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C类真题及答案解析(不看后悔)

  

  2018年10月27日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C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8年10月27日事业单位联考综合应用能力C真题与答案解析
 
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要求作答。(50分)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科学界从未停止对暗物质的探索。那么,什么是暗物质?找到它难在哪里?探索它又有何意义?2015年12月17日,由中国科学院总体研发的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它的一个使命就是寻找暗物质存在的证据。
 
一般情况下,凭借肉眼或借助工具就能看到普通物质,但暗物质是个例外。文学家茨威基研究发现: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这一结论意味着星系团中有某种神秘物质被人忽略。
 
在当时,多数人并不认同茨威基的观点。不过,后来的宇宙观测结果越来越验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因为按照万有引力原理,物体围绕中心旋转,越往外转动速度越低。但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观测宇宙一些星系中的恒星运行速度时发现,往外看,围绕中心的速度并不都是衰减下去,有些和内圈恒星的速度差不多。理论上讲,越往外,物质越少,引力越小,速度也应该越低。科学家由此推测:外圈的那些能被直接观测到的、数出来的星星数目变少了,但其实内部的物质数量并没有减少,引力也没有变小,只不过没被观测到而已。这些天文观测直接看不到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
 
“虽然我们从来没有直接‘看到’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但我们却发现了由于这种物质的引力作用对于其他可见的物质运动影响,这是我们断定宇宙中存在这种物质的理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毕效军说。
 
暗物质的物理组成到底是什么?毕效军说,通常认为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全新粒子。与通常物质一样,暗物质也有引力作用。根据引力效应,天文学家估算,宇宙由27%的暗物质、68%的暗能力和5%的普通物质组成。这些看不见的“大多数”就像披上了隐形衣一样,使长期以来在宇宙中占比最多的东西反而是人类最迟也是最难了解的,至今仅知道它们存在,还不清楚它们的性质。
 
暗物质如何产生?毕效军认为,和普通物质一样,暗物质应该也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在宇宙早期某一个时刻,宇宙温度非常高,粒子能量非常强,它们剧烈碰撞,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包括暗物质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由此产生。
 
为了解暗物质这种存在于宇宙的隐身神秘“居民”,科学家做出了一些基于假设的理论模型,但物理学界渴望有实验研究的结果,特别是直接探测的结果,对这些理论模型进行验证。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新民介绍,国家科学界研究最多也最被粒子物理学家看好的暗物质模型是“弱作用重粒子”。主要因为这种粒子与普通物质有弱相互作用,所以具有可探测性。相比之下,其他暗物质模型,由于与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更弱,在现有的实验水平下探测到的可能性更小。
 
暗物质难以探测,除了不发光外,还在于它的速度快,难以捕捉。科学家测算,暗物质粒子每秒的运动速度为220千米,是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300倍。而且它们穿过人体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人完全没有感觉。
 
“暗物质粒子必须有相互作用我们才能‘看’得到它,但是现在具体是什么样形式的相互作用,我们是不知道的。”毕效军认为,如果能够测量到这种相互作用,就有望成功地探测到暗物质。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科学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范一中说,目前,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都是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发现的,实验中还没有确定的暗物质信号被探测到。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测方式主要分为3类。第一类是加速器探测,这方面主要的探测设备是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第二类是在地下进行的直接探测,中国在四川锦屏山地下实验室中正在开展相关实验;第三类是间接探测,主要是在空间进行。因为物理学家们认为暗物质粒子的湮灭或衰变会形成各种正粒子、反粒子对,这些粒子对在太空中传播就成了宇宙中宇宙射线和伽马射线的一部分。我国发射的“悟空”就是采用这种探测方式,收集高能宇宙线粒子和伽马射线光子,通过其能谱、空间分布分析来寻找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
 
现在,国际上一项瞩目的工作是将强磁场和精密探测器送到太空。阿尔法磁谱仪是人类送入宇宙空间的第一个大型磁谱仪。2013年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领导的研究团队宣布,阿尔法磁谱仪发现了“弱作用重粒子”存在的依据,而“弱作用重粒子”就是一种暗物质的候选体,这意味着人类向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了重要一步。2014年9月,丁肇中团队和东南大学发布合作研究成果表示,暗物质存在实验的6个有关特征中,已有5个得到确认,进一步显示宇宙射线中过量的正电子可能来自暗物质。
国际科学界认为,未来10到20年将是暗物质探测的黄金时代。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弱作用重粒子是一种暗物质理论模型。
(2)目前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测方法只有3种。
(3)暗物质的概念最早是由茨威基在1930年提出的。
(4)暗物质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并使得早期宇宙的温度持续升高。
 
2.单项选择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
(1)根据天文学家估算,组成宇宙的各部分中,占比最多的是:
A. 暗物质           B. 暗能量 
C. 普通物质        D. 粒子
(2)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文学家最初通过万有引力原理发现了暗物质
B. 证明了弱作用重粒子的存在即证明了暗物质的存在
C. 目前科学界主要通过暗物质粒子的作用来探测暗物质
D. 阿尔法磁谱仪已经成功探测到了暗物质的存在
 
3.不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下列属于暗物质间接探测方式的是:
A卫星探测                    B. 地下探测 
C. 阿尔法磁谱仪探测    D. 大型强子对撞机探测
 
4.辨析题:对下面的句子作出正误判断,并进行简单解析,不超过100字。
科学发现表明,物体围绕中心旋转,越往外转动速度越低。
 
5.简要说明暗物质难以探测的原因。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75字。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弱作用重粒子是一种暗物质理论模型。
【参考答案】A
【解析】原文中第九段中提到“国际科学界研究最多也最多被粒子物理学家看好的暗物质模型是'弱作用重粒子'”,由此可知弱作用重粒子是一种暗物质模型,与题干意思表达一致,故正确。
(2)目前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测方法只有3种。
【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中第十二段中提到“国际上对暗物质的探测方式主要分为三类”,说明探测方式至少有三种,题干说只有三种,故说法错误。
(3)暗物质的概念最早是由茨威基在1930年提出的。
【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中第三段中提到,20世纪30年代,天文学家茨威在观测宇宙时“发现”的,并不是题干中所提到的“提出”,两种说法不一致,故题干说法错误。
(4)暗物质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并使得早期宇宙的温度持续升高。
【参考答案】B
【解析】原文中第七段中提到“暗物质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在宇宙早期某一个时期,宇宙温度非常高”,题干前半句与原文说法一致,但是宇宙温度高只是一个特点,并没有说宇宙温度高是因为大爆炸才产生的,两种说法不一致,文段后半句说法错误。故题干说法错误。
2单项选择题: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
(1)根据天文学家估算,组成宇宙的各部分中,占比最多的是:
A. 暗物质           B. 暗能量 
C. 普通物质       D. 粒子
【参考答案】B
【解析】根据关键词“组成宇宙的各部分”定位到原文第六段,文中提到“宇宙由27%的暗物质,68%暗能量和5%的普通物质组成”,由此可知占比最多的是暗能量,故选B。
(2)根据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文学家最初通过万有引力原理发现了暗物质
B. 证明了弱作用重粒子的存在即证明了暗物质的存在
C. 目前科学界主要通过暗物质粒子的作用来探测暗物质
D. 阿尔法磁谱仪已经成功探测到了暗物质的存在
【参考答案】C
【解析】A选项:原文第三段中说“暗物质最早是天文学家观测宇宙时'发现'的”,第四段提到“后来的宇宙观测结果越来越'验证'这一观点的可信性,因为按照万有引力定律……”,说明万有引力定律“验证”了暗物质,而“发现”暗物质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
B选项:原文第九段提到“国际科学界研究最多也最被粒子物理学家看好的暗物质模型是弱作用粒子……。相比之下其他暗物质模型……在现有的实验水平下探测到的可能性更小”。说明暗物质粒子只是被看好,发现的可能性更大,并没有说发现弱作用粒子就能证明暗物质存在,题干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
C选项:通过原文第十二段中提到的“目前,暗物质粒子存在的证据都是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发现的”可知探测暗物质主要是通过暗物质粒子之间的作用,题干说法正确。
D选项:定位原文第十三段,“阿尔法磁谱仪发现'弱作用粒子'存在的证据,而'弱作用粒子'就是一种暗物质的候选体,这意味着人类向认识暗物质方向前进了重要一步”,说明目前还没有发现暗物质,故D选项错误。
3不定项选择题:备选项中至少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正确选项的序号,错选、少选均不得分。
下列属于暗物质间接探测方式的是:
A.卫星探测                     B. 地下探测 
C. 阿尔法磁谱仪探测         D. 大型强子对撞机探测
【参考答案】AC
【解析】B选项“地下探测”在原文第十二段中暗物质的探测方式主要分类的第二类中已表明属于直接探测;D选项中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探测”属于暗物质探测方式主要分类的第一类,属于加速器探测,所以B、D选项排除。暗物质的探测方式主要分类的第三类就是间接探测,悟空就是采取间接探测方式。
4.辨析题:对下面的句子作出正误判断,并进行简单解析,不超过100字。
科学发现表明,物体围绕中心旋转,越往外转动速度越低。
【参考答案】题干说法错误。并不是“科学发现表明”了这一规律,而是这一规律本身就存在;文中确实提到此观点,但是接下来文段出现了转折关联词“但是”,说20世纪70年代发现恒星外圈的速度有些和内圈的速度差不多(93字)。
5.简要说明暗物质难以探测的原因。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75字。
【参考解析】原文第六段指出:暗物质是一种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全新粒子,这些看不见的“大多数”像披了隐身衣一样,很难了解。
原文第十段指出:暗物质难以探测,除了不发光外,还在于它的速度快,难以捕捉。
原文第十一段指出:暗物质粒子必须有相互作用我们才能“看”得到它,但是现在具体是什么相互作用,我们是不知道的。
这三部分内容都属于暗物质难以探测的原因。
【参考答案】
1.暗物质是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
2.暗物质速度快,难以捕捉;
3.暗物质粒子必须有相互作用才能探测到,但现在还不知道具体的相互作用。(66字)
二、科技实务题:请根据给定材料,按照每道题的要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50分)
以下是2011~2014年年末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的相关统计数据。请根据统计数据,按要求回答问题。
表1:2011~2012年年末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数据统计表
指  标 2011年 2012年
年末数
(万人) 比重
(%) 年末数
(万人) 比重
(%)
全国总人口 134735 100.0 135404 100.0
其中:城镇 69079 51.3 71182 52.6
乡村 65656 48.7 64222 47.4
其中:男性 69068 51.3 69395 51.3
女性 65667 48.7 66009 48.7
其中:0-14岁(含不满15周岁) 22164 16.5 22287 16.5
15-59岁(含不满60周岁) 94072 69.8 93727 69.2
60周岁及以上 18499 13.7 19390 14.3
其中:65周岁及以上 12288 9.1 12714 9.4
 
表2:2013~2014年年末中国人口数及其构成数据统计表
指  标 2013年 2014年
年末数
(万人) 比重
(%) 年末数
(万人) 比重
(%)
全国总人口 136072 100.0 136782 100.0
其中:城镇 73111 53.73 74916 54.77
乡村 62961 48.27 61866 45.23
其中:男性 69728 51.2 70079 51.2
女性 66344 48.8 66703 48.8
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 23875 17.5 23957 17.5
16-59岁(含不满60周岁) 91954 67.6 91583 67.0
60周岁及以上 20243 14.9 21242 15.5
其中:65周岁及以上 13161 9.7 13755 10.1
1.根据表1和表2,概括2011~2014年中国城镇人口数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原因。
要求:概括分析恰当,条理清晰,不超过100字。
 
2.根据表1和表2,分析说明2011~2014年中国人口总量及其构成的4个主要变化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分条列项,每条不超过25字。
 
1.根据表1和表2,概括2011~2014年中国城镇人口数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可能原因。
要求:概括分析恰当,条理清晰,不超过100字。
1.【参考答案】城镇人口由69079万人增至74916万人,增加近500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均超50%且逐年增加,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乡区域间户籍迁移壁垒加速破除,配套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逐年增高。
 
2.根据表1和表2,分析说明2011~2014年中国人口总量及其构成的4个主要变化情况。
要求:简明扼要,分条列项,每条不超过25字。
2.【参考解析】从“人口总量”和“人口构成”考虑,人口构成又分为户籍、性别、年龄三个方面。从以上4个角度来找4个主要的变化情况,优先写出变化比较大的4点内容。
(1)总量:2011~2014年,中国人口总量由134735万人增至136782万人,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2)户籍:2011~2014年,中国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由51.3%增至54.77%,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3)性别:2011~2014年,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4)年龄:①15-59岁人口属劳动力人口,2011~2012年,由69.8%降至69.2%,2012~2014年,16-59岁人口比例由67.6%降至67.0%,总体呈下降态势;②60周岁及以上人口、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增长快,占比增大。
【参考答案】
①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②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
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下降态势;
④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口增长快,占比增大。
 
三、 材料作文题: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50分)
 
     2018年4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大数据产业总体规模为47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为236亿元人民币,增速达到40.5%。受访的1572家企业中,65.2%的企业成立了数据分析部门,对数据分析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55.2%的企业应用大数据实现了智能决策;46.6%的企业应用大数据后提升了运营效果,35.9%的企业应用大数据后能更好地管控风险。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洞察消费者需求提供了足够的数据基础,与此同时,公民隐私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与日益凸显。有网友称,自己经常通过某旅行网站预定A酒店,淡季某日,他用自己的账号查到该酒店房间价格为380元,但用不常订该酒店的朋友的账号查询到的价格却是300元,原来自己被“大数据杀熟”了!某记者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互联网企业借助老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利用他们已形成的购买习惯悄然抬高售价或保持高价,谋取更多利益。网友称:“原来大数据是精准靶向坑人!”
 
大数据技术本是中性的,但要避免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为商业利益而伤害用户权益。只有保证普通用户数据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力间的大致平衡,才能为大数据的长足发展,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
 
  请根据你对材料中划线句子的理解,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 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2. 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范文】
 
尊重用户数据权利  赢得大数据发展空间
 
随着信息技术的智能算法的发展,大数据已进入应用发展阶段,大数据为企业洞察消费者需求提供海量的数据基础,基于用户习惯,推出小而美、更具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对用户需求设计出最优组合从而精准投放,技术的便捷改变着人的生活习惯。大数据技术在改变说的同时,其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对用户而言,如果垃圾广告无休止的推送、不胜其烦的销售电话尚能忍受,但出现“大数据杀熟”,同物不同价、个人信息外泄,危及用户安全事件,便不由得产生对数据的恐慌,对个人信息使用,是否安全?大数据平台是否可以信任?
 
这些顾虑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用户安全感的陷落和技术信任危机。如是我们用二元化的思维来看待这个问题,用户数据保护与大数据技术发展存在对立,但世界并非非黑即白,用户数据保护与大数据技术发展中间也一定存在大致平衡的中间状态,也只有保持平衡状态,才能为大数据发展,赢得更多空间。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有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大数据时代,亦是如此,在互联网空间中,个人数据就像IP一样,将我们连接在大数据的经济体中。大数据所具价值的前提是海量个体信息的参与,信息量越大,则平台的潜力越大,基于平台增加共享、交易环节,构建新型商业生态。但大数据资源开放和共享的诉求与个人隐私保护存在矛盾,为追求最大化数据价值,使用个人信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使用不当,便会影响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大数据技术基于个人喜好习惯,提供各项服务,像一个贴心管家一样周全,“大数据杀熟”一事,又让人觉得是“看人下菜”、左右逢源的投机者;Facebook遭遇了5000万用户的信息泄露事件,信息在未获得用户许可情况下,用于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针对目标受众推送广告,从而影响总统大选结果,不仅使公司市值大幅缩水,更为社会稳定带来潜在风险。
 
技术本身无害,技术的价值如何展现取决于技术使用者的价值观,为避免“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利,加强大数据安全立法,明确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对企业的个人信息开发利用、数据外包服务的使用、数据共享合作等行为加强安全监。Facebook信息泄露,面临约为其公司市值4倍2万亿美元的巨额罚款罚款,一方面由其泄露信息之大,另一方面也在于有报道指出,Facebook在过去的两年内都知道这个问题,并且没有公开发表任何言论,采取相关措施制止。除此之,数据平台商要自我完善,自我监督,完善行业自律公约,为自身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空间。在“大数据杀熟”走红之后,收到指控的多家平台纷纷发声,表示“杀熟”现象在自家平台绝不存在,以前没有,未来也没有。用户的数据权利的保护需要平台商共同努力,各扫自家门前雪,成不了大气候;用户赋予的信任也需要平台上共同守护,一家违约,也会产生满盘皆输的局面。
 
大数据技术让社会更有效率,它普及过程中所暴露的弊端正是我们认识技术,反思自我的契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加强对法治层面的建设,还需要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才能够为大数据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ml/11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