸上蒙一张纸,俗称面纸。一来是为了不让人看到死者脸上的痛苦,二来是希望人能复活,因为一旦有呼吸,就会在纸上显现出来。灵堂的祭坛上要点着长明灯,灯要一直亮到葬礼结束。西安人死后,遗体至少要保留3天,这也是考虑到假死的可能性。一般在生命结束前,死者都会换上旧衣服。旧衣服一般都是老式的衣服,因为死者要去拜见上古祖先,怕祖先不认新衣服,不让死者回到祖先身边,所以几乎没有用西装当旧衣服的。 头落地后,脚上穿上新鞋袜,脚上绑上红绳。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先舀一碗半熟的小米饭,压实。将一根筷子折成三段,两端各插上一个小面团鸡蛋,插在米饭上。同时在米饭上放上七块水晶大小的打狗饼干,据说是为了防止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伤、打伤。

报丧“急如火花”,不分昼夜、晴天雨天。一个死讯要由几个人分头报到,不能一报了之。报到的顺序是,死者是男子,先报家属和舅家;死者是女子,先报母家,其次是姑家、姑母家。长子、孙子去,一手提盒子,一手拿丧杖,把丧杖放在门外。族中长者要带丧服,通知亲友其他亲人。主人家要给亲友分发一块白布,叫“散孝”;男子在头上系一个白布圈,叫“孝帽”;人穿白色长衣,叫“孝衣”; 孝子手上会拿着一根用白纸包着的柳条棍,叫“孝棍”或“丧棍”,多用柳木做成,包着纸钱;表示哀痛得吃不下饭,走路也没有力气,要用棍子支撑身体;棺材前放着烧纸的陶盆叫“孝盆”等。丧期严肃的人,丧服日夜不离身,直系或旁系的晚辈叫“孝子”;腰上系着粗麻布,表示哀痛瘦弱,腰带松,所以也用粗麻布系着。同时要通知乡亲们,请求帮忙办理丧事,没有乡亲们会拒绝帮忙。 在丧亲家属的门外,一般会用白布或白纸写上一张“讣告”,上面写上“很抱歉给您带来不便”等自责的话语,以告知主人家有丧事,并拒绝工作、生意等一切无关的联系。

村里的执事会派人来挖坟,通常需要三天时间。原因是他们要为老人盖房子。掘墓人就地就餐,不允许把剩饭带回家。

老人的葬礼一般要三天,孝子要守夜,焚香点烛,女儿一进村就来吊唁、哭泣,亲朋好友也来吊唁、焚纸,在神案前哭泣,孝子也要跟着哭,村里人一般不哭,孝子每天早晚都要痛哭一场,这叫“起丧”或“哭丧”;近亲或远亲要等葬礼结束才能走。

西安的丧葬都是尊长敬幼,即便是最无能的长子也有特殊“待遇”,而幼子无论社会地位多高,也不能逾越礼仪。丧葬中,长子是主导者,也被称为“长孝子”。无论是迎餐、行礼、祭拜等,都是长子在前,其他人依次跟进;出殡前,长子媳妇要去扫墓;过十字路口,长子要打碎丧盆。

下葬前一天下午起棺,晚上由长子或长孙带领孝子到墓地迎灵,有的地方叫“接灵”。点灯笼迎接祖先出祖坟,孝子孙在祖坟前烧纸叩头,到村口孝子孙一起哭,迎接祖先回魂。

最重祭祀的是女婿、侄子,也称供祭。祭祀最简单的是果祭,最重的是三牲祭,现在多以果祭为主。此外还有用面团捏成的八仙、二十四孝像,纸做的戏台和“供饭”,还有香烛纸礼。侄子、女婿来祭祀时,孝子、孙子需出村迎接。乐师在前,执事抬着亭子紧随其后,男孝子紧随其后。祭祀品摆在村外的亭子上,再由乐师抬回来。祭祀品摆放,由伯父家在前,其他亲属在后。 祭品摆放一次,乐曲奏响一次,点上一炷香,给乐师叩头一次,并给乐师钱。乐师以前吹唢呐,不知何故,乡里人称他们为“吹鬼子”,现在多为洋喇叭。晚上举行祭祀仪式,孝子孙在神案前各就各位,对祭品逐一叩头三百九十下,并逐一倒酒。如果孝子多,倒酒通宵是常有的事。

在西安,埋葬人不叫“葬”,叫“安”,是尊敬的意思。死者刚死,整容包扎好叫“小棺材”,棺材一般三天之内就入棺,叫“大棺材”。男性死者入棺时,舅家要到场,监督是否正常死亡。同样,女性入棺时,母家也要到场。女儿入棺时,要献纸神龛、金童玉女、金碗银锭、摇钱树等。长辈们服丧,邻里们服丧,都包头。老人入棺不得早于中午,舅家没有到场不准入棺。

寿方厚度一般为五寸,全棺用十二张或十张木板制成。多数棺材拱边拱盖,外黑内红,外侧写有字,大头“福”字、小头“寿”,侧面画有松、鹤等图案。当地人讲究寿方的式样要仿照定居在此的先祖的寿方。如果先祖的棺材是素色的,后人即使有钱有势也不能给棺材刷漆,以免忘了先祖的教诲传承之恩。方底铺有灰、红布褥子和柏枝叶,据说柏枝叶气味浓烈,可防蛇、鼠、穿山甲等。方四周的缝隙用草灰或纸填塞。 用面团做成的七个“打狗糕”放在死者的袖子里,左边三个,右边四个。然后揭去死者的面具,孝子用酒擦脸,取出嘴里的钱放在胸前,最后盖上棺材。整个安葬过程中,孝子不许哭,让眼泪滴在死者身上是大忌。只有在棺材造好后,亲属才可以放声大哭。

埋葬一个人叫“丧”。下葬一般先举行吊唁会、念碑文,以表达老人一生的艰辛、养儿育女的恩德、邻里和睦相处的美德。鸣炮、焚香、点烛。舅家为孝子穿红衣,以表儿女的孝心,弘扬尊老敬老的精神。礼毕,准备除魂。先扫墓,长媳先穿麻丧服。族中长者提着粮桶、火把、孝子盆,跟在后面。边走边撒与死者年龄相等的黄白相间的圆形纸钱。长孙打引魂幡。 引魂幡上端为三角纸,一面写着“嗡嗡玛”,另一面写着“佛”,上系四五尺白纸幡,上书“太乙宝幡下诏,引×忌××之魂早日超脱三界”。上端系绳,用竹竿打。长子捧神龛,龙头棺盖棺,乡亲抬棺。棺材由人抬或车拉,男孝子紧随其后,女孝子跟在棺材后面。哭声震耳欲聋,不绝于耳。乐师在前面一路奏着哀乐。棺材出门时,继承家业的孝子要扔掉棺前陶罐烧纸,俗称“砸旧罐”。 出村途中,路边的人们会在门前烧上稻草火,意为防止亡灵入屋,招来灾祸。遇到十字路口,人们便会停下棺材,举行“路祭”,再烧纸、烧香、叩头、奏乐。到达墓地,长辈们摇动火把,绕洞三圈。孝子下到洞口用扫帚扫四角,再将谷粒倒入洞中。扫好的土用衣领包好徒步背回来,放在面粉罐下面,再带回火把塞进火炉里。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是保佑子孙有吃有穿吧。

棺材入“墓”,由男丧长下墓用纸擦,左右摆放金童玉女、金银锭。封堂后,小孩方可哭丧。加土安葬时,不得用铲柄拍打。填坟时,大家一起铲土。有的村落还有一种习俗,村里每户人家都会提供一人一把铲子,帮忙加土。安葬完毕,孝子先去,跪在路边感谢守墓人,这叫“拜路”。有的地方,中午时分,人们还要再去墓前加土、烧纸。从墓地回到村里后,遗属要设宴款待亲朋邻居,这叫“答孝”或“答宾”。 墓穴修好后,在上面插上引魂旗,脚下立三五尺的碑。孝子敬酒焚纸后,回家吃谢饭。埋葬死者后,回家的路上,孝子不能回头,寓意死去的灵魂会跟随自己回来。

下葬后的第二天,孝子要到坟前添土修坟,这叫“满山”。当晚,孝子还要到坟前烧纸,为死者“打惊吓”,意思是死者的灵魂刚刚下葬,死者不要害怕,安然入土。这通常要持续三晚。此后,每七天为一个祭日,叫“烧七”。从头七、二七、到六七、末七,祭祀活动共四十九天。死者百日是重要的祭祀日。一周年也要举行祭祀,第三年要大祭祀,一般三周年立碑。届时,会像葬礼一样邀请亲友宾客参加祭祀,亲友宾客也会送上各种悼念礼品。 三年祭祀结束后,遗属要脱去白色丧服,这叫“脱衣”。三年祭祀完毕,丧事才算正式结束。周年祭祀时必须写对联,一周年用白纸,二周年用蓝纸,三周年用红纸。这样丧事才算结束。

丰浩之子/树文

事业单位必备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热门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信息反馈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2007-2017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www.luzai.cn)
Copyright © 2007-20016 www.luzai.cn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