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热门关键字: 税务 宿迁 宝安区事业单位 淮安市盱眙县 
  司马光砸缸后做了宋朝宰相,还做了这三件大事
发表评论 来源:网络整理 编辑:admin2 日期:2024-05-28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谢谢大家的光临,感谢音韵云讲堂,下面开始我的分享。

有个小孩在院子里玩耍,掉进了一个大水缸里,爬不出来。还有一个小孩很机灵,用大石头把水缸砸烂,掉进水缸里的那个顽皮小孩得救了。司马光砸水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么这个机灵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呢?他后来做了宋朝的宰相,相当于现在的一国宰相。他一生干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砸了自己的水缸,这件事情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却广为流传;第二件事就是“砸王安石缸”。司马光到任后,废除了新法,宣告王安石新法失败。两人虽然政治观点不同,但在学术上却是好朋友;第三件事就是花了19年的时间编撰了一本书。 宋神宗为其作序,定名为《资治通鉴》,取“鉴古有道,为政有源”之意,可见宋神宗对此书的重视。

你看这幅画,题目叫《寻找》,画的是毛主席读书的情景,也再现了毛主席读书的情景。

大家看到毛主席的床上堆满了书籍,左边的书桌上放着??放大镜和钢笔。据后人统计,毛主席的藏书有九万多册,但是哪一本是他最常读、最喜欢的呢?就是《资治通鉴》。毛主席最后一次读《资治通鉴》时曾说:“这本书我看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恐怕这是我最后一次读了。不是我不想读,而是没有时间。”大家可能有些吃惊,看完一本书不是很快吗?才几天时间,为什么不能再看一遍呢?首先毛主席老了;其次《资治通鉴》是一本大书,从头到尾读完要几年时间。 就这么一本大书,毛主席一生也看了十七遍,可见他对它的喜爱。说了这么多,跟今天的主题《礼治》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资治通鉴》是一本给帝王看的书,司马光在这本书的开篇会写些什么呢?或者说如果你教皇帝,第一课会是什么呢?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吾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原来,开篇讲的就是“礼治”,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它有什么用呢?怎么用呢?今天我就把我在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分享给大家,如有错误或遗漏,还请指正!

什么是礼治?

我们听过“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但什么是“以礼治国”呢?在现代人的心目中,礼往往指礼貌、礼仪。如果“礼”只是一种道德准则,那《资治通鉴》为何开篇就说皇帝的职责无非是礼呢?难道皇帝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懂礼、懂礼?其实礼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吾闻天子之职无非是礼,礼无非是分,分无非是名。礼何?是章法;分何?是君臣;名何?是公侯臣官。”礼何?是纪律、是纲领。礼最重要的就是“分”,分明身份,君臣之间是有区别的。“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名”,正名分明,公侯相臣官,总之礼治的核心:分明身份,正名分明。

也就是说,“礼”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水浒传》中英雄的座位和官职的安排。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大家要分清楚。看这张图,是《水浒传》中英雄的坐位和官职。

中间的是“及时雨”宋江,左边是二把手“玉麒麟”卢俊义,右边是军师“智多星”吴用。水浒一百零八好汉,各有各的绝活和长处。论实力,有拔起垂柳的鲁智深,论智慧,有神军师吴用,论武艺,有“豹子头”林冲。大家都推举宋江做一把手。宋江坐到椅子上会怎么想?那么多好汉,本事高,却不肯相让。怎么办?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外面的世界。方法就是“礼治,分清贵贱,官分明”。治理小民族如此,治理大国亦如此。 所以天子治理三公,三公统领诸侯,诸侯治理大臣,大臣治理士人和百姓。听到这话,大家会觉得“以礼治国”就是“分等级、设岗”,现在企业里就是这么干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说知法犯法,就是要懂得道理,搞清楚原理,抓住本质,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礼治的作用

“礼治”对于管理有什么用,或者说“礼治”为什么有用?孔子在《论语》中作了详细的解释:孔子的“礼”不仅是一种名位,也是一种礼节,有刚柔并济之功效。《论语》中“礼”被提到75次,可见其重要性。提到很多,也有零散的。总结起来,“礼”的作用就三点:树立威信、支撑法治、凝聚上下。

1.礼仪的第一功能:树立威信

《中庸》中有一句话:礼仪三百,威严三千。孔子把礼仪和威严放在一起,说明尊崇礼仪可以树立威严。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国王,他为周朝平定内乱立下过大功。周襄王弟弟造反,晋文公主动出击,大获全胜后还朝。在赏赐功勋的时候,周襄王想赏赐土地,晋文公不要土地,反而向周襄王要礼,希望死后能享受皇家的丧葬礼仪。周襄王没有答应。晋文公虽然是中原霸主,但畏惧“礼仪”,不敢违背。 因为越俎代庶,违背“礼治”,就会给其他诸侯留口舌,心怀仇恨的诸侯就会趁机发难,所以晋文公虽然势力强大,却不敢忤逆周襄王。

2. 礼治的第二个功能:支撑法治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预见能力有限,所以“法”这个法律文本总是有漏洞,很难做到完美,而“礼”却能很好的填补这个漏洞。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我们讲过中国四大名医,扁鹊、华佗、张仲景、李时珍。扁鹊有一次去给魏文侯治病。魏文侯问:“听说你们三兄弟都是医士,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大哥看病神灵,未成形即治,所以名声不传千家。”润物细无声,这和礼治与法制的关系很相似。“礼治”是把某种行为制止在尚未发生之前,而“法制”则是对已经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治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治的作用不易察觉。 孔子说:“以政治之,以刑制之,则民避而不耻;以德治之,以礼制之,则民有耻而正。”为什么“礼治”能治标不治本呢?因为以礼行事,会让人有耻。有了政令、刑法,人们不敢犯罪,但犯罪了也不以犯罪为耻。有了德行引导,有了礼制约束,人们不仅遵守法律,而且以法律为荣。“礼治”既是法律的先决条件,又是法律的后决条件。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不宜,刑不宜则民丧。” 也就是说,名字不对,说话没人听,事就办不成,刑法就难以执行,人心就容易混乱,管理者要想实行“法治”,首先要有名字。

3.礼仪的第三个功能:和谐上下级

《史记·魏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秦国曾经想攻打魏国,有人说:“魏王有德有礼,百姓仁慈,上下和睦,所以不能攻打。”可见,只要上下团结一致,即使是强敌也不敢轻易进攻。那么“礼治”为什么能使上下和睦相处呢?位高权重的人,为了创业,多半要找人激励自己;位低权重的人,则往往要设法领会上级的意图,领悟上级的精神。位高权重的人以礼相待,就很容易招揽人才,使人恭敬顺从;位低权重的人以礼相待,按礼行事,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行不符合上级的意志。 谨慎而不礼节,会使人疲惫;恭敬而不礼节,会使人胆怯;勇敢而不礼节,会使人陷入困境;直言不讳而不礼节,会使人奸诈卑鄙。

“礼仪”是社会稳定之本,也是组织稳定之本。一个领导人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设计组织架构,不但要分配工作,还要稳定组织。“礼仪”不实行会怎么样?会地动山摇。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佩克在美军中不搞“礼仪”。冲绳陆军医疗中心由40多名心理咨询师组成,作为一名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专业心理学家和组织者,他采取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没有结构、没有等级的粗暴管理。考虑到这是一个专业的医疗部门,我认为没有必要划分等级,也不想大家叫我佩克上校。当时效果很好,气氛融洽,成员士气高涨;到第六个月,融洽的气氛消失了;到第九个月,情况恶化,偶尔正常;一年之后,情况更糟,争吵越来越多,工作受到影响。我也成了攻击对象,大家满腹牢骚,一片混乱。佩克博士的乌托邦失败了。一个由“好人”领导的没有结构、没有等级、没有秩序的组织,在争吵和指责中陷入混乱。 任何组织都需要结构,在权威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机应变,组织结构越健康,可见礼仪能稳定,粗暴则乱象丛生。

如何做好礼貌

1. 做出区分

身份、地位的区分是基础。官员有官阶、职务之分,百姓有士、农、工、商之分。这是明代的期刊:士、农、工、商。

第一点是名位分明,就是要早定名分,让这个人安分守己。“商”字在最后,写得最小。首先名分要定,做生意就算赚大钱,也还是要干好本职工作。古代贵族一般不跟商人家通婚,不管他们家多有钱。明太祖朱元璋甚至下令,商人只能穿布衣。当然,在当今时代,我们强调人人平等,商人的地位更高,更受大家尊重。但这种名位分明的做法还是值得借鉴的。除了名分和职位,区分亲疏也很重要。第二点是亲疏的区分可以适时调整,更灵活。得人缘的人,福气也可以加持。 我们想到清朝的大太监李莲英,他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他只是一个四品官,后来升为二品官,权势显赫一时。历史上的统治者大多都宠爱太监,因为太监亲近,值得信赖。让他出名,让大家看到我跟这个人最亲近。第三点是器物区分,器物是名位的象征,强化形象。魏国的国君请孔子替他处理政事,孔子提出先定名位,车马之事,可见他对器的重视。管仲是齐国的宰相,后人尊称他为“管子”,带“子”字。诸葛亮在南阳耕耘时,也常常拿自己跟管仲、乐毅作比较,以示对他的尊敬。但孔子却说管仲心胸狭隘,不懂礼仪。 也就是说,管仲与国君摆放的器物、台基是一样的,所以孔子说他不懂礼仪。

2.遵守礼仪

真正的含义是礼仪是内心情感的表象,礼仪是内心情感的表象,可见礼仪的基础中是有真实的情感的,这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孔子说:学问是高尚的,礼仪是谦卑的。追求学问要高尚,遵守礼仪要谦卑。孟子说:谦让之心,礼之始。孔孟都认为谦让之心,礼之始。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拥有谦让之心,外在的行为才能始终符合礼仪。除了内心的谦卑,孔子也早就阐明了礼仪的外在标准,即不宜之事不看、不宜之事不听、不宜之事不说、不宜之事不做。就是不宜之事不看、不宜之事不听、不宜之事不说、不宜之事不做。礼仪是不是越有礼越好呢? 过于复杂的礼仪是内心疲惫的表现,会给人一种被人奉承的感觉。

礼仪也是一个常用词。礼仪和礼治是什么关系?礼仪是礼仪和礼的结合,“礼治”是通过礼仪仪式来强化的。哺乳动物中,人类有一种独特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不仅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还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那就是大规模合作。为什么其他高等动物的合作规模非常有限?大猩猩是人类的近亲,但30只就是它们部落的上限。为什么难以形成大规模群体?形成大规模群体需要虚构的故事,只有人类的大脑才具有虚构故事的能力。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至今中国人仍有舞龙、赛龙舟的传统。假设一个有亲属关系的部落,认为龙是他们的神,另一个部落也把龙当作图腾,那么这两个部落之间有了共同点,有了关系,就有可能合作共存,成为一个大部落,逐渐发展成城邦、国家。《龙的传人》的故事促进了人们的认同和相互合作。如何让人们相信故事,共同努力?答案就在几千年前的部落祭祀中:各种仪式强化了故事,并通过故事把人们凝聚在一起。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哈拉里在《今日简史》中写道:在所有的仪式中,牺牲是最有力的。虽然世间有许多事情,但痛苦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不容忽视或怀疑。如果你想让人们相信一个虚构的故事,首先必须诱导他们为它牺牲。当你为一个故事承受痛苦时,就足以相信故事的真实性。真实的感受会比任何雕塑或肖像更让你感受到信仰的存在。作为公司故事一部分的“礼治”同样需要仪式的支撑。仪式存在于所有人类文化中,比如问候、晚餐、庆祝等。用特定的词语、文字、服饰来增强代入感,让仪式背后的故事更真实,故事背后的联系更紧密。

除了礼仪,礼与乐也是重要的相关概念。“礼”部分在形式上区分地位、规范礼仪,“乐”则通过情感凝结人心,通过诗词和音乐营造统一和谐的氛围。稻盛和夫是世界知名的实业家,曾是三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掌舵人,其中两家是他亲手创办的。年近九十的他,后半生勤于著书立说,向后人讲述自己近半个世纪的经商经历和心路历程。在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中,酒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来说,酒话会也是很重要的仪式,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工作上的烦恼,甚至人生观,我喜欢和大家一起探讨,直到天亮才放下酒杯。我特别鼓励开社交聚会,无论是总部还是工厂,我都会特意预留一间日式房间,用于社交聚会。” 有人说这种做法太日本化了,但我觉得没有比这种亲密的谈话更有效的谈话方式了。没有上下级之分,坦诚地互相提意见。社交聚会是教育和凝聚思想的平台。“礼”是企业凝聚力的砖块,信任是砂浆。砖块和砂浆结合在一起建造的房子是最稳固的。稻盛和夫认为,真正建立信任的不是承诺,不是业绩达成多少、报酬多少,而是我和他谈过,我们互相了解,而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面喝酒聊天。

世界首富埃隆·马斯特斯:公司就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创造产品或服务。这些人越有能力,越努力,凝聚力越强,目标越明确,公司就越有可能成功。凝聚力是一个公司成功的前提。如何提高凝聚力,如何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传承几千年的中国治国之道给出了答案。古圣先贤治民之道,后世圣贤教民之道,无非就是一个字:礼。

事业单位必备资料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热门文章
事业单位考试
 
网站留言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信息反馈 | 合作伙伴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2007-2017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www.luzai.cn)
Copyright © 2007-20016 www.luzai.cn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