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考什么、题型有哪些

  

 一、《综合应用能力》考什么

 
 
  《综合应用能力》是测查从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类似于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同样为主观性试题,但比申论考试的题型更为复杂, 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对基本公文写作知识的熟悉程度,考试时限120分钟,满分100分。 其考试内容包含如下三种题型:
 
  (一)案例分析题
 
  提供较为典型的案例材料,要求分析案例中所给出的事实,回答案例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内容包括时事政治、法律基础、公共行政等。
 
  (二)文书写作题
 
  根据给定材料按常用公文格式的要求拟写公文,或对题目给出公文进行改错,使之符合常用公文格式。
 
  (三)材料作文题
 
  根据给出的材料和答题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者充分利用给定的材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对材料中涉及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作文的答题要求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措施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流畅。
 
  二、《申论》考什么
 
  《申论》是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申论》材料通常涉及特定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把握事实所蕴含的趋势、矛盾和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趋势或矛盾进行归纳分析,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作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综合应用能力》题型组合较为稳定,主要是案例分析、公文改错、材料作文三大部分。
一、题型新变化
(一)公文改错部分
【7.23真题示例】
半山镇关于大南村桥梁建设邀标的申请
      县监察局:
      半山镇大南村大新庄桥因年久失修已经即将垮塌,造成桥两岸该路段交通中断,严重影响当地群众正常的生产和日常的生活,现急需重建。经预算,该桥总投资约需35万元,资金来源为上级和地方政府补助自筹。经镇政府研究,决定对该桥重建采取邀标的方式实施。现根据相关规定提出邀标申请,请县监察局予以审批。
                                                                                                                                              半山镇人民政府
                                                                                                                                               2016年7月21日                                                            
【分析说明】
    从2016年7月23日的真题来看,温州地区《综合应用能力》的公文改错题一方面延续了此前的命题习惯,依然以“请示”等常见公文为主要考查对象,并在文种上设置了陷阱;另一方面,其在语言表达方面设置的陷阱数量逐渐增多,主要考查了考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以及文字表达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温州地区《综合应用能力》的公文改错题出现了一个新的命题趋势:以往更加注重对公文格式的考查,但2016年则变为格式与文字表达并重考查,突出了语言表达准确的重要性。
(二)材料作文部分
【7.23真题示例】
    【材料】
    有个小和尚刚入庙,住持让他从行脚僧做起。一天,日上三竿,小和尚依然酣睡不起,住持叫醒他,问他为什么不起来出门化缘,小和尚很不情愿。住持说:“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寺前是黄土坡,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艰难走过之后,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刚才的脚印吗?”小和尚说:“当然。”住持又问:“你能否找到你昨天从这条路上走过的脚印?”小和尚十分不解地说:“昨天没下雨,小僧哪能留下脚印?”住持听了,语重心长地说:“雨后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要求】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请以“脚印”为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进行论述,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分析说明】
    在2016年以前,温州地区《综合应用能力》的材料作文中,其所选取的材料类型以时事新闻为主(尤其侧重社会新闻),间或出现著名人物的典型事例,写作角度侧重讨论社会风气、精神文明、价值观念等。而从2016年开始,作文材料首次出现了禅味哲理故事,与以往颇为不同。
    如果横向比较浙江省2016年各地区事业单位笔试写作题的材料类型,可以发现,多地区材料以禅味哲理、寓言故事为切入点,侧重讨论个人品格。
二、备考新妙招
    鉴于2016年温州地区事业单位笔试《综合应用能力》出现的命题新趋势,考生须对备考方式做相应调整。
(一)熟知规范,关注语言表达
    考生应对公文改错考查方式的改变引起重视。备考复习的时候,必须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中关于文种标题、主送机关、附件、发文机关署名与成文日期位置等规范牢记于心。历年来的考试都已证明,这几乎是公文改错的必考考点。
    此外,还须加强对文字表达能力的练习,尤其是语法的练习。一方面,语感对做题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对于句子成分的组合规范也要足够了解,这样才能第一时间判断出句式的混乱。
(二)横向复习,参考其他地区真题
    由于浙江省事业单位招考笔试作文逐年倾向于考查考生的个人品质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考生应对一些常见的作文话题有所了解,并能迅速形成初步的论述要点,如坚持,助人,乐观,合作,关注细节,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等。
    备考时,建议考生将浙江省各地区事业单位真卷中的作文题当做日常练习题来模拟,以便形成开拓写作思维。
三、写作模拟练习
    禅师给弟子一杯水说:“以后它就是你的老师,努力和水学习。”
    弟子:“和水学习什么?”
    禅师:“和水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的空间。无论把水倒入怎样不同形态的容器,水就改为容器形态,永不抱怨空间的改变。”
  【写作思路】
    这是一道哲理故事类的写作题,破题的关键在于读懂这则故事。
    禅师的话是考生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禅师说:“无论把水倒入怎么样不同的形态的容器,水就改为容器形态。永不抱怨空间的改变。”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道理:环境是变化多端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不能改变容器的形态,人也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但是,水可以随着容器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让自己去适应容器;同样,人也可以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
    这也体现出了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变化,面对困境,永不抱怨,而是积极解决。
    因此,考生既可以论述“人应该如何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可以论述“面对不断改变的环境,人应该保持怎样的积极心态去适应环境”,只要与材料密切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一、概念分析题:分析材料中的提法、表述等,按要求回答问题。(15分)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传统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目前(2014年)中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以深圳光明新区举例,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2018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A)试题与答案
 
2018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B)试题与答案
 
2018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应用能力(C)试题与答案
 
2018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最新模拟试题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请指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作用。
要求:简洁、准确、清晰,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意义在于:一、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二、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三、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四、降低了老旧城区排水系统的改造难度。
 
二、改错题:下列文字在行文逻辑、文字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错误或不当之处,如段落或语句顺序不当、语法错误、用词不当、错别字等,请指出其中的7处并予以改正。(20分)
要求:指出及改正时,请使用段落序号和句子序号,不用抄写全句。
①公共辩论“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多见:心平气和的讨论,变为唾沫横飞的辱骂; 
②同一话题的分歧,成了互揭隐私的竟赛,网络争吵的激化,导致赤膊上阵的“约架”,至于动辄质疑别人为“五毛”“美分”,或者相互送上“卖国贼”“爱国贼”的帽子,也是时有耳闻。
③类似现象,不仅拉低了公共辩论的价值,许多时候也冲击了法律道德的底线。
④究其原因,往往是伸张正义的急迫、求胜心切的冲动,让预设立场左右了事实选择,让站队逻辑取代了是非判断,让意气之争消解了话题本身。
⑤在现代社会这一公共空间里,理性表达应当成为讨论公共话题时的基本准则。
⑥对转基因这一有可能影响人类未来的公共话题持不同观点,完全可以用类似的角度进行认真研究和理性表达。
⑦所谓公共话题,就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⑧对公共话题的理性讨论,有助于消弥分歧,形成共识。
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后,分歧仍在,问题仍在。
⑩讨论变成骂战,则会没有是非,只有立场,最终问题被丢在一边,双方却在相互开火。
⑾此外,公众人物虽然“粉丝”众多,对于社会形成理性表达的氛围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①逻辑错误。公共辩论“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鲜见:
 
②错别字。竟赛改为竞赛
 
③用词不当。冲击了法律的底线改为冲破了法律道德的底线。
 
⑥逻辑错误。完全可以用类似的角度进行认真研究改为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进行认真研究
 
⑧错别字。消弥改为消弭分歧,形成共识。
 
⑨⑩换位置
 
⑾语法错误。公众人物虽然“粉丝”众多改为公众人物由于“粉丝”众多。
 
三、案例分析题(10分)
 
“政府信息看上去是公开了,可到底公开了什么,百姓还是一头雾水。”正在上网查信息的李先生对记者说。李先生的儿子马上就到入学的年龄了,他想在相关政府网站上查查入学信息,可查了半天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大多是一些政府做了什么事,审批了哪些学校,百姓该如何就近入学并没有提到”。和李先生有一样困惑的人不在少数。
 
还有一些民众表示,政务公开不公开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政府自己决定哪些事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一样还是不能参与政府的管理。所以很少关注政府网站上都公开了哪些内容。当地政府表示,政务公开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会一直坚持下去。
 
2018年事业单位高分课程(针对性强)
 
1、你如何看待民众对网上政务公开的看法?(4分)
 
2、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提出你对政务公开的建议。(6分)
 
1、【参考答案】
 
材料中体现了一些民众对政务公开不满意,甚至一些人对政务公开漠然的现象。这种态度一方面反映了民众确实有很多需要了解的政务信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政务公开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民众的态度也反映了我们的政务公开现在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1)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且全部由政府部门自行决定,公众没有选择权和参与权。(2)对一些信息只是公开,较少收集群众的意见或建议。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政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
 
2、【参考答案】
 
政务公开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但是,现在政务公开在执行上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1)要强化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意识到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愿望和要求;(2)加强对政务公开的形式、范围、参与办法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用规章制度、组织法律保障政务公开的顺利推行;(3)加强监督和管理,对在政务公开中弄虚作假、打击报复、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为严肃惩处;(4)丰富政务公开的渠道、提高技术水平,促使政务公开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5)树立长远的全局观念,创新公开工作思路,适时地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多内容的政务公开过渡。
 
四、实务题(15分)
 
中部某省规定,全省乡以上党政领导每人包一个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帮助指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实现“十二五”收入翻番。村民说,“以前对那些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的下乡干部非常反感,现在看到干部干着活淌着汗、吃着土豆喝米汤,感到很亲切。”该省负责人明确要求,干部下乡住村要力戒形式主义,要立足发展,结合实际,与农民一道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夯实发展基础,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给项目。
 
请为该市(或县)代拟一份关于进一步搞好“大走访”活动的通知。
 
要求:1.只写标题和正文;
 
2.内容周全,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合理;
 
3.400字左右。
 
【参考解析】
 
作为一个通知,首先要写标题。标题一般都是按照“……关于……的通知”的格式书写。这样,我们题目中的句子就可以直接拿过来用。一篇通知的拟写,在给出通知事项之前,要对活动的背景或者目的进行简单阐述,进而引出通知事项,最后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例文】
 
XX市关于进一步搞好“大走访”活动的通知
 
全市各区、县、委、办、局机关: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工作的重要路线。我市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基层走访活动。为了进一步让领导干部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切实为人民群众办事,克服过去“坐车下乡视察”等形式主义作风,市委市政府特对本次“大走访”活动作出如下通知:
一、活动的人员:各区、县、委、办、局的领导干部。
二、活动的时间:市级干部至少一周,县级干部至少半个月,新提任科级以上干部、新招录公务员至少要一个月。
三、活动的方式:各部门灵活采用入户访谈等方式切实与人民群众交流,要注意根据工作人员特长安排契合其自身特点的任务。
四、活动的目的:广大领导干部要切实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五、评议监督:参加活动的党政负责人要公开接受群众评议,评议分作为奖惩硬指标。
“大走访”活动是领导干部了解群众、走入群众的重要活动,各部门要真正将活动落到实处,了解人民需求,真正为人民办事。
 
五、材料作文题:请阅读给定材料,按照作答要求作答。(40分)
 
1.“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2.二O一三年二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3.现在我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社会问题,有的是因为立法不够,规范无据,但更多是因为有法不依,失于规制及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破坏法治,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厉行法制,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生活环境。在依法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摘自中共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自拟题目,具体谈谈你对依法治国的理解与认识,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议论文。
 
【参考范文】
 
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近些年来,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一些贪赃枉法、违法违纪插手干预司法个案等现象依然存在,侵蚀着法律的权威,他们不是不懂法,而是顶着法律的旗帜,“明目张胆”的做着违法的事。要解决这样的现状,就要让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人民群众心中有法,知道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又怎会让人钻法律的空子。
 
法治建设有赖实践。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感知,很大程度来源于切身体验。“呼格吉勒图案”、“赵作海案件”等一些重大冤假错案启动了追责程序,尽管有些追责并不彻底,但已经有了进步完善和健全,让人们看到了法治的进步。同时,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让老百姓打得起官司,让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就地解决,全社会尊法守法必然渐成风尚,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法制建设的“甜头”,人们只有充分认同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公正、高效、程序正义的制度社会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崇尚规则之治。
 
要让人民群众有法律意识,就必须培育法治信仰,而法律信仰离不开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和群众参与。如“开门立法”工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热情参与,如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开门”征求意见,新婚姻法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几易其稿;部分城市尊重民俗、吸纳民意对燃放烟花爆竹“禁改限”,受到群众欢迎。物权法在制定过程中努力做到公开透明,对公民意见的广泛采纳,无不闪烁着现代立法的光彩。这些都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有益尝试。它有力地说明了充分吸纳民意的良法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并能够唤起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和权利意识,使权力本位在公人的法治观念中占中心位置,从而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内心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的挚热情感,并进一步在无形中培养了人民对法治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领导干部以身作,“尊法奉法”对全社会所起的潜移默化示范作用。我国向来有“民以吏为师”的传统,民众总是向官员看齐,要民众尊法,他们首先看官员能否尊法,如果官员以身作则,民众自然而然也慢慢地遵守法律。《论语》有一名句:“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王安石说:“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审视,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手中的权力是政治责任,也是法治责任。领导干部负有保障法律实施、法律执行的基本职责,能不能推动和确保秉公执法、公正司法,直接关系到法治权威的树立,关系到法治秩序的形成和法治建设的成效。
 
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相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活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近了!

 

标签:

文章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luzai.cn/html/11080.html